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经的问题

易经中的彖曰、象曰是什么意思,每卦开头都有一句话比如“乾,元亨利贞”在卦中起什么作用,是怎么总结出的??
用九、用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只有乾卦、坤卦有“用”,其他的卦没有?? 这个用字代表什么

彖曰、象曰是彖传、象传对它的注解,开头的一句话是整个卦的卦辞。因为64卦中只有乾坤两卦它们是纯阳爻或纯阴爻,所以有“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4
所谓象,在易经每一卦当中有两个象,第一个是六爻前面的象,这个象说白了是这一卦的卦象,这一卦的卦象都是对于这一卦最简单的形容,例如大畜卦,大畜这一卦的象为天在山中,山就是上卦,为艮,天就是下卦为乾,天在山中,山能够包容天,能够包容天下的贤才,乾在这里还指贤才的意思。这就是大畜卦卦象告诉我们的。然后后面的每一爻还有一个象,那个象并不是对于这一爻的卦象上的解释,而是对于这一爻做出一点点说明,有时候象是对于这一爻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说明,举个例子吧,剥卦二爻,象:剥床以辨,未有与也。这里的与是帮助的意思。这一爻的卦象说:“之所以剥床以辨是因为没有人帮助他的原因。这里的剥床以辨不知道你看到什么程度了,所以就简单的理解为剥削成功,因为剥卦为剥削之卦。”
这是象,咱们再来说说彖,这个字只在六爻前面最开始的时候出现,他的出现主要的作用其实是告诉我们要想达成这一卦需要遵从的几个条件,最明显的就是大畜卦,大畜卦的彖就是达到大畜卦的几个条件。
至于说用九用六,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共六爻,从初爻到上爻,只有六爻,唯独是乾坤两卦有了用九和用六,这两爻的作用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对于这一卦所作出的一个总结。你可能是刚开始看易经,易经六十四卦上经除了乾与坤之外的二十八卦都可以融入乾卦,下经三十四卦完全可以融入坤卦,有人说周易六十四卦就是乾卦和坤卦之间的相互转化,当乾卦发展到极点的时候,便会转化成坤卦,但是在转化以前要对于乾卦做出一点点总结,这就是用的作用,而其他卦由于融入于乾卦的关系,所以没有用进行总结,同样的道理坤卦也是一样,坤卦发展到极致,便会转为乾卦,用是对于这一卦的总结,而其余的却没有。
第2个回答  2010-06-05
《周易》分为两部分:《易经》与《易传》。

《易经》包含周文王的卦辞和周公的爻辞,卦辞是用来阐释每一卦的卦象、卦德的,相传是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时写的,要理解这些内容需要辩证地来看,它可以用于判断吉凶,我们常见的算命先生就是根据卦辞来演绎吉凶祸福的;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卦德来理解,乾卦无条件具备元、亨、利、贞四德,坤卦虽然也具备这四德,但是有限制条件,你会发现以后的卦辞一直遵循这个亨、利、贞的模式。

《易传》,包括孔子及其弟子撰写的《十翼》,即彖传、象传、文言、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尽管《彖传》和《象传》、《文言传》同是用类比的方法从天地之道推导出人类社会的法则,但二者各自所理解的天地之道的内涵却是不同的。《彖传》多是对天地的规律作客观的认知型把握,而《象传》、《文言传》则可以说是对天地的比德,即对世界作一种情感型的把握。
这种比德天地的论述在《象传》、《文言传》中可说是俯拾即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乾·文言》)

“用九”的原始起因
易经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卦多出一条爻辞曰“用九”,坤卦多出一条爻辞曰“用六”。 易经中的八纯卦,每卦六爻,共四十八爻,每爻代表一个月(阴历),四十八爻代表四十八个月,合四年(阴历)。
由于阴历一年354天,一个阳历年365天,差11天,故每三年需加一个闰月,五年需加两个闰月。
所以上述四年(阴历)里需加一个闰月。四年(阴历)后,第五年需再加一个闰月。这样一来总共50个月,这50个月就是易传中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来历。
阳爻曰九,代表大月30天,故“用九”代表:闰大月30天。
阴爻曰六,代表小月29天,故“用六”代表:闰小月29天。
以上是“用九、“用六”的原始起因。
第3个回答  2010-06-05
《彖》,《象》是两本注解易经的书,打个比方,如果易经是教科书,那这两本就是教辅,后来人写的。其实后人注解易经的多了去了,不过这两本时代离原著最近,也最为经典,最被大家认可,所以《彖》,《象》,《易经》被统称为《周易》
每卦开头一句话是卦辞,至于怎么总结出的还是古人最清楚,不过后人也揣摸出了一些门路去解释因果关系,但是我没法跟你说啊,太复杂了,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单独给你解释……
用字我就不了解了……我只明白六和九是怎么回事,不好意思。其实想研究易经还是很艰难的,不是像大家所想象的上网搜一搜资料就可以解决的,我每看一次,都觉得领会了许多,但对于好多问题有更加困惑……五千年文明瑰宝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