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一篇《莎士比亚悲剧集》的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莎士比亚悲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确实是位伟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悲喜剧皆有,可以说他的戏剧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含义.正如文艺复兴时期其他杰出的作家、艺术家一样,他的创作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如诗人一样满怀激情的对白、如哲人一样深邃的思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正是其中的代表.
悲剧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时代的剧作家,如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都是以悲剧扬名希腊.一部不朽的《俄底甫斯王》被后人研究了几千年也不能穷尽其中的奥妙,心理学、宗教学、文学都从这部剧作中得到了启发.莎士比亚的悲剧又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他完全可以和古希腊多产的作家相媲美.这些作品就像甘泉一样不可干涸,总能让我们思考生命乃至宇宙的意义.
我认为悲剧应该具备以下四个元素,无论是哪出悲剧,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这四种基本的元素.第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第二,人性的缺点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悲剧.第三,对所谓命运的无可奈何.第四,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
《奥塞罗》中明显的悲剧元素就是奥塞罗性格的缺陷,只要是人总会有些嫉妒心的.可是这出戏中的悲剧并不是奥塞罗的性格作祟,也不能归罪于那个蛇蝎心肠的恶汗亚果(我甚至有点喜欢这个敢于剖析自己心理的阴谋家),在戏剧的刚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奥塞罗和玳丝德摩娜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玳丝德摩娜并不了解奥塞罗,她喜欢奥塞罗的理由很简单,她喜欢他讲述那些颇具传奇性的经历,一句话她只喜欢一个浪漫的理想.当亚果的妻子告诫玳丝德摩娜当心奥塞罗的妒忌的时候,她却说“我想他在出生地让阳光把这种气质(妒忌)都吸去了.”而奥塞罗有点明白自己的妻子为什么喜欢自己,或者说他对自己妻子的爱本来就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对玳丝德摩娜又爱又恨又怕.最终,亚果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将这种虚假的、毫无信任的、不牢固的爱情炸个粉碎,而真正具有爆炸力的火药却在奥塞罗和玳丝德摩娜的身上.由此看来这出悲剧倒有些主人公咎由自取的味道,可能是这种惩罚太重了——以男女主人公的死而结束,所以才有了很强的悲剧色彩.
《里亚王》的悲剧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少见到,毕竟我们认为亲情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可是我们要注意戏剧的背景一个充满谋求权力和财富的宫廷政治斗争,政治可以让一切变的肮脏,对触手可及的权力和财富的谋求可以让人变成魔鬼.西方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讨论人性的,有一个善良的牧羊人,他绝对是一个正直的人,可是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枚戒指,戴上它之后可以隐身.于是这个牧羊人可以做一些他以前不能做的事情,终于有一天他进入了王宫,勾引了王后并密谋杀死了国王,从此他和以前的自己判若两人,成了一个十足的暴君.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没有得到那枚充满魔力的戒指,他一定还是一位善良的人.叔本华说过,人每时每刻都是有作恶的想法的,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关键是人有时候没有作恶的能力而已.里亚王的悲剧的根源也许就在这里.日本导演黑泽明的力作《乱》就是根据《里亚王》改编的,故事的背景是日本的战国时代,这让我们感觉更加真实了,如果是太平盛世,毫无权力的寻常百姓中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呢?.其实我们翻一翻历史就会发现这样为权力而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情简直太多了.里亚王的悲剧就在于人性的沦落,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也时刻反思着人性的本质.《里亚王》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注意,我们只要稍稍改变一下结局,那么悲剧就能够马上变成喜剧.如果最后,里亚王的小女儿考黛丽亚活着,里亚王也没有死,那么这就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悲剧就能够成为喜剧.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样也可以很简单的转变成悲剧.结局可以这样设计,伪君子答尔丢夫很顺利的霸占了奥尔恭的财产,他的女儿玛丽亚娜也不得已嫁给答尔丢夫,玛丽亚娜的情人瓦赖尔刺杀答尔丢夫未遂而入狱,奥尔恭的妻子郁郁而逝,奥尔恭沦为乞丐.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这是比较形象的说法但似乎也没有涉及到悲剧的根源.
《麦克白斯》颇似古希腊悲剧,其中很强调命运对人嘲弄.麦克白斯原本功成名就,可是他却相信三女巫的预言,最终预言一一应验,但是麦克白斯也身败名裂.这让我想起索福克勒斯的《俄底甫斯王》以及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王》,人的举动都受到神的干涉,当然其中也体现着主人公性格的缺陷.可是《俄底甫斯王》中几乎没有表现出俄底甫斯王的人格或者是性格带来必然的毁灭,可以说俄底甫斯是一个生性善良的人,当必然的命运来袭却无力逃避.也许悲剧的悲就体现在人的无辜和无助上,悲剧的美表现为主人公的抗争上,虽然看起来是徒劳的.
可以看到悲剧中必然会出现痛苦和死亡,人们喜欢悲剧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是悲剧的主角,因为同悲剧一样,人的一生也要以死亡作为结局而谢幕.但是悲剧并不是悲观,我们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短暂的悲剧中却表达了一种不妥协的永恒的精神.因此,明知理想遥不可及我们还是执著追求,明知人无完人但还是要不断完善自我,明知命运无常可是一点也不畏惧,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不是生命存在的目标.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
《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和《奥赛罗》是《莎士比亚悲剧集》的四大悲剧,其中我感受较深的则是《麦克白》。
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和他的好朋友班柯率领军队去平叛和抵御入侵者。立功而归。路途上遇到三个女巫,她们预言麦克白会当上国王,但班柯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在妻子的怂恿下杀了国王,让自己做了王。为了掩人耳目,防止别人抢自己的位置,他害死了班柯,国王的侍卫。麦克白的妻子因精神失常而自杀最后,他面对国王邓肯的儿子以及率领来的军队,落得袅首的下场。
麦克白在战争后正是因为听从了女巫的语言,才会落得如此的下场,还害死自己的朋友,害死了上司以及侍卫,害死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不惜屠杀人民,让全国血流成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跟理查三世一样是一个暴君,这样的暴君,最后袅首也是罪有应得。
麦克白的事例也告诉大家,不要轻易就相信别人,做一些不可以做的事情,不仅害死自己,同时也害死了别人,真是一个为了利益什么都干得出的人。不要因为一些不切实际的语言和想法迷惑了自己,要看自己的能力干活。
《李尔王》、《奥赛罗》和《哈姆雷特》都是很精彩的,大家可以自己找来去阅读。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莎士比亚悲剧集》这本书其中有最著名的四部悲剧:《哈姆雷达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里面讲述了许许多多悲惨的故事催人泪下。《莎士比亚悲剧集》中大部份是与于莎士比亚的晚期早期创作喜剧的轻松和浪漫情调已经退去这时的他已对现实生活的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当时政局的动荡不安社会矛盾的激化等都在他的悲剧中有相当尖锐深刻的反映。

