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石家庄裕华区历史文化、民间文化、民俗、名胜古迹、名人?

如题所述

姓名:张香桐
生卒:1907年11月27日~2007年11月4日
描述: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国际上公认的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针刺麻醉机制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籍贯:河北正定县小马村 现裕华区小马村
特殊贡献: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世界生理学界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
[编辑本段]张香桐-个人简介
中国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7年11月27日生于河北正定县。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理系,1943~1946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系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讲师、助教授,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联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美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等职。首先提出大脑皮层运动区是代表肌肉的论点;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世界生理学界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首次发现树突电位;还从事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认为针刺镇痛是两种感觉传入在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1991年当选为世界镇痛研究协会名誉会员。发表有《猕猴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肌代表性》、《中枢视觉通路的机能组织》、《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循环线路的重复放电》、《大脑皮层神经原的树突》、《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等百余篇论著。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罗马尼亚医学会名誉会员,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巴拿马麻醉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全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张香桐热爱科学事业,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学识渊博,远见卓识,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为中国国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编辑本段]张香桐-大事年表
907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城廿里铺乡小马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1年进入新式小学——廿里铺乡枕头镇小学。
1923年,用两年读完小学,考入设于正定县城的直隶省立第七中学,学制四年。
1927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制两年。
1929年,升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制四年。
1933年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留校任助教。
1934年,调入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当助理研究院。同年秋,随心理研究所迁往上海,第二年又迁往南京。
1936年,首次发表论文,《刺猬之一种听觉反射》一文刊登于《中国生理学杂志》1936年10卷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胜爆发,8月,离开南京,为护送仪器设备辗转于长沙、桂林、阳朔、柳州北的丹洲、良丰等地,在颠沛流离中仍不忘记科研。论文《刺猬中脑下叠体之下行通路》发表于《中央研究院生理研究专刊》1937年第10号。
1941年,任安顺路军军医学校教官。
1942年年底,离开重庆,前往美国深造。
1943年3月24日,抵达设于美国纽黑文市的耶鲁大学。从此开始了师事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主任富尔顿教授的三年进修生活。
1946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而后进入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
1947年,应聘回到耶鲁大学医学院航空医学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教师和助理教授,至1952年。
