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辩论学海无涯?

如题所述

首先要证明我方论点,其次通过论点论证我方观点,最后证明我方观点的正确性。

学海无涯苦作舟正方辩论,如下:

我方观点:学海无涯苦作舟。它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学问如无边的海,刻苦是到达彼岸的船。”意指求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寻找捷径、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个人素质的培养,能力的锻炼。“苦”是一种治学的态度,一种踏实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有了“苦”才能在学海中有所收获。可是,有人将其改为“学海无涯巧作舟”,我认为这种改法是不恰当的。那么“苦作舟”为什么不能改成“巧作舟”呢?

我方从以下三点进行论证:


1、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是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靠“苦”的精神才能取得进步。有人说,“巧”是指科学的学习方

法。在学海中当然少不了科学的方法,但有了科学的方法,就可以不下气力,不下功夫学习吗?有了好的办法,更应该有“苦”的精神,这样才能取得更高的效率。


2、学习需要有认真的态度,当然我们指的“苦学”并不是一味的呆板的低效率的学。“苦”表示了个人品格和行为作风。即为了做好某项工作或达到某种目的,吃苦耐劳,不懈努力的品质。在心理上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在思想和道德上是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道德责任感的体现。

这种“苦”是为了坚持某种信念,达到一定目标,取得某种成就而做出的努力。“苦”不是对艰难困苦的消极的忍受和忍耐,而是主观能动地向困难进行积极主动的斗争。


3、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这个“苦”字。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被马克思称为“超群的小说家”。他为什么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据记载,他在20多年里,一直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连续写作16小时以上。这不正是他“苦”的体现吗?

中国女排姑娘们风趣地说:“苦是一副灵丹妙药。它虽然苦,却苦尽甘来。”这话说得何等好呀!我们说,在学海中成功和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一个“苦”字啊。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应该把“学海无涯苦作舟”永远作为我们的座右铭,让它永远激励我们在学海中奋斗,在学问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