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国企改革是对还是不对

如题所述

是对的,企业改革使国有资产流失、贫富分化加剧、职工利益受损,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产生,小部分人甚至对企业改革失去信心。的确,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其改革也必然备受公众关注。
不可否认,改革必然要触动部分人的利益,但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改革。改革是新生的事物,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因此当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必然会有那么几块石头碰疼我们的脚,但我们不能因为碰了脚就不前进,问题和矛盾是改革过程中客观存在。前面过河的人碰了脚,可以为后面过河人提供经验和教训,碰了脚的人对改革提出点意见,反而是对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我们大多数人都顺利的过了河,那就不应该片面的去放大碰脚的问题,而应看到过河的成就。看一下国企改革的经历我们就不应该迷茫,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面对市场竞争,上世纪90年代末,“亏损”成为困扰国企的最大难题。1998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达到三分之二,全国国有企业一年的总利润只有213.7亿元。当时,国企的中心任务是改革脱困。如今,仅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00多家中央企业,每月的利润就达几百亿元甚至近千亿元。2011年,38家央企进入了世界500强。
改革为国企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脱困”到“发展”,国企的进步有目共睹。国有企业利润增长、实力增强的背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国企改革全面推进,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向基础性、公益性、支柱性产业集中,向优势产业和大集团、大企业集中。国有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改制,退出了国有经济行列。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效益逐年增长,实现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2636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989亿元;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国有经济的壮大,不仅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主导作用和影响力得以充分发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并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使政府宏观调控得以更好地掌握全局、指挥全局。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用创新的方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