1950年,发现“光强化效应”,1954年起被国际生理学界称为“张氏效应”。
1952年,任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联系研究院,至1956年。
1956年,毅然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
1957年5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0年,赴罗马尼亚参加该国生理学会议。
1965年春,赴古巴首都哈瓦那参加国际学科讨论会,开始针刺麻醉机理的研究。
1977年,赴日本访问讲学。
1978年,附瑞典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应邀以中国客人身份参加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年会。
1979年,被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全国卫生研究院授予该院“常驻国际学者”称号。
1980年,赴美国波士顿领奖——茨列休尔德奖(ThresholdAward)。11月,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成立,担任首届所长。
1981年,被巴拿马麻醉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
1982年,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授予该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7年,应邀赴美国华盛顿出席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全国卫生研究院建院百年纪念活动。
1989年,美国出版的《神经科学百科全书》中,他被列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950年间对神经科学进展有贡献的人物”之一,该“人物简介”中,收入他的两项研究成果:一是“猴运动皮层内肌肉部位代表性”的工作;二是张香桐与著名神经生理学家D.P.C.Lloyd一起做的对猫后肢肌肉神经中穿入纤维组成的研究。
[编辑本段]张香桐-个人荣誉
1980年,茨列休尔德奖;
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00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曾担任《神经生理学杂志》(美国出版)、《国际神经药理学杂志》及国际的《脑研究杂志》的顾问编委;被选为罗马尼亚医学会名誉会员,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巴拿马麻醉学会名誉会员及美国全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
[编辑本段]张香桐-传奇人生
14岁的“小学生”
张香桐本是河北农家子弟,家境贫寒,一直没有上学。14岁那年,他深深爱着的母亲不幸故世,令他十分悲痛。就在那一年,在私塾老师的建议下和叔叔们的支持下,他终于进了桥头镇小学。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读完小学,拿到了小学文凭,成了小马村的头号新闻人物。瞒着父亲,他又报考了位于正定县城的直隶省立第七中学,考试那两天里,他没有钱住县城的客栈,就在街上找了个摆摊的棚棚睡下,靠自己家烙的玉米饼子和街旁小井的井水充饥解渴。考完以后,他照旧回到村里帮父亲干活,直到发榜那天。偷偷跑去看榜的张香桐见到自己榜上有名自然高兴,但他绝没有指望父亲会继续让自己升学。还是在叔叔们和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劝说下,父亲四下设法凑足了钱,张香桐总算实现愿望,跨进了日夜向往的中学大门。
穷人的孩子能上学,对这样的机会自然倍加珍惜,在省立七中,张香桐的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他的各门功课成绩在班内也自然是名列前茅。他的人缘也特别的好,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
天有不测风云,张香桐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读中学三年级那年,家里遭了火灾,全家赖以存身的几间屋子几乎全部被烧毁,闻讯赶回村里的张香桐,对着眼前凄凉的景象,对着愁眉不展的父亲和叔叔们,他心里隐隐感到,自己的读书梦已经做到尽头了。二话没说,他回到学校收拾行李,准备退学。
“香桐,先别忙着退学,我们大家帮你想想办法。”同学们挺热心,也挺义气。没过几天,同班同学小梁说到做到,跑来向张香桐报喜讯。
“有好办法了。我舅舅家正需要为几位表弟妹请家庭教师,我去跟舅舅说,你学问好,你就当这个家庭教师吧!”小梁的舅舅在保定府当官,家里财大气粗是不用说了。
张香桐望着热心的小梁,他打心眼里感谢这些好同学。想了想,他红着脸说:“当家庭教师对我来说再好不过,只是我想等中学毕业后再去,要是可以的话,能否先借200元大洋帮我渡过难关?”
他实在是觉得把握不大。没想到,小梁去跟他舅舅商量后,居然答应了这个条件,送来了200元大洋。靠着这200元大洋中的一半,张香桐一直维持到自己中学毕业,另一半送到小马村,帮助父亲和叔叔们渡过饥荒。
中学毕业时,张香桐面临着一个难题,是继续升学念大学,还是履约去城防司令家当家庭教师他找到几位朋友商量,一番议论,大家想出了个绝妙的两全之策:家庭教师要当,这是为做人的人格;大学要考,这是为做人的前途。于是,张香桐报考了学费比较便宜的北京大学预科,并且顺利地通过考试,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但是,他没有去北京大学预科读书,而是留在正定当家庭教师,又让同学代他去北京大学报了到。于是,他一面在正定当老师,一面又在积极自学大学预科的课程,等到学期考试临近,同学把考卷从北京寄去,他做完了,再寄回学校。这就是张香桐不误履约又不误读书的两全之策。个中苦甜酸辣,张香桐心中自知。
