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的艺术特点

美术鉴赏的题目。要以“论述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色”为题写一篇2000字的赏析。请大家帮帮忙。是艺术特色啊~~~~

江南园林的艺术特点:
1、布局合理、风韵无限
布局又称位置经营,是按照园林多中心散点透视法则,把景区、景点、景物合理地进行区划,并布置在适宜的地方,在整体上保持变化统一,表现园林的自然美、整体美。江南园林布置简洁明快,幽静典雅,富抒情性。
(1)总体布局、统一构图、分区组景
此法适于较大规模园林,主要从总体上根据功能及地形条件,把统一的空间划为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区或景点来处理,在构图布局上又使它们能互相因借,巧妙联系,有主从和重点,有节奏和韵律,以取得和谐统一之效果。我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苏州拙政园即属此例。拙政园占地“ ,为明正德年间一年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致仕回乡所建。全园分为西、中、东三个景区,再在各景区内设景点。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以大水池为中心,布置山两座,小桥一架,建有“ 荷风四面亭” ,“ 雪香云蔚亭” 等景点。西部的补园也以水为中心,建主体建筑“ 鸳鸯亭” ,并设“ 与谁同坐轩” 扇形小亭。东部为“ 归田园居” 。整个园林布局合理,紧凑有序,是一座成熟的典型作品。
(2)静观布局与动观布局
静观布局是满足游人视点观赏的要求来处理景点,在总体上形成一幅鸟瞰图。江南园林中设计土山的原因之一即是为了静观布局的需要。而动观布局是随游人的行进步移景换,景色如一幅国画长卷,本来静止的景物,也相对动起来,徐徐映人眼帘,美不胜收。
(3)季相布局与气象布局
季相布局主要是根据各种植物季节性演替而选择布置。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对此观察很仔细,称树木“ 春季英华,夏季成荫,秋色颜,冬则骨” 。称山“ 春山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杨州个园的布局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设计了春、夏、秋、冬园,成为千古佳作。
气象布局是利用自然界的风、雪、云、雾来组织景观,获得奇妙的景效。江南园林许多园里均设“ 烟雨楼” ,靠的是气象布局,以显示大自然之烟波浩渺,神秘莫测。
2、叠山理水、处理得当
园林的四大要素是山、水、植物、建筑。古往今来,不论是古代的“ 游囿” ,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的私家宅园,凡名园均得山水性情。“ 山衬水,水映山” , “ 山因水活,水得山势” 。青山绿水成了古典园林的基调。上海大观园、豫园,苏州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扬州个园,南京瞻园,均属山水园范畴。但江南私家园林大都建在城内宅旁,不可能有天然的秀山丽水,故城市园林的山水处理只有靠移来之功了,将自然中美好山水,再现于园林。
(1)叠山
叠山有两类,一为写意假山,一为相形假山。写意假山是取真山之姿容,将其气势风韵,加以艺术概括、提炼,重现于园林里,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如南京瞻园金陵第一园南部假山,就是采取与真山更接近的手法堆置山体,外表用石,背里用土,土石结合,自然一体,达到“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的境地。相形假山是摹仿自然界动、植物形体、动作而堆叠起来的景观。上海豫园有一美女石,形如美女,设在路旁,游人皆驻足欣赏。苏州狮子林假山,全园采用湖石为材料,以表现狮趣为造型中心。每个石峰上都有一只狮子在向游人卖弄姿态,或跳或卧,或扑或嬉,神态各异,逼真可爱。但这些狮子都由湖石堆叠而成,连乾隆看后也连称“ 真有趣” ,并建有“ 真趣亭” 。当然,假山也包括置石, “ 园可无山,不可无石” ,南京瞻园“ 奇云峰” ,苏州留园“ 冠云峰” ,上海豫园“ 玉玲珑” 等孤置湖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表现出“ 皱、瘦、漏、透” 的特点,令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
(2)理水
理水是引泉凿池或对原有水体的利用和改造。“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说明水的重要性,但理水手法有高下,效果有优劣。苏州拙政园是仿太湖芦汀山岛的风光,全园以水为中心布置景点。网筛园中的“ 殿春巷” 景点,只在院一角堆山,山上建亭,亭旁置泉,泉下设潭,终年不绝,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声、形、色、影俱全俱佳,为理水之上乘手法。江南园林水池都是自然式的,池岸斗折蛇形,犬牙交错,自然活泼,水则百折千迥,有始有终,有聚有散,收放有度。
3、巧于因借、强化景深
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其名著《园冶》中提出“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给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即立足本园,借用园外有利因素,组织到园林景象之间。“ 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 。借景分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种。借景是强化景深的重要手段。无锡寄畅园有景,但这些景物并不都在园内。杭州西湖的“ 山外山,楼外楼” 是借景,扬州平山堂把江南诸山借到堂下,获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的景观效果。
借景也可分为借形,借声,借色,借香。借形是采用对景、框景、渗透等构图手法,把有价值的一切景物,纳人画面,这在江南园林中用得极为普遍。借声是借能激发感情,颐情养性之声,如寺庙的暮鼓晨钟,溪谷泉声,林中鸟语,雨打芭蕉等。借色可借花卉树木之色,但因借月色的也多,如西湖的“ 三潭印月” , “ 平湖秋月” 等。借香则主要借植物散发的幽香以增添游园兴致,如拙政园的“ 荷风四面亭” 则设亭于荷塘之中以借荷香,这是借香组景之佳例。
4、有径不乱、组织视点
径者,路也,是指园林里的道路。园路有主园路、次园路、小径之分。普通路要求平、直、宽,主要满足功能要求。园路除满足交通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造园需要和景观要求。江南园林往往因景设路,因路得景,以曲布置,小径通幽。江南园林规模虽小,但游玩时的感觉是空间很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园路的设计手法高明。园路忽宽忽窄,忽直忽曲,自然古朴,增长了游览路线,有利于动观,并达到步移景异之效。特别是江南园路及院落的嵌缀,用料简单易取,价廉物美,各种形色的卵石、砖料、瓦片等均可利用,成了所谓的花街铺地。沿路组成了一幅幅数不清的人物故事、花卉鸟兽图案,形象逼真,做工精巧,令人不忍下足,艺术效果极佳。苏州留园在“ 五峰仙馆” 与“ 鹤所间” 的一块地面铺成仙鹤图案,杭州“ 花港观鱼” 在牡丹亭边、山坡的一株古梅下,以黄卵石为底,黑卵石为绘,组成了一幅苍劲古朴古树的图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色彩利用、清新雅淡
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园林的风格,北方皇家园林常用大红大绿,对比强烈。江南园林则以轻淡为基调,且白色用得多。如园林建筑大多红柱青瓦白墙,与周围植物及基地环境因素融揉一体,令人倍感亲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江南园林所拥有的古典艺术及传统历史文化是任何建筑形式所不能代替的,作为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它采用了诸多的造园手法,例如平面的布局、空间的组织、意境的创造等。我们在这里将对以下内容进行论述:立意与布局;空间的延伸、渗透与分隔;空间的含蓄;空间的虚与实。

