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式望远镜的结构是什么

开普勒式望远镜的结构是什么

开普勒式望远镜,折射式望远镜的一种。物镜组也为凸透镜形式,但目镜组是凸透镜形式。这种望远镜成像是上下左右颠倒的,但视场可以设计的较大,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于1611年发明。为了成正立的像,采用这种设计的某些折射式望远镜,特别是多数双筒望远镜[1]在光路中增加了转像稜镜系统。此外,几乎所有的折射式天文望远镜的光学系统为开普勒式。
开普勒式原理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由于两者之间有一个实像,可方便的安装分划板(安装在目镜焦平面处),并且性能优良,所以目前军用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等专业级的望远镜都采用此种结构。但这种结构成像是倒立的,所以要在中间增加正像系统。
正像系统分为两类:棱镜正像系统和透镜正像系统。我们常见的前宽后窄的典型双筒望远镜既采用了双直角棱镜正像系统。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在正像的同时将光轴两次折叠,从而大大减小了望远镜的体积和重量。透镜正像系统采用一组复杂的透镜来将像倒转,成本较高,但俄罗斯20×50三节伸缩古典型单筒望远镜既采用设计精良的透镜正像系统。
开普勒式望远镜看到的是虚像, 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开普勒望远镜-工作原理
原理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由于两者之间有一个实像,可方便的安装分划板,并且各种性能优良,所以目前军用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等专业级的望远镜都采用此种结构。但这种结构成像是倒立的,所以要在中间增加正像系统。
正像系统分为两类:棱镜正像系统和透镜正像系统。我们常见的前宽后窄的典型双筒望远镜既采用了双直角棱镜正像系统。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在正像的同时将光轴两次折叠,从而大大减小了望远镜的体积和重量。透镜正像系统采用一组复杂的透镜来将像倒转,成本较高,但俄罗斯20×50三节伸缩古典型单筒望远镜既采用设计精良的透镜正像系统。

开普勒望远镜-结构特点
1、开普勒望远镜是世界是第一个真正能发现类地行星的太空任务,它将发现宜居住区围绕像我们太阳似的恒星运转的行星。水是生命之本,此宜居住区得是恒星周围适合于水存在的一片温度适宜的区域,在这种温度下的行星表面可能会有水池存在。
2、在开普勒望远镜三年半多的任务结束之前,它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它类地行星在人类银河系到底是多还是少。这将是回答一个长久问题的关键一步。
3、开普勒望远镜通过发现恒星亮度周期性变暗来探测太阳系外行星。 当人类从地球上某个位置来观察天空时,如果有行星经过其母恒星的前面,就能发现此行星会导致其母恒星亮度稍微变暗。开普勒望远镜更能洞悉这一情况。
4、开普勒望远具有太空最大的照相机,有一个95兆像素的电荷偶合器(CCD)阵列,这就像日常使用的数码相机中的CCD一样。
5、开普勒望远镜如此强大,以至于它从太空观察地球时,能发现居住在小镇上的人在夜里关掉他家的门廊。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302209.htm#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7

开普勒望远镜:

    由两个会聚薄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所构成的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完全由透镜折射成像,所以又称折射式望远镜。物镜相方焦点F1'和目镜物方焦点F2重合,如图所示,从远物上一点Q射出来的平行光束经物镜后会聚于Q'点,在经目镜后又成为一束平行于Q'Q2的平行光束,最后成像于无限远处。

第2个回答  2020-02-15

开普勒式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放大倍率=物镜焦距/目镜焦距
向左转|向右转

第3个回答  2020-07-03
开普勒望远镜:
由两个会聚薄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所构成的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完全由透镜折射成像,所以又称折射式望远镜。
第4个回答  2020-04-19
物镜:大口径长焦距凸透镜。物距在2倍焦距以外,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实像为目镜的实物。
目镜:小口径短焦距凸透镜。物距在1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总体看,成倒立的虚像,为了让像正立,所以往往在物镜与目镜之间加上两组直角棱镜来倒像,一组使像左右倒,一组使像上下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