两年北京大学预科,张香桐当了一年半不上课的学生。直到最后半年,为怕此事被察觉,被学校取消升入本科的资格,他才央一位朋友帮忙代课,自己正式去了北京读书。
艰难时期坚持科研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同年,上海“八一三”事变,不久,上海沦陷,南京告急。正在中央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神经解剖学实验室工作的张香桐和另一位年轻研究人员自告奋勇,负责将所内的图书仪器运送内地。一天傍晚,日军飞机空袭南京,就在那次空袭中,研究所的一角被炸弹击中,张香桐的整个身子被埋在炸坍的废墟瓦砾中,所幸毫发无伤,个人惟一的损失是一副眼镜让冲击波吸走,下落不明。
张香桐在带着中研院的图书仪器逃难期间,总算也有几次稍作喘息的时候。第一次是从南京到阳朔后,他们曾经停留了几个月;第二次是从桂林经柳州,到了广西的三江口——丹洲,在那里又有半年时间的停留;第三次是从丹洲到良丰以后。
柳江是广西境内一条美丽的河流,丹洲便是柳江上游的一个江心小岛。这是一个住了几十户人家的名副其实的小岛,当地民风淳朴,加以景致优美,如果不是战乱,实在是一个再好不过的读书治学的好去处。张香桐就在那个小岛上一座空无一人的破庙里住了下来,看守着那些比性命还要宝贵的图书仪器。
当他意识到自己将会在这个小岛、这个破庙里住上一段时间时,他想到了因战乱而中断的研究,幸好,显微镜和一些常用的实验动物的脑组织连续切片标本他都随带在身边,那是因为,他早就想到,战争不会是短期的,在逃难中如果有条件,可以抽时间做点观察研究,至少不会让知识和业务荒废掉。于是,就在破庙大殿的一个角落里,张香桐摆起了一张方桌,他把显微镜和脑切片在桌上一字排开,心无旁骛,有滋有味地做起他的研究工作来。
就在那半年的时间里,在那个小岛上,在那座破庙里,张香桐完成了关于刺猬脑干内细胞核团的组织学观察,绘制了40多幅与之相关的写真图,完成了一篇关于这一观察研究的专著。最重要的是,就在那段时间里,他以整段的时间对神经解剖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对这门历来被人们视作枯燥乏味的学科,进行了集中攻克,从那以后,他已经能够做到,对每个神经结构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熟悉到就像自己从小住惯的街区里弄一样,轻车熟路,了如指掌。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香桐在集市上买到了穿山甲,他就地取材,对这一神经系统十分特殊的贫齿类动物的脑结构展开了研究。就在对穿山甲的脑外部形态和组织切片的研究过程中,他有了新的发现:原来,穿山甲的锥体束交叉的水平高过其它的动物,而且显著地浮现在延髓的腹侧表面,用肉眼就能看到!这是任何动物身上没有的现象。这也是从未有人记述过的现象。
大器晚成:36岁赴美求学
1942年,张香桐正在贵阳安顺军医学校任教。一天,他在图书馆里读到一本约翰•弗尔顿写的《神经系统生理学》,觉得大有收益。在后来的一次聚会上,他表示了希望能在弗尔顿实验室进修的愿望,不想竟招来同事们的讥讽,有人笑他是"痴人说梦",更有人毫不掩饰地嘲弄他:“像你这样的穷光蛋,要是能够去美国留学,太阳一定会从西边儿升起来。”憋着一口气,张香桐鼓起勇气,给弗尔顿这位享誉遐迩的神经生理学大师写了一封毛遂自荐的信。其实,他本人对此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信寄出后不久,他就把此事遗忘了。
3个月后,他突然收到了一封国外来的电报。一开始,他还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一个农家子弟出身的人,哪来的海外亲友?他以为是邮递员搞错了,所以,他都没有拆封,当场就退还给了邮递员。“请你送给药物学系的张鹏冲教授吧,他有不少海外关系。”一个小时后,邮递员转了个弯,又回到了他那里。
“张鹏冲教授说,这份电报肯定是给你的。”
这下,他变得认真了,一边拆开电报,一边极力地在记忆库进行着搜索。
电报内容很简单,只有三个英文单词:“YesLetterFollows“(意即:可以,余言见函。)
这时,他终于记起来了,3个月以前,他曾在一气之下,给弗尔顿教授发去过一封信。看来,太阳真要从西边儿升起来了。
自收到那封电报以后,他开始真正重视起求学一事来。他日盼夜盼,期待着那个不再是痴人说梦的结果。
又过了一个月,他翘首以盼的回信终于来到。按照惯例,那封信函是由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弗朗西斯•布雷克签署的。信函内容为,对张香桐的申请表示欢迎,并准许他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学校生理系工作,并承诺为他申请一份奖学金,足以维持他在美工作期间的全部生活费用,路费则由他自理。
变卖了衣服、书籍,最后,连珍藏了多年的一部善本书“Schaff’sTextbookofPhysiology”也一并卖出去了,张香桐终于凑足了赴美的路费。而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战时陪都重庆,敲开了无数个衙门,填写了无数份表格,靠着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弗朗西斯•布雷克签署的电报和信函,总算在半年之内办妥了出国手续。
1943年元旦前夕,西方人最注重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一架从重庆飞往印度加尔各答的军用运输机上,走进一个惟一的乘客,他就是前往美国耶鲁大学深造的张香桐。
1946年,四十岁的张香桐以优异成绩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对大脑皮层研究的贡献日益显著。神经细胞的纤维有轴突和树突两种,轴突的传导神经冲动之功能广为人知,树突之功能至五十年代仍是知之者甚少。张香桐用当时的先进技术记录大脑皮层单位电位,着手研究树突的功能,被认为是研究大脑皮层树突功能的先驱者多年以后,这位著名脑科学家又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推崇的“神经生理学界的领袖人物之一”,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他始终没有忘记弗尔顿教授对他一以贯之的关爱和教诲。
