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为什么能够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哪里来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如题所述

  看看《货币战争》吧 http://www.tianyabook.com/xiandai/huobizhanzheng/58.htm

  “ 对于银行家而言,战争是天大的喜讯。因为和平时期缓慢折旧的各种昂贵设施和物品,会在战争中顷刻之间灰飞烟灭,交战各方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取得胜利,到战争结束时,政府无论输赢都将深深地陷入银行的债务陷阱之中。”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庞大的战争赔款当然不能由德国罗斯柴尔德家族和沃伯格家族银行来承担,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大发一笔国难财。所以,第一步棋,就是由德国银行家启动通货膨胀这部财富绞肉机来迅速掠夺德国人民的积蓄,人类第一次见识了超级通货膨胀的威力。从1913年到1918年,在战争期间,德国货币发行量增加了8.5倍,德国马克相对于美元仅贬值了50%,从1921年开始,德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发放量呈火山喷发的态势,1921年比1918年增加5倍,1922年比1921年增加10倍,1923年比1922年增加7 253万倍。从1923年8月起,物价达到天文数字,一片面包或一 张邮票的价格高达1 000亿马克。德国工人每天的工资必须支付两次,拿到钱之后要在一个小时之内花出去。德国银行家血洗中产阶级的储蓄,使大量社会主流人士一夜之间沦为赤贫,从而奠定了日后纳粹上台的群众基础,并深深种下了德国人对犹太银行家仇恨的种子。比起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的境遇,德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要深重得多,下一场更为惨烈的世界大战的所有诱因已在1923年全部到位了。”
  “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首相,德国不仅完全摆脱了1923年超级通货膨胀的经济灾难,也从席卷全球的严重衰退中快速恢复过来,在承担着巨额战争赔款的巨大经济压力下,以惊人的速度装备起来欧洲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并在1939年9月1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仅仅用了六年时间!

  而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仍然在1929年大衰退的泥沼中苦苦挣扎,直到1941年美国直接参战,美国的经济状况才得到根本扭转。

  德国以区区6年的时间迅速完成经济复苏和大规模战争准备,如果没有外来强大的金融资助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如此庞大的外来资金挹注如果不是为了准备发动战争,就难以有合乎逻辑的解释。

  实际上,华尔街就是纳粹德国最大的资金来源。

  早在1924年德国超级通货膨胀刚刚平息下来的时候,华尔街的银行家就开始筹划如何帮助德国整军备战。1924年开始的道威斯计划和1929年的杨计划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不管你信不信作者的理论,还是值得一看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04
纳粹德国崛起

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不久后,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最高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战前欧洲局势
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
1935年至1939年的欧洲局势,纳粹德国迅速崛起,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在纳粹运动的狂热浪潮中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保持独立),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地区(德国称默麦尔地区)并入德国;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兰瓜分;法西斯意大利在欧洲局势不稳的时候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则处于内战状态,内战的结果以亲法西斯的叛军获得胜利而告终。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国军队人数不得超过10万的最高限额(其实在希特勒上台时就已经将十万人的军队限额秘密扩展成30万人),把10万陆军迅速扩充至60万,但是这些行动仅仅遭到了英国和法国的正式抗议(当时希特勒宣称这只是寻求德国的正当自卫能力,使得当时各国的舆论都偏于同情德国,英法无法有大动作反对)。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借口法苏订立《互助协定》,违反国联规定,因而进兵莱茵河非武装地区(希特勒称其目的仅在求取自卫的平等权利),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巴黎和约》。而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在莱茵河东岸50公里内不得设防(这使得德国西部门户洞开法国随时可长驱直入,为德国的致命伤)。但是这次行动就像上次一样,并没有遭到英法的阻止(法国虽然有一些人主张用军事行动来对付德国,但是又恐引发全面性战争,加上当时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使得与意大利交恶的英国反对法国入侵德国),接着希特勒以法拒绝与其签订不侵犯公约等建议为由,在西线兴建坚强的防御工事,于是德国的国防置于磐石之安,成为希特勒发动二次大战的先决条件。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张中强烈反对共产主义,1933年2月,纳粹党通过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给德国共产党,并在德国境内取缔共产党。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一年后,意大利加入该协定,该协定是在反对共产主义基础上企图建立一个政治军事同盟,有史学家分析,德国的矛头主要是指向共产主义的苏联,这是德意日轴心的初步形成。
第2个回答  2010-02-06
经济方面:
1.一战和二战最大不同就是一战的重大战役主要是野战,因此,德国战前的工业基础设施得以保留;人口损失,特别是专业人员的损失相对来说也并不大。
2.垄断资产阶级,通过通货膨胀等手段,将财富集中到自己手里,用来重整军备。
3.美国为了扩大美元影响同时赚取高额利息,向德国大量贷款,以助德国还清战争赔偿。
4.除了巨额贷款,许多美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也随之进入德国,使德国有机会进行一次较彻底的产业升级。

军事方面:
1.同经济第一点。
2.事实上,德国战败后,就立即着手重建军队:保留改了名字的总参谋部;拿破仑时代的速成兵制度复苏(成年男子通过参加劳动连队接受训练);国防军利用志愿团,体育俱乐部等社会组织提高国民军事素质;建立新的作战理论体系,以弥补数量不足;在兵器方面,使用一切办法掩盖各种研究的军事用途,如许多二战中德军的著名战斗机机型,是以农用飞机的名目研制的。
3.由于苏联的崛起,英法对德采取绥靖政策,从而对以上事情视而不见。
第3个回答  2010-02-04
德国在一战前就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虽然在战争中蒙受了损失,但是战争本身不会使现代化的国家打回石器时代。战争一结束,经济上往往就会很快恢复,这一点并不奇怪,二战之后也有同样的例子。楼主可注意一下,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发达国家没有发生变化,美、苏、德、日、英、法、意无论在战前还是战后都是主要的发达国家。

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有着二十年的间隔,德国完全有机会在此期间从经济上恢复过来,事实也是如此。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开始整军,通过一系列政治外交上的动作相继撕毁多个限定性的条约条款,而使德国从战败国的地位中走出来,重新披挂上阵。
第4个回答  2010-02-04
这要归功于德意志民族的军国主义传统,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使得德国人渴望摆脱。德国实质上是在美国金元外交的政策下恢复经济的,加上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只要有资金注入,恢复经济是不难的。军事实力的恢复要归功于希特勒和纳粹党,还有英法的绥靖政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