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巷的由来?

如题所述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其由来如下:

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

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扩展资料:

长度单位尺:

在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和秦时是一样的,都是一尺约23.1cm ;这是比商要长的;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这是一个范围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7尺就是170cm;这时7尺并不算高,

南朝,一尺约25.8cm ;7尺就有180cm,在南朝7尺男儿算比较高的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近现代 3尺≈1米(m)

1尺≈33.3333厘米(c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尺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23
清朝康熙时,安徽桐城出了个叫张英的,当上了宰相,邻居吴氏欲侵占他的宅边地,家人驰书北京,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让。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感动也后撤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巷口,中间阴文镌刻着“三尺巷”的图画故事。
张英(1637-1708)的长子张廷瓒,是康熙时的进士。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廷玉(1672-1755),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他拟定。乾隆时又深得信任,加太保。为官于康雍乾三代,共50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也是少见的。《明史》的编成,就是张廷玉任总裁时的成果。张英的五子也是雍正时的进士,官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内阁学士。相传桐城当地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6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满意请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9-27
说古代安徽桐城县有两家邻居因为盖房子发生矛盾!互不相让!其中一户就给家中在京城做丞相的亲戚去了一封信,希望得到他的支持。结果是:丞相回信说~~~~~~~~~让他三尺又何妨!意识就是叫他想开点!不要斤斤计较!结果就有了历史上的三尺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