一.立意与布局

在古典造园中,人们通过园林这种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意义。根据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真实的景象被转化为概念化的艺术形式。在这个阶段中,道家思想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力,清钱泳曾指出:“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更加注重的是追求诗的意境美,除了采用“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手法之外,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例如网狮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曰“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月赏月,对景品味匾联,确实可以感到一种盎然的诗意。另外,佛家认为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感受江南园林的意境美不能单靠视觉这一途径来传递信息,而应该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来获得。

我国古代,长期禁锢在封建宗族的法统之中,使得整个民族逐渐形成一种以内向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性格,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建筑的布局形式,江南私家园林也不例外,如半圆、畅园、鹤园,它的特点是:建筑物、迥廊、亭榭等均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并由此而形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反对大师傅其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引水作用,所形成的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通常是以水面为中心,其向心和内聚的感觉分外地强烈。

二、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有人把古典园林比喻为山水画的长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例如苏州的留园,其空间组成异常复杂,就整体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一条明确的观赏路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序列。但是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划分成为几个相联系的“子序列”,其入口部分颇近似于串联的序列形式;中央部分基本呈环形序列形式;东部则兼有串联和中心辐射两种序列形式的特点。由此看来江南园林实际上所采用的是一种综合式的空间序列形式。为了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空间序列也并非是平面展开的。从城市的街道首先进入的是园林的建筑,往往几经曲折才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这是空间上的抑扬顿挫,建筑在这里是一个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它为豁然开朗打下了基础。

三、空间的延伸、渗透与层次

空间的延伸对于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的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地丰富了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即“流动空间”。江南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构成元素则有山石、水、植物、声音、光线乃至气味。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得空间分隔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通常借用大量设置完全透空门洞、窗口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渗透。

四、空间的含蓄

由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中国人多倾向于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艺术作品引而不发,显而不露,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

五、空间的对比

沈复曾论及到园林建造的艺术规律;“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它们在哲学上是对立与统一,互为因果关系,在园林艺术上则是相互对比的关系。江南园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在空间上产生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19
开阔,曲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