如何有效提高你的研究能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1
本文内容,来自得到APP《许岑·有效训练你的研究能力》的课程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该课程笔记主要内容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阐述,研究必备的四种意识、具体如何做研究。

有效提高研究能力,首先,我们需要先明白为什么需要具备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一种主动探究的能力,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在学习的时候为了学得更好而主动进入的对你自身来讲创造性的探究。第二,研究不是单纯地吸收信息。所以,研究不是被动地吸收。不是听别人为你讲,而是主动进入的一种状态。

研究和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习最核心的部分是重复练习,而研究不是练习,更没有重复,只有不断地获得新东西。所以研究是具有艺术性的,是人人都需要掌握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面对一个新事物、新课题的时候能够快速上手,并掌握概况的能力。

研究的本质是为了更好,这个更好是跟你的研究对象相比,有时候是获取更扎实的知识,有时候是掌握更先进的技能。要实现这些“更好”,需要你主动系统地探究和发现。比如参加考试,我以前在做雅思听力老师的时候,一方面会让学生苦练听力识别,让他们把自己的听力识别能力尽可能真正地提高起来。这个过程是学习或者说是练习,但同时我也细致地帮他们分析雅思听力考试到底在考什么,这个考试是怎么设计的,其中有哪些陷阱,有哪些比较容易短期突击得分的部分。这个过程就是对考试进行研究。把考试本身研究清楚,摸清考试的本质、细节、陷阱和规律,也会非常有效地让学生们在考试中做到更好。

学习的三个特征是练习、跟随和重复,而研究是一门艺术,在具体对研究进行执行的时候,并没有一条稳稳当当的路给你一步一个脚印地踩着走。训练研究能力,同样需要唤醒以下三种意识,

研究的第一步还不是明确研究目标,而是建立研究的驱动。研究的驱动指的就是研究的主动性,我把它称为作品意识。在建立研究目标的时候不要总想着立即改变世界,关键是首先激发你对研究事物的作品意识。对于作品意识,有的人可能会把作品这两个字想得太大了。但是,打个比方,作品不一定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它有可能是一座宏伟建筑当中一个门把手的握持感。门把手的材质形状和样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研究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表现中最重要的就是细节。

光有研究精神和作品意识,一个人很可能还会在研究的方向上跑偏,就是因为缺乏清晰的目标意识。你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要时刻盯住自己初始的研究目标,并时刻问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情会不会影响研究的主线。比如,你在写论文,喝了两口茶,就突然打开浏览器去查看茶叶的起源,分类和工艺等,这就是严重跑题,研究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分心状态就是研究的目标意识出现了问题。如何保持目标意识,建议你用一种上帝的视角来俯视整个事情的全貌,你才能守住目标不跑偏。

研究者一定是局外人,人们往往容易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里面过度沉溺。过度沉溺,往往会使得我们的研究跑题。正如达·芬奇为了把大自然描摹得更加准确,悉心地研究光线、颜色、阴影、透视的特性和规律,达·芬奇又去探索动物、植物和人体的比例。最后他甚至跑去研究人体的内部结构和生命的功能,这一切在执行上都是多分沉溺带来的。

为研究所付出的成本往往是巨大的,它包括财务的成本、时间的成本、精力成本,甚至还有试错的成本。有的时候你的研究能力差,只是因为你付出的研究成本还远远不够。研究成本很高的原因在于基于科学实验的研究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失败。

关于如何有效提高研究能力,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分开进行阐述,分别从资料的搜集,资料的处理和如何创造性的输出。

发达的互联网,让我们在网上可以找到任何资料,搜集资料看起来并非一件难事,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就会搜集资料。在搜集资料时,需要把握关键的两点,足量,节制。

搜集资料要做到足量,首先需要有主动性,主动性是指自己找到答案比别人直接告诉你答案,对你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会更加有效;其次是要看到资料的宽泛性。宽泛性指的是跳出单一维度,带有目标意识的多。主动性能让你达到足量,而宽泛性能让你评判足量要足到什么程度。 很多研究资料的搜集做不到足量,往往是研究者自己的主动性不够。超强的主动性是资料搜集做到足量的保障。

