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金色花》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6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3、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本首诗抒发了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学习这首诗,主要的方法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从整体上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语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学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 )笑 祷告( ) 花瓣( ) 衍( )
2、 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 祷告
3、 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富有感情。想一想。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5、 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 课堂学习研讨
(一)(欣赏金色花同时播放印度歌曲),相机导入:在印度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金黄的色彩反映母爱的光辉,伟大诗人泰戈尔就是用金色花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散文诗。
板书:金色花(泰戈尔)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播放贝多芬的音乐《致爱丽丝》,教师范读课文。(听的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语速、重音、节奏、感情基调)
2、 自由朗读。
3、 指名朗读,一人一段,点评学生朗读情况。(配乐)
4、 指导朗读(从重音、感情上指导)
5、 学生齐读(配乐)
学生思考:文中的“我”想变成什么?变成后相干什么?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跳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以下问题:
(1)一天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2)这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说明理由。
2、品读课文(自由读诗,合作探究)
(1)“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
(2)我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3)见到孩子后,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几处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4、 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谈谈学习本诗的收获。
(时间宽松可以检查课文背诵)
(五)迁移训练
1、请你以“假如我……妈妈,你会……吗?”进行说话训练。
(点拨: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认真分析句式,可以在练习本上试写)
2、课下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并与课文比较。
三、 巩固拓展延伸
练习反馈:
读〈〈金色花〉〉全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是借助什么来抒发的?
2、当母亲呼喊孩子的时候,孩子为什么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你认为诗中塑造的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一个怎样的孩子?
4、在诗中,孩子让母亲嗅到花香、照亮母亲所读的书,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一下他还会怎样做呢?
拓展延伸:
(一)《体会爱心》 高 翔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他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用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干涸( )挑剔( )晶莹( )鄙夷( )
2.解释下列词语。
(1)干涸: (2)鄙夷:
3.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
4.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特别”?结合现实生活来谈。
5.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
6.“爱心”的含义是什么?
7.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8.从文中画横线句子写的内容你能联想到鲁迅的哪两篇文章?
9.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1.hé tī jīng bǐ 2.(1)水干、枯竭 (2)看不起
3.一位母亲带着幼小的女儿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去体验没有水的感觉。
4.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大多是给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这位母亲却带着女儿到艰苦贫穷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所以说她特别。 5.语言描写天真、幼稚
6.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7.(1)教育父母要给孩子以磨炼。(2)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帮助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3)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8.《社戏》、《故乡》。9.可畅所欲言,要言之成理。
(二)
从大学到现在,离家已经整四年了,妈妈会是最想我的人。一直在外漂着,一直也在平静地过着,只是仍然远离家人的温暖。经历了许多,慢慢地学会了平静的去看待一切事物,只是不能去想家人,特别是妈妈。
自小就以为自己可以是一片叶子,随风飘扬在空中挥洒阳光般的笑声,即使是落在地上,化为泥土,也会是安静的满足。
怀揣着江南的梦想,来到了遥远的地方,漂浮的,或是沉落的,都浸透着快乐和悲伤;坠落风起,一次一次,在飞舞中忘了来时的路。
妈妈,某天,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你还会认识我么?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我2006年执教的一节优质课,我采用的是环节教学法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梳理总结——迁移训练,在上课前,我用印度音乐和画面(金色花)的设计导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角色。在五环节的基础上,我加入了课前预习,以及对课前预习的交流展示,这样即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在课中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注重了朗读训练。在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紧接着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得到了训练,但也有不足之处,对生活的联系不是太多。因此,为了弥补缺憾,我在练习反馈中又设计了一个联系实际生活的题目,这样使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语文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生相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