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上刀山下火海

在上刀山下火海的民俗文化中包含了那些民俗系统民俗元素民俗链呢?

人们常把“刀山火海”比喻为非常危险的地方,而把“敢上刀山,敢下火海”者视为勇士。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上刀山、下火海”却难得一见,但在傈僳族一年一度的刀杆节上,我们却能直击惊心动魄的“下火海、上刀山”的现场表演。 刀杆节在农历二月七日至八日举行。第一天夜间举行“下火海”仪式,第二天白天举行“上刀山”仪式。 “下火海”之前,傈僳勇士们先供奉神灵。供奉的神灵中有一位“白马将军”,传说他就是明朝兵部尚书王骥将军。王骥三征麓川回朝后被奸臣所害,而傈僳族的刀杆节就是为了纪念王将军。 供奉神灵后,大家把准备好的栗柴搬到刀杆场上,堆成两庹长、一庹宽、一庹高的柴堆,然后点燃柴堆,熊熊的烈火越烧越旺。这时,由勇士中的“戛头”(歌舞活动的头领)领头,一排身着蓝色节日盛装的男子跟着合唱一支祝福歌,边唱边踩着整齐的步子舞蹈。待柴禾烧成通红的炭火(誉为“火海”),一位勇士就炸响一长串鞭炮,几个身着红衣的勇士随之鱼贯出场。他们头上和腰间扎有彩纸,手中舞动两面小红旗,围着火塘跑上几圈后,开始“下火海”。勇士的光脚板直接踩在通红的火炭上,火花飞溅;接着用双手捧起火炭洗脸,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火的洗礼”;最后将一段粗铁链丢入火中,烧得半红,然后用手挽住翻动玩耍,表现一种渺视尘世间各种约束的勇敢精神。火光把他们的脸膛和全身映得通红,尤如威武的“火神”下界。在进行“跳火海”的各项活动中,旁人要不断地将有驱邪除魔之效的艾香末撒入火塘,火星飞溅,十分壮观。当天晚上的最后一个仪程是:根据当年要上的刀杆数(36或72把刀),用点燃的香棍排成刀杆样,由勇士们一个个踩过去。据说如果那个把香棍踩倒而过不去,就得取消其上刀杆的资格。经过洗礼的勇士不能回家,大家围着火塘通宵跳舞。 “上刀山”也叫“上刀杆”。首先是扎立刀杆。根据“小年三十六,大年七十二”的刀把数确定刀杆的长短,一般用近30公尺的栗树原木杆,用三条金竹篾片把左右颠倒的锋利长刀捆扎在刀杆上。刀杆下部还有三道关卡和三座城堡。整个刀杆上扎有黄、白、红、绿、蓝的各种纸花和神符小旗。竖立起的刀杆就象笔直的“天梯”,耸立在刀杆场上。接着是举行供刀神仪式。在竖立好的刀杆下进行,一般供一猪九鸡。刀杆脚下供一猪一鸡,四方、四桩各供一只鸡。由祭司(上刀杆的师傅,傈僳语叫“尼扒”)主祭,祭语可拜念、歌念或舞念。主要内容是:“火有火神,刀有刀神,祭刀求神灵,保平安生存。”上刀杆是节日的高潮,最精彩的时刻。着彩装的勇士用双手双扣住上面的刀刃,再将光脚板踩在刀梯上,一步步向上攀登。他们毫无畏惧,机灵轻松,展现了铁脚硬汉的雄姿。率先攀上的第一位勇士,在杆顶燃放鞭炮祝捷,并念四句吉言:“五谷丰登,无病无灾,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有的勇士还在刀杆端表演各种倒立等高难度动作。为祝贺勇士的成功,人们围着刀杆“跳嘎”,祝福勇士胜利,祝贺节日愉快,祝愿人们健康幸福美满。 上刀杆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傈僳族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攀登、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4
云南省保山地区腾冲县猴桥口岸,附近现在居住着很多 从山上面搬迁下来的傈僳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都要举办一次 刀杆节,上刀山/下火海,是傈僳族人的传统庆祝新春的方式,表现了傈僳人的勇敢 团结 坚强精神.傈僳人常年生活在深山里,他们有着不穿鞋 赤脚行走的习惯,所以脚底板很厚.傈僳族人也有着自己民族的服装,色彩鲜艳,他们有着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就是大约在10岁以后会在膝盖处用一种藤条一圈一圈的缠紧,平时傈僳人很爱嚼一种自制的 烟土,烟丝加石灰,经常嚼的从嘴角流下一种红色,他们因为长期习惯嚼烟土,牙齿都坏掉龋齿.傈僳族还有一个大不同,刚刚出生下来不久的婴儿,会用凉水将娃娃冲洗,以示 勇敢 坚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04
闽西武平县永平乡有一个群山环抱的美丽小山村——中湍村。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是该村的醮会日。向来逢寅、申、巳、亥年的醮日,就会举行“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竹篮挑水”等神奇的民俗表演,邻近五乡十村的亲朋好友纷纷前来作客,观看表演,热闹非凡。2001年11月29日,笔者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一盛况。
中湍村距武平县城大约3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帽村7公里,有公路相通。村里蓝姓为大姓,百余户,上千人,讲客家话,早年祖先从邻乡大禾迁入。醮日的来历已不太清楚,,据说是祖先在此开基后连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闲暇之时,很想庆祝一番,于是选中了一年中较有空闲的“十月半”作为节日。 ,-
那天上午笔者来到村子里,只见公路上摩托车数百,大小汽车十几辆,大田里围观群众数千,田中间竖立一直径20多公分、高约8米的大杉木柱,36把长35公分的钢刀磨得闪闪发光,分别插在木柱二侧。12时,在欢快的唢呐、锣鼓、鞭炮声中,一位由村民饰演的“法师”头插令旗,光着手脚,开始“上刀山”表演,两手抓着柱上利刀,两脚踩在刀刃上,一步步攀登,到顶后坐着。接着“上刀山”的人一一脱掉鞋袜,用同样的方法上到柱顶,由“法师”发给一个红包作奖励。上去的11人中,10人是本村的普通百姓,1人是来自帽村的外姓人。所有的人下来后手脚丝毫无损,而那钢刀却锋利无比,看一眼都使人毛骨悚然,敢上去的人确实有过人的胆量。
1小时的“上刀山”表演顺利结束。

