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恶人缠斗,不与小人执仇意思

如题所述

不与恶人缠斗,不与小人执仇意思是:不要和品行低劣的小人去结仇,因为小人自有他的冤家对头。

一、《菜根谭》的简介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儒家经典,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

在此书中,洪应明认为心的本来状态是寂静澄明的,但在气的感谢通下心会受到物欲与情识的遮蔽,这二者均属于人的私欲。而要使心体回归到寂静澄明的原初状态,就要破除私欲对心体的遮蔽,进行实时检点、一念常惺的克欲功夫。

二、历史背景

政治上,明代中后期,社会正处于由盛及衰的时期,社会一片黑暗和腐败。又因当朝者堕落无能,致使朝野上下一片狼藉,迫使很多士大夫走上了隐居之路,所以表现隐士情怀的作品在这个时期也大量问世。

这些作品展现出的基调不外乎或沉闷,或超然,或悲叹。因而《菜根谭》也必然存在这些基调。社会文化上,自明代以来,士大夫几乎都会受“心学”的影响。

这些思想虽裹以“玄学”的外衣,但有着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洪应明也受此学风熏陶,所以自然也反映在《菜根谭》中。

作品思想

一、回归本性

《菜根谭》中说道:“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只有堵塞了物质欲望,才能够心平气和,使得感情不偏激,最终开启真理道义的大门。这句格言强调了平息欲望在治学之路上的重要性。

劝学篇中还提及:“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名利和欲望是求学过程中的障碍,需要尽力平息欲望,修养心性,避免受其控制而掉入万丈深渊。这一观点与道家思想相契合。

道家的“超越意识”提倡人们超越世俗的功利,从而净化自身心灵和复归自然,如此才能实现不为外物所累。

二、淡泊名利

洪应明提出:“超越天地,不求名利。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

真正的君子绝不会被高官厚禄所束缚、收买,纵然别人都在追求财富和爵禄,君子也要坚守仁德和正义,只有做到不求名利,才可不受外物困惑,也不会被命运愚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