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职场中很难做到对事不对人?

所谓“对事不对人”是指事情发生时处理的时候指针对这件事

在职场,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于人于己都是有好处的,也是一个职场人成熟的表现。
01 为谁工作
人在职场,首先要搞清楚到底为谁而工作,弄明白这点,才能从本质上,调整自己的态度去面对工作。
说到底,其实还是为了自己而工作,工作不仅给你带来金钱需求,更重要的是你能够通过工作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既然是为了自己而工作,那么在工作当中遇到的烦心事,也能够心平气和的去处理,就事论事,而不是针对某人。

02 以和为贵
在工作中,还是要以和为贵,这也是“对事不对人”的背后逻辑。在没有触犯法律道德底线和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不要因为工作之事,而和同事闹的跟仇家一样,这样未免也太得不偿失了。
工作是死的,人是活的,所有工作都因人而转动,所以要想工作顺利开展,就要处理好和同事之间的关系,遇到问题,要“对事不对人”。
在职场中,动不动就生气或和同事吵架,是不理智和不成熟的表现。
要善于分析原因,积极寻找事情的解决方案,妥善处理矛盾,不针锋相对于某人,这才是成熟的职场人该干的事。

03 人脉圈子
职场这个圈子其实是很小的,千万不要以为离开了现在的这个公司,一切就能如己所愿那样的好,同样的问题照样在新的公司会遇到。
维护好自己的人脉关系,就是维护好自己的个人品牌,自己说自己有多牛不算数,其他人对你的赞赏和推荐才更有力量。

所以,在职场,“对事不对人”绝对是一个聪明职场人的为人处事原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8
01.事一直都在,人在变
没进入职场之前,我觉得“对事不对人”很正确,逻辑上也说得通,但在职场上混过后,发现“对事不对人”只是理想状态,人很难一直保持理性。
我刚毕业的时候,从事贸易类工作,每天干的事情很机械化,就是打单子,整理文件资料、算金额、开发票,确保收发货人、件数、金额等一切信息都对。
而我数学很差,对数字也不敏感,也不喜欢机械化工作,会选择这份工作,纯属因为刚毕业没人要,赶紧赚钱糊口饭吃。
面对这样一份不擅长也不喜欢的工作,我每天心惊胆战地工作,周末盯着工作群,害怕因为自己的失误又被领导挨批评,即便我已经认真检查5遍了,可这样做也只能做到60分。
后来,团队来了新同事,这个同事之前读贸易类专业,做事仔细,整理文件资料、算金额都得心应手,她也很喜欢贸易行业,她能做到90分以上。
同样都是新人,但领导的天平早已倾斜,慢慢地交给她的任务变得有难度,而我还是做基础性工作。
2年后,我转行从事文字类工作,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主编让我做策划、做内刊等一切我之前没有尝试的事情,而我可以做到80分,甚至90分,让主编觉得靠谱。
你看,工作内容一直都在,但人是流动的,不同的人做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为人不同,对事情的认可度也就不一样。
现在,我们评价一个人怎么样?靠谱是最高的评价,我们会说这个人很靠谱,不会说这事靠谱。
为啥呢?
因为一个人靠谱体现在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而事情本身是不会有。
所以,对事不对人,是最大的误区。
一件事情搞砸了,是因为办事的人搞砸了。

02.事情是冰冷的,人有温度的
《令人心动的Offer》有一集:邓冰莹和梅桢两个人接了重婚案。
委托人是一名女性,在工作当中认识一位男士,确认关系之后在拉斯维加斯领了结婚证。
后来两个人回到中国大陆,委托人才发现男人已经结婚,后来两个人签了补偿协议,但男方没有履行协议职责。
邓冰莹和梅桢在跟委托人交流过程中,邓冰莹要求委托人讲述“被小三”的故事,这个时候委托人情绪有些不对,但邓冰莹没有察觉,还是继续问委托人有没有好友来作证,甚至问委托人:“男方结婚这件事情,你知不知道?”
听到这句话,委托人情绪爆发,对邓冰莹说:“我不知道,我要知道怎么可能跟他结婚。”
梅桢看到委托人这个样子,耐心跟委托人解释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看到委托人产生抵触情绪时,轻声细语地安抚委托人的情绪,委托人才慢慢平静下来
带队律师对邓冰莹说:“你本身想要知道点没有问题,但要换一种表达方式,现在问得如此直白,让委托人感觉自己明明是受害者,怎么变成坏人了?”
邓冰莹采用的是“对事不对人”沟通方式,问的问题都对,也确实想要帮助委托人,但过于冰冷,委托人感受不到理解和包容。
邓冰莹输在情上,梅桢赢在理上。
很多时候,道理都对,事情也摆在这里,但就是办不成事,只因为忽视了人。
人是有情绪的。
人心很值钱。
第2个回答  2020-04-08
职场中怎么做到“对事不对人”
2017-09-18 13:56阅读:2,571