这个节制跟足量绝对不是矛盾的。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在搜集资料足量的基础上做到节制,才能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完成研究。第一种是避免过度沉溺于文本;第二种是对人的研究要去粉丝化;第三种是要避免情绪化。过度沉溺于研究的文本最大的害处就是跑题,对人的研究去粉丝化,正是要求搜集资料的时候要多视角,求客观的看待。避免情绪化是因为情绪化是研究的天敌,对于所掌握的信息获得的资料产生了感情,那你的研究结论一定会出现偏差。所以才有人说“无情”是做研究的高贵品质。

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的研究活动里面非常重要的研究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要对研究文本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整理和论证。此时,对于研究者的关键要求就是要具备批判性思维,把握两个重要的方向,一个是抓本质,另一个就是找规律。

通过对比,探究事物的本质。 对研究本质的研究,需要找到一个跟研究在感觉上类似的对象,时刻提出疑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比较。通过发掘两者的不同来把握研究的本质,给你的研究对象树立一个相似对象或者是竞争对手,去找研究对象和类似对象的不同。比如说研究电影,首先你可以试着带着局外意识跳出电影的剧情、演员的表演,去研究一下电影语言、蒙太奇理论、声画关系。其次找到跟研究对象电影相类似的艺术形式进行比较,比如将电影和戏剧、文学、音乐、美术这些艺术形式去做对比。最后还要避免情绪化,试着客观地对你通过对比得出的结论进行解释。

通过类比,找到相似事物的规律。 找不同是在研究对象之外找一个相似对象来做比较。那么找规律,研究事物的规律和规则是为了求相似。求相似,是为了提高效率,确保自己接下来在面对这样的事物和类似事物的时候能更快地把握。比如说经济学家研究人类的婚姻会把成家跟开公司做类比:你选择成家就相当于注册了一家公司,求得开公司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有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经营公司,也有可能会帮我们更好地经营家庭。

借用规律研究相似事物。 当你摸清一样事物的规律之后,再去借用这种规律研究其他事物。那些不同的部分,我们挑出来认清事物的本质;相同的部分,我们拿过来连接不同的事物,找到它们的规律,以求更快地认清它们。

研究虽然不是学习,但是研究能力的提升也绝对需要我们及时地输出。研究的输出最好的表达形式就是写作。

一篇合格的、把研究结论成果化的文章需要用相对学术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学术性往往具备三个基本的特征,它应该足够系统、有相关的文本支撑、有严密的逻辑论证。 系统性指的是有合理的结构和维度。要做到系统性,你的储备信息量要足够大,这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足量,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中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是学术性的保障;学术性需要文本支持。在研究的过程中当然要有自己的判断,但这种判断绝对不能是凭想象。缺少文本的支持,你说的观点或想法,就没有什么学术性,也就没有什么可靠性,很难说服别人。学术性需要有严密的逻辑论证,有了论证的过程,你的表达才更严密、更有可信度。

还有,在研究结论成果化的输出过程中,讨论和导师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因素,一个能跟你发生不同维度的碰撞,一个能从更高的维度提点你。而一个好导师,既能跟你碰撞,又能提点你。导师在学术研究中起到的作用一方面是他比你的学术信息量和文本支持能力更大,另一方面他会在你的逻辑论证过程中指出你的错误。

最后,学术论文的写作需要注意到下面四个要点,正确性、可靠性、可持续性和普适性。 在正式写论文前要向导师提交一个论文提案,用意是获得导师对你论文正确性的认可。提案中会呈现你的论文要研究的核心课题、论文的结构框架,以及每一部分的逻辑关系。正确性就是确保整个过程中的论文正确,有时候,在研究的套路中少不了与高手探讨,跟行家请教,这样做就是为了增强我们研究的正确性;可靠性就是你说的话得有出处。 在生活中我们当然可以随意地说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学术体系中,你在论文的写作中,几乎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不能只是你自己的想法,而要引用别人的话。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必伴随着大量的阅读和分析,每一篇正规的学术论文,无论长短,在论文后面都会有一个参考资料列表;论文的可持续性指的是,可以穿梭过时间长河,在今天仍然起着很强的作用。

最后用课程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送给大家,一个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会把事情做好。同时,他获得新机会的可能性要大一点,因为他会不停地去发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