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畲族有几个姓氏

少数民族畲族有五个姓氏是哪五个

盘、蓝、雷、钟四大姓。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为708651人。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

畲族又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

扩展资料

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

隋唐之际,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的畲族先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拓荒殖土。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畲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9

畲族有四大主姓分别为有盘、兰、雷、钟四大姓。现今畲家主姓仅存兰、雷、钟。但盘姓并未消失。在福建闽东仍有盘姓。此外在一些地区如福建省福鼎市的一些畲族姓金。畲族,或称为畲客、山客。

畲族为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扩展资料:

畲族风俗习惯: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饮食禁忌

忌吃狗肉、蛇肉;小孩忌吃鳝、鳗;忌用筷子打猫,忌吃猫肉;忌用单只手捧茶招待客人;酒桌上忌空碗;上别人家做客,吃点心时忌吃光,应有所剩余;年初一忌喝菜汤,不然插田要下雨,整年出门要打伞;忌用脚踩地上饭粒,否则会被雷击死等等,畲族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和财富。

无形的民间文化资源不像地下的矿产资源那样,你不挖掘它,它将永远存在。

典型食品

畲家独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畲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7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自古有盘、蓝、雷、钟四姓,主要聚居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个省。现居浙南闽东地区却有蓝、雷、钟、李姓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畲族姓氏的由来,据宗谱和有关志书所载及神话相传:畲族始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驸马讨姓受封,帝赐长子“盘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 ”;次子“蓝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响得好,高辛帝朱笔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翊郡“武骑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名志琛,受封颖州郡“国勇侯”。畲族人民世代相传,这一传说家喻户晓。
如今,浙江有蓝、雷、钟、李等姓氏。与古时相比较,没出现盘姓,却出现了李姓,引起了人们好奇。关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活动,徐规、吕�生、施联朱等学者都做过研究。现各地各姓宗谱有记载:“唐光启二年(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为(以)闽王王审知为向导官,由海水(路)来闽连江,至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而盘王驶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无传(可能漂居海外)。以上是畲族迁往闽东的最早记载。从宗谱上记载与当时王审知入闽的史实考证,迁徙的时间是相符的,说明宗谱的这一记载是有历史依据的。
至于李姓一支,始祖李廷玉原系福建安溪胡头人,因世乱奔逃福州汤岭,赘蓝色艳为婿,奉行蓝家习俗,其裔景崇、景楮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迁居平阳、五亩、枫树湾等地。据平阳县畲族各宗谱记载:明、清时期,畲族已迁入浙南各县。
据史书及族谱记载:浙江畲族先祖发祥地在广东潮州凤凰山。入迁路线:蓝、雷、钟、李各姓大部由罗源、连江、古田、福安、福鼎等地居住一个时期,然后迁入浙江,所以浙南畲族大部均姓蓝、雷、钟、李氏也不足为怪了。浙江其他各县畲族姓氏大多相同,全国各地也是如此,这是有根可寻,有据可考的。
第3个回答  2015-08-12
畲(she)族主要有盘姓、蓝姓、雷姓、钟姓等姓氏。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11月1日(普查基准日)畲族人口为708651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但无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99%(此为建国初期的数据,后来才确认的民族特征不明显的那些族人,不包括在内)的畲族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第4个回答  2015-08-10
有盘、蓝、雷、钟四姓。
关于畲族姓氏的由来,据宗谱和有关志书所载及神话相传:畲族始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驸马讨姓受封,帝赐长子“盘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 ”;次子“蓝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响得好,高辛帝朱笔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翊郡“武骑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名志琛,受封颖州郡“国勇侯”。畲族人民世代相传,这一传说家喻户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