一、什么是对事不对人:目的放在双方促进事情有效进展过程,同时注意自己的情绪,而不把对方的否定意见引申到人格人性等层面的方式(百度解译)。
二、目的与结果:“ 对事不对人” 人们追求的是,批评或表扬别人的时候,只针对事情,错或对,黑或白,一目了然,没有半点情感因素在里面。 人们常会对那些“对事不对人”的人投以赞许的目光,而将鄙视留给那些“对人不对事的人”(百度)。
三、职场、生活中真是这样吗?
其实,不管理“对事不对人、还是对人不对事”,很多时候都是一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与“惯性”思维、口头禅、甚至是一种“无赖”手段与策略,其效果表面看来是正确的,但实质效果是很差的!
在中国都是先做人,再做事!人是第一位的,事是第二位的,因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出了错,肯定是人有问题,这点肯定是没有什么值得怀疑与否定的。所以,任何事有问题,都先考虑怎么解决人的问题,再结合事件的情况来正确处理。
首先,对事不对人,事件出了问题,而不考虑事件的主体“人”而只论事,你做得到吗?没有人的任何主观意向、感情、喜好、偏袒、个人情绪……吗?不可能吧。很多时候,我们处理事件表面采用的是“对事不对人”的策略,而实际上先是“伤害了人”的主体,再说事。因为,你没有顾及、在意别人的面子与感情,而只谈事件,很多矛盾都是因为不确方式或不经意的表达言语而讨 论事,而无意中伤害到人而产生的,很多人因为不理解或不能接受这种论事的方式,而认为你伤害了他;事件是客观存在的——死东西,而人是活的、有恩维、有感情的。所以,得先处理好人、考虑好人的思维与感情再论事,才有可能处理好。
举几个简单例子:你们单位老板犯了个低级错误,尽管,这个事大家都知道,老板不对,你能说这个事吗?讨论这个事吗?向外部人告知这个事吗?你说能,哪后果呢?就是你不久,就滚蛋!
还有,公司的两位员工共同犯了个严重错误,一位是很有能力的有功之巨、一位是老板的亲戚。作为管理者或老板你怎么处理?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还是相同的,你不先考虑一下他的地位、他的能力、他的功劳、你与他的关系吗?如果你说不用,哪你是位不合格的管理者或老板,后果呢;以后慢慢就会知道了!
其次,对人不对事,只考虑人的主体因素,而不论事或者少论事。这样,明显行不通。不管什么人做错了事,总得有个说法;而不能因为“这个人”的身份、地位、能力、关系、人品,而淡化或加重处罚结果。同时,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有些事件的发生也是“意外的”,也得多考虑事件诱导因素,而要两者都要综合考虑,但重点还是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
还是以上面例子来说明,一位是很有能力的有功之巨、一位是老板的亲戚,共同犯了严重错误,难道因为他们都是有身份的员工,都不处理吗?难道,亲戚就轻处理,另一位要重处理吗?原则,还是先对人,而不论事吗?那其它员工会怎么想,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况你怎么处理,你这两位“犯错之人”会怎么想、后果会怎么样。这些都是要全面考虑的问题。
最后,很多时候正确的做法是:以人为本、对事更要对人,这个度只有智慧的老板才能把握好!做到,让别人接受自己所犯的错误、心甘情愿的接受处罚、而且无怨无悔、对你感激不尽,这才是高手!
总之,人还是主要因素,其次才是事。这就是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处理的根本要点所在。
第3个回答  2020-04-08
一、什么是对事不对人:目的放在双方促进事情有效进展过程,同时注意自己的情绪,而不把对方的否定意见引申到人格人性等层面的方式(百度解译)。
二、目的与结果:“ 对事不对人” 人们追求的是,批评或表扬别人的时候,只针对事情,错或对,黑或白,一目了然,没有半点情感因素在里面。 人们常会对那些“对事不对人”的人投以赞许的目光,而将鄙视留给那些“对人不对事的人”(百度)。
三、职场、生活中真是这样吗?
其实,不管理“对事不对人、还是对人不对事”,很多时候都是一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与“惯性”思维、口头禅、甚至是一种“无赖”手段与策略,其效果表面看来是正确的,但实质效果是很差的!
在中国都是先做人,再做事!人是第一位的,事是第二位的,因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出了错,肯定是人有问题,这点肯定是没有什么值得怀疑与否定的。所以,任何事有问题,都先考虑怎么解决人的问题,再结合事件的情况来正确处理。
首先,对事不对人,事件出了问题,而不考虑事件的主体“人”而只论事,你做得到吗?没有人的任何主观意向、感情、喜好、偏袒、个人情绪……吗?不可能吧。很多时候,我们处理事件表面采用的是“对事不对人”的策略,而实际上先是“伤害了人”的主体,再说事。因为,你没有顾及、在意别人的面子与感情,而只谈事件,很多矛盾都是因为不确方式或不经意的表达言语而讨 论事,而无意中伤害到人而产生的,很多人因为不理解或不能接受这种论事的方式,而认为你伤害了他;事件是客观存在的——死东西,而人是活的、有恩维、有感情的。所以,得先处理好人、考虑好人的思维与感情再论事,才有可能处理好。