在这四部著名悲剧中我最喜欢的一部是《李尔王》。李尔王这部悲剧中主要写了他的女儿因为贪图荣华富贵而欺骗她的父亲竟说一些花言巧语使得她父亲被迷惑。最终女儿上当了而父亲却一再的被她女儿冷落。本是堂堂一国之君现在竟坠落到这种地步是谁也预料不到的。从此李尔王身边只有一个服侍人每天都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看到这儿我心里千思万绪想:"就为了一时的花言巧语李尔王失去他以前曾得到过的东西可曾为付出过的一切到如今却是一无所有两手空空。

读了《莎士比亚悲剧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一个人不能贪婪否则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

    读了《莎士比亚悲剧集》。它包含了四部非常著名的悲剧。

《麦克白》主要讲的是麦克白被三位女巫的话迷惑,杀了国王,但最终自己被国王的儿子杀死,恶有恶报。《哈姆雷特》主要讲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被他的叔父害死,哈姆雷特要为父亲报仇,最终,哈姆雷特与国王,王后还有雷提欧斯同归于尽。《罗密欧与朱丽叶》讲的是蒙太古和凯莱特家的儿子和女儿不顾家族的世仇相爱了,但最后他们都死去了,却让两个家族化解了仇恨。

我最喜欢的是《哈姆雷特》 故事发生在十三世纪丹麦的京城艾尔西诺。丹麦国王在花园打盹时突然死去。他的

弟弟克劳迪亚斯接替王位,又娶原王妃为妻,前国王的儿子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忧郁过度,终日愁容满面。他听从好友的劝告,半夜跟出现在城堡上的父亲幽灵相会, 终于得知父王是克劳迪亚斯与母亲合谋害死的。

为了取得证据,他特地请来了一批戏子,在王宫里演出一出十分相似的杀人剧,将父王当时被杀的经过表现出来。哈姆雷特一看母亲与叔叔的反应,便明白了真相。

   大臣波洛尼亚斯有个女儿叫奥非莉娅,她仪表出众,清丽纯洁,痴心地爱着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由于父仇未报,故意对奥菲莉娅十分冷淡。狡猾的克劳迪亚斯也了解到哈姆雷特的真心实意,于是施展计谋。哈姆雷特由于失算,误将躲在幕后听他与奥菲莉娅谈话的波洛尼亚斯刺死,奥菲莉娅承受不了失去恋人和父亲的打击精神崩溃,失足落水而死。波洛尼亚斯的儿子闻讯从国外赶来,誓死要为父妹报仇。克劳迪亚斯叫他跟哈姆雷特决斗,并且在剑头敷以毒药。那天,皇宫大厅里刀光剑影,杀气腾腾。间歇时,克劳迪亚斯叫哈姆雷特喝一杯已下了毒的酒,母亲深受良心谴责,一把

夺过喝下,当着儿子的面死去。哈姆雷特义愤填膺,挥剑击中对手,冷不防也被对手暗剑刺伤。顿时毒性发作。哈姆雷特拼足最后的力气将十恶不赦的克劳迪亚斯刺死,为父报了仇,自己也倒下了。

  莎士比亚的四部悲剧把悲描绘的淋漓尽致,而且能告诉我们很多的道理,令人想到很多。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