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抗战老兵曹进举老先生的个人信息

如题所述

“前段时间住院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坚持活到9月3日看阅兵。”今年已是94岁的抗日战争老兵曹进举说。
曹进举是江苏沛县人,15岁时参加地方游击队,1949年随军南下,辗转到了毕节,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后,曹进举仍心系国家与毕节发展,不忘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毕节的发展,印记着他的脚印。
如今,再聊起那段艰苦却难忘的峥嵘岁月时,曹进举述说起来仿若昨天。
少年参军只为混口饭吃
1937年,曹进举响应号召,参加了地方武装组织。“其实当时除了响应号召,参军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家里穷,肚子饿,只要给我管饭吃,我就参军。”话是这么说,但后来随着战争的推进,曹进举从管饱肚子的想法变成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
1938年,曹进举正式加入地方革命武装,之后还担任班长、队长等职务,在当地带领战友一起惩强除恶,与敌人周旋。
曹进举说,参战的十多年时间里,他已经忘却了自己到底参加过多少战役,也记不清每一场战争的经过,但他的拜把兄弟被日军打死的场景,他却记得清清楚楚,“当年参军时,我与12个战友拜了把子,成了兄弟,但是后来这12个兄弟因为战争,死的死,散的散,有的成了俘虏,如今这些人都已经不在了。”
曹进举说,当年最令他悲痛的不仅是战友的牺牲,还有敌人的残忍手段。“我的一个二大爷,当时有60多岁,只剩下半条命,什么也做不了,只能趴在洞里呆着。后来敌人扫荡时,在一个烧砖的窑里把他刺死了。”
曹进举记得最清楚的还有战斗中捉到的一个敌军的俘虏。
“这件事我记得最具体,也最痛心,因为俘虏把我的拜把子弟兄任哥打死了。”曹进举说,战斗中他的兄弟被敌人一枪打死了,当对方被捉住后,愤怒的战友们想杀掉俘虏,为逝去的战友们报仇,可是最后还是遵守规定,把俘虏上交了。
1940年,曹进所在的地方革命武装部队被敌人打散,回到家乡的他经地下组织介绍,参加了家乡的游击队,任队长。后来整整5年的时间里,他都带着战友与日军作战。虽多次面临生死,最后都有惊无险。
后来,曹进举随军南下,辗转到毕节。从此,他与毕节结缘,开启了另一段不一样的生活。

来到毕节见证变化发展
曹进举介绍,之所以会到毕节,是接到了组织“解放穷人,为受苦受难的人服务”的任务,解放毕节就是其中一项。
“刚到毕节之初,讨饭、没衣穿、没被子盖的人非常多,就在毕节当时的大横街、小横街,那时城里只有几个小柴门,还晃晃荡荡的,都漏着风。一到冬天,不管男女老少,都围着一个火箱取暖。”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毕节开始有了楼房,楼上楼下安装了电灯电话,渐渐地又有了缝纫机、洗衣机、电视机等电器,人民生活逐渐好了起来。曹进举也先后担任了(原)毕节县公安局治安股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处书记等职务,直到1983年12月离休。

退休后,曹进举仍保持劳动者本色,主动承担了毕节干休所40余户人家庭的院内卫生清理,为和谐社区、建设文明院落发挥余热,《毕节日报》曾以“八旬离退休干部‘扫’出一个文明院”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我这辈子最高兴、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毕节发展,现在毕节有了飞机、汽车、火车,还高楼林立,我的使命完成了,接下来的发展需要年轻一代了。”
退休在家关心社会不忘学习
如今,曹进举已是94岁高龄,但他对国家大事依旧十分关心,每天都会通过读报了解国内外大事,必看每期《参考消息》,关心国家发展,同时还看《试验区杂志》,了解毕节发展。虽然他没有参与到建设之中,但是他的关注不比其他人少。
据曹进举的儿子曹和平介绍,父亲对于自学一直没断过,虽然父亲没有真正上过学,但参军后一边上班一边学习,曾多次到贵阳及北京的学校进修。因为在写作方面还有所欠缺,父亲更加卖力学习,后来还练成了不看文本提示都可以做一天报告的能力。
“父亲好学爱学,对我们子女的影响非常大。”曹和平说,父亲退休后,经常看书看报,还与儿女讨论国家大事,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分析他对一件事情的看法等等,对他们的生活、工作有重要影响。
“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亲一直教我们爱国、爱家,要懂得团结和睦,但遇到坏人坏事时要斗争,不能听之任之。”
如今,回忆起往昔,曹进举感慨万千,面对今后,他说,他还有一个心愿:有生之年观看到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
“前段时间,父亲因身体原因到医院接受治疗,治疗过程中,父亲告诉医生,希望医生能把他的生命延续到9月3日,他要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
“原本年龄大了不怕死,但现在又想多活一点时间,多看一点胜利的消息,那些我们过去没有完成的任务,只有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完成了,也希望祖国发展得更好,世界和平。”曹进举说。追问

百度上面搜索的。

请问您是贵州的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