第4个回答  2020-04-08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做事情必然会带有感情和情绪在里面,喜欢热爱的,符合自己利益的,那就喜欢做;讨厌的,增加自己工作量,让自己利益受到损失,那肯定不喜欢做,有情绪,有抵抗情绪。在与人的交往,
工作一段时间后,每个人的表现,工作能力,性格会给别人留下印象。自己对别人也有一个评价,这个人能力强,脾气不好,另一个人能力不强,性格非常好。这种映像一旦给人留下了,那就很难改变了。当然,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我们给别人留下的映像,也不会改变。因为,我们自己很难改变自己。
对于程序员的工作,人际关系算是简单的,大部分容易相处,很少有那种工作政治在里面,勾心斗角在里面。程序员的沟通,算是容易沟通的,因为所有的沟通和沟通的结果,最后落到实处的是代码。代码运行的状况就是沟通实际的结果,谁对谁错,很明显了。
林子大了,什么鸟就多有了。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类型的人。对于那种很难相处的人,肯定不愿意和他打交道。曾经遇到两个同事,让我不爽。第一个是其他组的,和自己水平一样,level也一样,他不是我的领导,与他的工作,有部分交集,他总是以领导的身份对我的工作进行批评,说我这做的不对,
那做的不对,同时他还把我当成我们组的contact Window了,他和我们组的其他成员的沟通,都通过我去沟通,这些本身就不是我的工作。有一次,他又说我,说你怎么对你们组每个人的工作都不清楚,每个人的时间都不清楚,没有一点主人翁的精神。我憋不住了,
我说,我们组每个人的工作和时间我就是不清楚,这不是我的职责,想知道问我们老大去,你是公司的主人呀?他不说话了,后来也不找我了。这种人就是欺负老实人,你总是满足他,给他惯出毛病来了,他认为你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应该的,
慢慢的他会有更多的需求。遇到这种人,一定要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定要告诉他什么事自己分内的,什么不是,即使帮助他做了,也要指明这是帮助,这不是自己的工作。如果有那种不好沟通的,要及时和自己的领导反映,
让自己的领导决定是否继续帮他做,让自己领导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千万不要默默地帮助别人,自己的领导一点也不知情,这就有些说不明白了。当然遇到好的领导也会为你解围。
当然如果有人求你做事情,就直接告诉他找自己的领导说去,自己的领导说做就做。对于总是对别人指手画脚的人,好的意见就听,不好的就问他怎么做,你怎么做的?给我一个sample,让我学习学习,你有什么经验,分享出来,变被动为主动,可能还能学到东西。工作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为了挣钱,养活老婆孩子,还房贷的地方,
没有必要让工作成为不开心的地方,更不应该让同事成为自己不开心的因素,一切都是看在钱的面子上。
第二个同事,能力有些问题,你给他讲,他就说明白,讲完之后,让他做,他还做不出来,你讲完后,他还去问别人。最气人的是,你给他讲自己的经验,讲完后,他不但不感激,
还认为理所应当。有一次,他的工作没有弄完,非说我没有告诉他清楚,是按照我的要求做的。有一段时间就不愿意搭理他,他问我问题,直接告诉不知道,让他去问别人,但是有工作transfer的事情,没办法必须要交代清楚一些事情,没有办法不面对,这个时候,我和他的所有沟通都是通过邮件,打电话和面对面讨论的东西全部写出来,
发出信来,抄送他的主管和我的主管,白纸黑字了。这就保证,他再也不能诬陷我了,工作也交接出去了,后面有一些事情,他还问我,我就直接告诉他,看邮件去,邮件上面都已经写的明明白白了。对于那种死不认账的人,一定要留下证据。
其实工作,即使是程序员的工作,有很大的时间也是和人打交道,进行沟通的。工作中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遇到个别的同事,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对,如果想不到解决办法,
可以问一下带自己的师傅,和自己的领导,请教一下。工作中还是有很多经验的,与人打交道,也是有经验的。自己可以观察自己组的大拿和领导他们是怎么做的。
我和一个同事关系比较好,但不是同一个组的,我们工作也有交集,我是不喜欢他的工作方式,
沟通方法,但是我们真的只是对事,从来不对人。有时候因为工作的事,也会和他大声的吵,但是都是针对事情,没有影响我们之间工作外的感情。
另外工作中还有一小部分的女(男)生,对于女生,我的看法是如果是自己喜欢的,关系好的,没有结婚的,当然你也没结婚,这种能帮忙就帮忙吧,哪怕是哑巴亏。其他的情形,请自己斟酌。
工作中没有什么定式,不同的公司也有不同的工作方式,自己还要多观察,多总结,多学习。尽可能做到只对事,不对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