晚上举行“下火海”表演。天刚黑,忠新馆的人来到村中大田里开始点燃大火坑里的木炭,火坑长7米、宽1.2米,砖块围成,里面堆上近2千斤木炭,高约40公分,经过近2小时的燃烧,已烧得通红,5米以内围观者不敢靠近,距火坑4米的我早巳热得满头大汗。晚上8时15分,“法师”在通红的火坑里放进一些盐和酒,然后脱掉鞋袜,卷起裤脚,在十番乐曲、唢呐、锣鼓、鞭炮声中,抓起一只雄鸡一刀割下丢过火坑,然后赤脚踩进通红的火炭里,带头走过7米火坑。接着,20多人一一脱去鞋袜卷起裤脚走过火坑,无一烫伤者。据刚走过的16岁女孩蓝荷花说,脚好像踩在发热的沙土上。表演大约只有10分钟,结束后天空便下起了大雨。
第二年的元宵节,笔者又有幸看到了该村“捞油锅”的表演。
上午9时,忠新馆的人在村中心的大桥头空地上放一神桌,烧完香,念过经后,一位来自本村的六七十岁普通老人,脱掉上衣,双手各抓一大把象筷子粗大的香,点燃,每把香大约有20余支,烧着后,双手把香火顶到老人的胸前,直到全部香火熄灭,而老人的皮肤一点没有烫伤。
在表演灭香火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在旁边搭起了一口大铁锅,锅里放入八九斤的花生油,下面点燃柴火,将油烧沸,将一簸箕的白色米板放人油锅,约10分钟后,白色的米板渐渐炸成了深棕色。这时,十番乐曲齐奏,一位50开外名叫蓝如柱的村民脱去外衣,双手喷上画了符的“符水”,晾干后双手伸入沸腾的油锅里将米粄全部捞起,分发给观众,观众当场把米粄吃掉。蓝如柱的双手却和捞油锅前一样,未受任何伤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