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校园暴力事件,到底该怎么做

如题所述

不要跟不良学生有任何的交往,不要去惹他们,在学校好好读书,不要生事非,如果有事,也要勇敢的站出来寻求帮助,不要一直被校园暴力压迫。

1、保持镇定

遇到同学欺负自己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镇定,毕竟犯错误的不是你,是施暴者,最终的结果是会判定他们的错误,而不是你。想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才能想到更好的应对方法。

2、不要硬碰硬

毕竟对方人比你多,如果真的要打起来,可能你不是他们的对手,而且会伤到自己,所以不要去跟对方硬碰硬。

3、想办法逃离现场

遇到校园暴力的时候,不要去跟对方辨论,因为他们失去理智,根本不会去听你辩论,所以能逃离现场尽量选择逃离。

4、告知学校老师

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告诉学校老师,让老师出面来保护你的人身安全,因为你在学校,学校就有责任保护你的安全。

5、告知家长

很多学生在学校受到了欺负,回家后却不敢跟家长说,其实是一个误区来的,毕竟你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家长可以帮你解决。

注意事项:

1,在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不用主动介入其中,成为评判是非的法官

家长们在发现孩子们出现交往冲突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只要没有发生危险,就只做个冷静的旁观者,不出手干涉,不替孩子强出头,父母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解决冲突。

2,家长不要过度在意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家长不可能时刻护在孩子身边,在你可控的范围内,训练孩子解决冲突的能力,才是制胜高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31
国内又一般是如何对待处理此类案件的呢?

“目前,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网上相关视频已陆续被清除,公安机关依法传唤了涉案人员,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另外,心理专家已对受侵女生展开安抚疏导。”这几乎是公安部门一贯的回答方式。我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所以一旦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的,就会被特殊对待、不公开审判,结果也不得而知、不了了之。如此一来,学生们得不到“多么痛的领悟”,自然就不把这些法律当回事,恣意妄为,觉得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乎,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频率便逐年增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根治。

反观国外,去年的一起“中国女留学生在美遭同学绑架殴打”案件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相比于国内出现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对施暴方的宽大处理,这起发生在美国的案子,三名被告人甚至可能最高要面临终身监禁的刑罚。最终,三名被告在1月5日与美国加州检方达成协议,或分别被判处13年、6年和10年的刑期。此案将于2月17日作出正式判决。

对比国内外,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在处理此类案件上的巨大反差,由于各方面差异的存在,中国与美国的法律大不相同。但是俗话说的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在处理类似案件时,总是怀着所谓的“菩萨心肠”、“慈悲为怀”的态度予以保护。殊不知这样盲目保护的背后,酿成的是更多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虽说是未成年人,但也不能盲目地放纵和容忍,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是上初高中的时候,是有能力明辨是非黑白的;然而因为法律的保护伞,施暴者未得到相应的惩罚从而导致后继者不断“效仿”。

而美国的处理方式较中国而言就显得十分“严苛”了,动辄判处刑期或终身监禁。被“骄纵”惯了的中国孩子们到了美国留学,不熟悉美国的法律,因而更容易触犯。更有甚者,留学生家长企图贿赂证人以平息事端而被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使整个案件节外生枝。这一举动无疑更暴露了中国律法的诸多弊端,花钱就能、就想摆平一切?中国或许是这样的,美国却是不然,只要你违法了就应该收到相应的惩罚,“以儆效尤”。

其实,美国的这一做法恰恰是值得中国学习的,虽说未成年人需要保护,但是凡事也应该要有个度,一味地宽容包容只会造就他们将来更知法犯法,目无法律条规。这样对他们的教育反而是百害而无一利,“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要想减少中国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执法者们应该首先自省,溯其根源,树立起权威,让那些“熊孩子”们懂得畏惧法律、畏惧权威。否则,中国的校园暴力事件只会有增无减。
第2个回答  2017-03-31
校园欺凌和暴力是社会现象,单靠一个家庭的几个家长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因此,家长应该及时和学校相关安全部门沟通,让学校对于此问题给出自己的防范措施。
如果有一些相对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家长,也可以考虑联合一些已经遭受到相关问题或者同样有此担忧的家长们共同形成合力,和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深入沟通之后进行责任分配,共同为校园环境的和谐健康出一份力量。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肯定能提升孩子的安全系数,减少可能遭受到校园暴力的情况。接送的路上对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和孩子聊聊这一天都学到了什么,遇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