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那些和汉语顺序相反的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最近在日语阅读中遇到了很多与现代汉语字序相反的词,临时总结一下,分享给正在学日语或者对这门语言感兴趣的你。

奥深

素朴

猛威

限界

実写

胁威

买収

段阶

面会

并合

鉄钢

商工业

平和

老衰

言语

施设

绝灭

芸文

遅速

运命

売买

升进

运搬

制限

呼称

讲演

弛张

风上

住居

音声

方位词:南东、北西……

漏洩:泄露

例如:Amazon、ユーザー情报一部漏洩

劣悪:

例如:このような劣悪な事件の発生

抱拥

旋回

従顺(如:従顺な人)

【困穷】こん‐きゅう

【期日】きじつ

【住居】じゅうきょ

【尘灰】じんかい

抑圧:动词

本文:文本

卜占

走行:行走

税関

軽减:けんげん

短缩:たんしゆく

今迄:まで

材木

きょらい【去来】

遅延:延迟

げんしゅつ【现出】亦作「出现」,日语解释为:

[名](スル)実际にあらわれ出ること。また、実际にあらわし出すこと。出现。

肝心(我们汉语说“心肝宝贝”)



所谓的“字序相反”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古汉语单字为词(所以台湾把我们所说的“单词”叫“单字”,这个从语言学角度而言,更为对应“Word”一词。况且古汉语中“词”没有现代语言学上的意义。日语叫“単语”貌似也不尽合理,毕竟“一人为言,多人为语”。),自由组合的灵活度很高,不存在字序一说。日语的这些词在古汉语中大多能找到例子。比如“运命”(即“命运”)一词,魏晋李康著有《运命论》;再如“芸文”(即“文艺”)一词,古有《汉书·艺文志》,今有饶宗颐先生年轻时所著的《潮州艺文志》,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古代的“艺文”并不等同于现在的“文字”,“艺”本为动词,是“种植”的意思,所以“艺文”是个动宾结构,不过理解成现在的并列结构也无妨。再如“音声”(即声音),《老子》中便有“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再如“言语”(即“语言”),许多成语还保留了这一顺序:三言两语、自言自语、禽言兽语……

汉语双音化后,就把原本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并列成一个词,如深奥、素朴、威猛。当然,除了一些异体字,没有意义完全等同的两个字,好比上古汉语和早期中古汉语中“声”和“音”、“牙”和“齿”是有严格区分的,所以这种词的两字也有互补互彰的效果。

在双音化之前,字的顺序要灵活很多,只要符合语法(汉语如此灵活、有弹性,至少从形式上看来几乎没有语法),便可“独来独往”,所以写作奥深、素朴、猛威、限界等很正常。反倒是现代的孩子们看古汉语的时候,有时会把现代汉语的思维带入,比如日语中的“非常口”,这是很地道的古汉语遗留,“非常”是两个词(即“非同寻常”),而不是一个词。

方位词的字序非常有趣,日语的顺序正好和德语、英语一样,其实古代中国也是将南北放在东西前面的,虽然极少见明确的“南东”、“北西”这样的词,但透过《史记》等著作便可窥见中国古人在意识层面也是重南北而轻东西的,一般介绍舆地时是按照“南北西东”的顺序。这个其实也很自然,时代越早,越是如此。“南”对应五行中的“火”,对应的颜色是“赤”,这其实就是太阳的抽象。太阳对于辨别方位、采光很重要(就像《圣经》中所说的:“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对于农耕文明也很重要(太阳历,Solar calendar),加之王权(面南而王,谁不想“红红火火”呢?在许多古老文化中,王就是太阳的化身,比如阿波罗、周穆王、埃及法老、日本天皇)、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等因素,人们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集中于南北。

吴侃所著的《日语词汇研究》一书中,专门有一节探讨上述现象。(1995: 204-5,“字序不同的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