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萝卜岗位?

如题所述

1、萝卜岗位:职位一个萝卜一个坑,一般理解都是求职者这个萝卜是否适合岗位要求的这个坑。

2、定义:所谓“萝卜岗位”,就是为萝卜量身定做的一个坑,让其他的萝卜无路可走。

3、萝卜岗位原因分析:

专家分析认为,近期发现的多起“萝卜招聘”事件,当地党委政府虽然都做了事后补救和处置,但是最要紧的是问责到底、问责到人。重新招聘等做法不能成为“免责挡箭牌”,更不能是“问责障眼法”。

其一,到底向谁问责?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行政法学专家邹荣举例说,在冷水江市的“在读学生进事业编制”事件中,直接操办的市编办等单位工作人员固然有责任,而且纪检、监察部门已经在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但是,作出亲笔批示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是否也是违反了规章制度,是否也是“相关责任人员”?

邹荣说,2010年9月,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柳明桓因为“特招”女儿事件引咎辞职,值得我们认真对照。“如果不问责到底,我们就会成为一个‘集体无责任’的社会。”

其二,“推倒重来”是否掩盖责任?邹荣表示,在多起“萝卜招聘”事件中,事情一旦被曝光,相关责任部门就倾向于取消原先已经进行的招聘,更改规则后从头再来。“但是他们有没有考虑过,也有一部分寒门子弟是通过正当途径应考,千辛万苦通过了笔试的,让他们也‘陪绑’‘吃药’,这合适吗?”邹荣说,“‘推倒重来’千万不能成为障眼法,把前面的‘暗箱操作’也都一笔勾销。”

其三,别让“工资待遇差”“留不住人”成为搪塞理由。上海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顾骏发现,在多起“萝卜招聘”事件中,当地部门给出的解释都是,招聘岗位工作艰苦,工资待遇差,本地人、本地干部家属更能安心工作,等等。

“岗位艰苦不艰苦、工资待遇差不差,这个让应聘者自己判断;本地人、本地干部家属更能安心工作,则是明摆着的地域歧视和身份歧视。”顾骏说,“不要轻视群众的常识、智商和判断力,否则就会成为老百姓口中的笑柄。”

其四,必须重视细节这个“魔鬼”。“为什么大多发生在事业单位招聘?为什么大多在面试环节捣鬼?”邹荣解释说,相较比较规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规定,各地各部门的自由度更大,更容易在这方面出台“土政策”,把事业单位当“自留地”。

进入招考环节后,相较于标准化打分的笔试,面试的可操控性更大,更容易打人情分。“我建议尽可能减少面试分数的权重。几分钟的时间,考官能问出什么来,能看出什么水平和能力?录用后不是还有试用期嘛,这种检验总比面试要真实。”邹荣说。

湖南省委党校教授王学杰表示,“内部人控制”导致招聘异化,利用权力等照顾少数几个人的利益,伤害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必然伤害政府的公信力,并导致社会阶层出现“固化”倾向。

专家指出,中国关于公开招考的制度规范并不缺乏,当前的症结是“不缺制度缺执行”。王学杰说,虽然在制度设计上基本保证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但有好的制度不落实或者不被监督落实,制度就会成为摆设,难以制约“暗箱操作”和权力滥用,这比没有制度更坏。

顾骏教授则表示,多起“萝卜招聘”事件本身是坏事,但是能够被网络和媒体曝光是好事。“不是说以前就没有这种事,而是现在人们可以监督的手段更多了。”顾骏说,“与此同时,我们不能片面依赖事后曝光,毕竟这些只是冰山一角,而且都有‘迟到的遗憾’。预防和惩戒萝卜招聘,关键还是要靠制度保障和执行。政府的权威来自信任,而信任来自尊重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5
公务员职位一个萝卜一个坑,一般理解都是求职者这个萝卜是否适合职位要求的这个坑。所谓“萝卜招聘”,就是为萝卜量身定做一个坑,让其他的萝卜无路可走。
“萝卜招聘”是网友对“量身定制”招聘干部的一种形象比喻。主角多为年轻的应聘干部,有权的官员父母。如福建屏南县财政局“量身定制”招聘事件,就非常典型。相关人等既道歉又遭免职,自食欺骗公正的苦果,让人拍手称快。
最近,一则《江苏否认事业单位招聘为副市长侄女“量身定制”》的新闻,又将此类事件推至风口浪尖,让人们又重温了一次“萝卜招聘”的闹剧。   
福建省屏南县财政局“量身定做”招聘事件后,日前,一份江苏句容市2010年部分事业单位招聘简章也“遭围观”。 网友称句容市政府接待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应聘条件是“人为设置”,专为该市一副市长侄女王梦媛量身打造,对此,该市人社局予以否认,称招聘条件系用人单位据岗位需要设定,符合者有4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