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的七首诗。

如题所述

从军行一至七首的诗: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译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其三: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其七: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而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从军行其七赏析

第七首诗写玉门关一带辽阔荒远的博大之景,衬托出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征战生活。前两句以“几千重””总是烽”大笔勾勒出玉门关一带重密叠嶂,烽火遍布的自然环境。“几千重”的山上”总是烽”,即除了烽火台之外,别无它物,荒凉之景中又透射出战场的肃杀之气。

后两句写将士们的戍边生活。“人依远戍须看火”,写战士们驻守在烽火台上,但由于关山阻隔,相距遥远,一有敌情,只能举火报警。“马踏深山不见踪”写将士们一见烽火,马上出发迎敌,但由于“深山”林密,峰回路转,很快就隐没在峰谷之间,不见踪迹。

此诗写景的突出特点是大小对比,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将塞外的博大浑浩之景展现得无以复加。写山动辄“几千重”,写烽则“山北山南总是烽”,写人却十分渺小,甚至隐晦。要么凭着烽火的升起,依稀可见“远戍”之人,要么一进“深山”便踪迹全无,既是对比,又兼反衬。

以小衬大,则境界愈大;以大衬小,则人物更显。诗中征人的艰苦生活,对敌斗争的神速果敢,纵横驰骋的英雄之态,尽在这大小之辨中放射出奕奕神采,故其“山高月小”的美学效果十分震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3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摘自百度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