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原理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如题所述

1、桑代克

尝试错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

准备率、练习率、效果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2、巴甫洛夫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条件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又分为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①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②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实验:狗的摇铃实验,  巴甫洛夫通过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理论要点:强化原则 (强化、惩罚、消退) 

实验:老鼠的迷箱实验 

4、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1)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
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2)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3)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①直接强化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③自我强化指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扩展资料: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桑代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8

一,华生

简介: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观点:人类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环境决定行为模式,正常行为还是病态行为是经过学习获得,也可通过学习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斯金纳

简介: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观点:把学习的历程分为两种类型:应答型条件作用和操作型条件作用。经典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前者,而斯金纳研究的重点是后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作出一定的动作反应;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

同时,对待意识不象古典行为主义那样,避而不谈,而是承认意识的存在,但认为意识不过是有机体皮肤之内所发生的私有事件,它不作为行为的生理中介物,而是作为行为本身的一部分,因此感觉知觉都可把它们作为刺激控制形式来加以分析。

三,班杜拉

简介:阿尔伯特·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有人称他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社会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或社会学习理论的巨匠。

观点:将学习分为直接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直接经验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离开学习者本身的经验及其所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应对外在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的完成学习的过程。

四,桑代克

简介:爱德华·李·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观点:较早地对动物及人类的学习、教学原理和学习迁移进行深入的研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学习的本质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尝试错误以形成联结的过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为学习的主要规律。

准备律:学习者学习前预备定势;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多少增强或减弱,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前者指联系越多联结力越强。后者指一定时间范围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甚至消失;效果率:个体对某情境所起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减弱。

扩展资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基本假设: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环境看成刺激,伴随有机体行为看作反应,认为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要求教师掌握塑造矫正行为的方法,创设环境,尽可能最大程度强化学生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行为主义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华生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巴甫洛夫
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有:(1)习得律。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三)桑代克
桑代克,动物心理学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映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1)准备律。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连接的加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当任何传到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于传到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到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他传导就引起烦恼。
(2)练习律。练习律又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应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失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减弱这个联结的力量或使之遗忘。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是这个联结增强,反之减弱。
(3)效果律。是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
(四)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在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影响下1937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并把在动物学习实验研究中所确定的一些规律,用之于教学,提倡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以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这些曾得到广泛的支持。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的公式为:R=f(SoA)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他把学习的历程分为两种类型:应答型条件作用和操作型条件作用。经典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前者,而斯金纳研究的重点是后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23
斯金纳 简介: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