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的四大特点

如题所述

徽派建筑的四大特点马头墙、三雕、牌坊、祠堂。

1、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宏村来看,徽派民居通常非常密集,山水相连。再加上耕地,民居留下的土地并不多。俗话说七山一水一田,一路一庄园如此拥挤的人居环境,防火自然成为重中之重。此外,古代木结构的房屋一旦着火,没有好的措施,整个村庄可能会被摧毁。马头墙的存在是为了阻挡火源,所以马头墙也被称为封火墙。

2、三雕

三雕是指木雕、石雕和砖雕。徽雕在徽派建筑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徽派建筑的梁架上,中间大部分粗。这种梁也被称为冬瓜梁。这种梁的中间部分通常雕刻着华丽的木雕。三雕的存在使徽派建筑具有立体典雅的感觉,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是徽州三雕的实际体现。三雕装饰的重点是门楼、门罩、窗台、窗罩、梁柱、前额等。

3、牌坊

牌坊是徽州建筑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与民居、祠堂并称为徽州古建筑。牌坊历史悠久。它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作为村里的门使用,被称为衡门。随着时代的演变,它已成为标志性建筑的使用,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明清时期,徽州人文聚集,居高官众多。此外,徽商财力雄厚,牌坊日益繁荣。

4、祠堂

祠堂是徽州古建三绝之一,在古徽州的地位极高。祠堂起源于祠堂,是家族祭祖的地方。从祠堂的规模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庭繁衍和兴衰。当然,祠堂的建立也离不开徽商。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徽商常年在外打拼。成为富商后,他们回到家乡,投资家乡,建立祠堂,建立纪念碑,照亮祖先。

徽派建筑历史渊源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据清代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载:“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掺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名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

黟县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横店街,200米长就有八座祠堂。“序秩堂”“程氏宗祠”为两大宗祠,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

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用;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石板作台阶。

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徽派建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