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到底是什么意思?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意思?求知者详解

如题所述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庄
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来描述道、真人等等概念,其中很多章节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从其本意来说是一点错都没有。但是,这就为大家展现了一种
价值观:无欲无为之人最逍遥。那么在一般读者看来,无欲无为成了达到这种最高价值的手段。那么,对大家而言就会向无欲无为靠拢,去刻意地“无为”。而不为
人注意的是,“刻意的无为”和“不要刻意的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而后者才是道家的真正精神。
就如
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个大家一种现象,就是无为会导致无不为。但是,如果很多人带着有色眼睛去解读,当“无不为”成了我们的目标
时,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无为,但这种“应该无为”,则很明显是一种“刻意的无为”。其结果导致很大一批道家思想的拥趸走上了虚无主义的歧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06
可以结合文意和学说主张主旨去理解 也可以脱离开 按自身所悟 结合一定本意 作出自己的注解 其实看个人的认识和解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