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人的结局都是死的,怎样才能看懂《活着》的结局?

如题所述

不得不说你葛大爷还是你葛大爷,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就现在的演员来看,除了葛优真的没人可以演出这种大转变的感觉了,当然《活着》这部电影可以取得这么大成绩,跟原著还是有很大关系!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虽然讲述了很多其他的人,但是主要还是讲的富贵,不得不说富贵的一生真的是太悲惨了,但是他没有放弃,从洗心革面开始,就是真正的大转变,不管是当壮丁还是当俘虏,他都可以坚持着,继续去生活!
结尾来看,馒头的出生就是这部电影或者说是这个年代新的开始!也意味着一个新的人生的开始,或许这也意味着富贵摆脱曾经旧的霉运,会迎来新的生活!因为他坚持了,也许结尾是对富贵坚持后的一种奖励!
爱这部电影,爱这样的一种态度,知足常乐,简简单单的幸福就知足啦,我要活着,真正地活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4

活着的结局又讲到了在前面也提到过的那段话。

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

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

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

后来又说道,馒头说“我长大了要骑在牛背上。”姥爷说“不,那个时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馒头要去坐火车,坐飞机。”

我觉着可以从如下的几个层面去剖析:

第一,是张艺谋通过改变了原作的结局,并用这样的一个相对温暖的结尾来升华主题。读完原著,读者可能会不禁思考“活着就好,活着就好。”而张艺谋讲故事的过程中,将福贵的命运密切的和时代的变迁联系到了一起。福贵一家最后还有好几口子人,最后过上了还算安逸的生活。馒头还小“将来要坐飞机和火车”,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小人物无法改变世界的进程,但是在历史的大潮下,无论在漂流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生活还是有温暖的有光亮的。这比原著最后剩下的福贵和牛更有力量,这是一种温暖的力量。

第二,家珍对于过去的释怀。馒头最后买了一窝子小鸡。把小鸡放到了家珍一看到就会想到有庆的皮影箱子里,她不再敏感,只是看着。也是切了作品的主题,生活应有的态度之一——看淡曾经的经历。

最后,是小鸡的具象。因为小鸡会变成鹅......这个家族因为有了馒头的慢慢成长而有了希望,小鸡放到皮影箱子里,象征的是新的希望放在了旧的悲伤中,给一家以希望,也给观众传达出希望。

在小屋子里的这一段,虽然平和但是无处不透漏着温暖和希望。让大家看完了福贵坎坷的艺人也没多少扼腕,反而是会回忆起自己生活中苦难的不值一提,我认为结局算是圆满的。

第2个回答  2019-10-14

我看完了发现最大的不同就是原著与电影与结局不一样。电影大结局的改编真是受到咱们中国从古至今的大团圆影响。我记得我还是在高二的寒假第一次看的原著,在这么个过年的好日子里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余华的短篇小说,我忘了我是在书里哪个人物也去世的时候我真的眼睛都湿润了,最后自己想象着小说最后一个镜头:乡村、傍晚、佝着的福贵、蹒跚的黄牛福贵,一个渐行渐远的画面。整本小说尤其还是在春节这么个节日里看完内心真的超级沉重,却又同时很庆幸自己的家人仍然健在,而且能够一起这样聚在一起欢度春节。而电影中小说的情节衔接、场面、人物啥的毕竟我也不是专业的,但是真的都还不错。比如《白鹿原》的电影给我的感觉它的重心就和小说不同了,这点让我还是挺难受的……但是电影对原著的改编却没有这种情况了,在他们的女儿凤霞生孩子大出血而去世了,结局的画面也是在他们去看完了早殃的儿子——有庆、生产大出血而死女儿——凤霞之后,福贵家珍馒头二喜一家在略显拥挤的屋子里吃着饭。

小说《活着》看似讲述了一个关于长寿的悲剧,其实作者余华是想通过福贵一生颠沛流离的命运,突出“命运”与“个体”之间矛盾与共存的关系。促使主人公福贵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坚韧、嚎叫、进击,而仅仅来自于忍受。忍受现实给予个人的幸福、苦难、无聊、平庸。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第3个回答  2019-10-14

首先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又当了共产党的俘虏。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后来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后来凤霞与忠厚老实的二喜结婚,但等凤霞生下一子,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最后,福贵说馒头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会越来越好 。

而这个结局相较小说结局而言已经好了很多,小说了最后馒头也死了因为没什么好东西吃,吃了点豆子撑死了。他想表达的思想,我想小说里的一句话可以概括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也就是不管生活怎样艰辛,都要一心一意的活下去!

第4个回答  2019-10-14

我看完了发现最大的不同就是原著与电影与结局不一样。电影大结局的改编真是受到咱们中国从古至今的大团圆影响。我记得我还是在高二的寒假第一次看的原著,在这么个过年的好日子里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余华的短篇小说,我忘了我是在书里哪个人物也去世的时候我真的眼睛都湿润了,最后自己想象着小说最后一个镜头:乡村、傍晚、佝着的福贵、蹒跚的黄牛福贵,一个渐行渐远的画面。整本小说尤其还是在春节这么个节日里看完内心真的超级沉重,却又同时很庆幸自己的家人仍然健在,而且能够一起这样聚在一起欢度春节。而电影中小说的情节衔接、场面、人物啥的毕竟我也不是专业的,但是真的都还不错。比如《白鹿原》的电影给我的感觉它的重心就和小说不同了,这点让我还是挺难受的……但是电影对原著的改编却没有这种情况了,在他们的女儿凤霞生孩子大出血而去世了,结局的画面也是在他们去看完了早殃的儿子——有庆、生产大出血而死女儿——凤霞之后,福贵家珍馒头二喜一家在略显拥挤的屋子里吃着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