弗尔顿教授夫妇没有子女,他们把张香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照料,张香桐在耶鲁大学学习和工作了十多年,几乎每年的圣诞节都是在弗尔顿教授家里度过的。
一代神经生理学家弗尔顿于1960年病逝。
1980年7月15日,张香桐赴美国波士顿参加1980年度的世界茨列休尔德基金会为包括他在内的4位国际科学家举行的颁奖典礼,通过基金会的精心安排,他得以与师母弗尔顿夫人在颁奖会场上重逢,一别20余年,弗尔顿夫人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
“非常高兴,我能看到你的帽子上又多插了一根鸡毛!”(印第安习俗:凡对本部落作出过重要贡献者,每立一次功劳,均由酋长亲自在其帽子上插一根鸡毛,以示表彰)
风雨归国路
张香桐的家就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大院里。红色外墙里,朴素中难掩书香气。餐厅的一角有一件宝贝——一只大木箱,边角裹着铁皮。看似不起眼,却是随张香桐一起从大洋彼岸历经坎坷才到中国的。这是张香桐的好朋友布克塔教授家装衣物用的,特地腾出来支援他装仪器的。在那充满风险的年月里,张香桐从美国辗转运回了六大箱仪器,自个儿的积蓄、衣物和藏书却一样都没带回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远在美国纽黑文的张香桐得知喜讯,频频给国内亲友写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闻国内解放后的新气象,甚感兴奋,我恨不得一步跳回去,参加这个新建国运动……我急于想报效祖国呀!”
1950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政府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包括张香桐在内的许多中国科学家想要通过美国政府批准回国的计划成为泡影。张香桐一等就等了5年!
1955年7月,张香桐得到一个去北欧讲学的机会,一个计划在他的心中开始酝酿:取道北欧,返回祖国。他把这个打算告诉了他素所信赖的弗尔顿教授,弗尔顿凝视着眼前这个淳厚朴实的学生,十分诚挚地说:“香桐张,你应该回去,去为你的祖国服务!”
张香桐也把自己的这个打算告诉了房东休斯夫妇。这对善良的美国人显得恋恋不舍,他们一再地挽留与自己相处多年的中国房客:“这儿不是挺好的吗?这儿研究条件好,生活也安定舒服,还是不要回去吧!”
他们说的全是实话,但还是留不住张香桐。张香桐一直记着那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的话:“无论我在做什么,我一直在想,只要精力许可,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1956年,张香桐到达比利时,他将在那里参加一个国际生理学会议。自然,他在此前,已经做好了回国的一切准备。离开美国前,为了避免引起美国政府的怀疑,张香桐启程赴比利时时,在美国所有的积蓄、家具和藏书都没有动,只带了一些换洗的衣服,一套做实验用的电子仪器。颇有点故布迷阵的意思。
比利时国际生理学会议后,张香桐又继续在北欧诸国讲学,寻求回国的途径。时至金秋,瓜熟蒂落。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欧洲的一些朋友们的热心帮助下,张香桐终于经芬兰的赫尔辛基,转道东欧和莫斯科,顺利回到北京。
祖国和人民对冲破重重困难归来的游子表示了热忱的欢迎,张香桐刚刚回到北京,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就设下家宴招待他,而后,陈毅副总理代表周总理接见了他。党和政府的关怀,如阵阵春风拂面,温暖着这位久离故土的游子的心。
是啊,在自己的祖国,张香桐处处感受到的,是春天一样的温暖。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久,张香桐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建立了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实验室,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个脑研究室。6年后,也就是1962年,在张香桐的带领下,又建起了神经组织培养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已经能够成功培养成活人类大脑皮层单个神经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24
1.乐毅(生卒年月不详),灵寿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曾受赵武灵王赏识,赵武灵王死后,到魏国,不受重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乐毅奔燕,拜为亚卿,率军伐齐,攻占齐国70余城,直下齐都临淄,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燕惠王时受人离间,乐毅回到赵国,卒于赵。

2.赵佗(?-前137),真定(治所在今长安区东古城)人,西汉南越王。秦汉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岭南建立政权的秦朝主将之一,是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亲和政策的政治家,是最早把中原先进的科学文化传播到岭南的文化先驱。

3.赵云(?-229),东汉时期常山郡真定(治所在今东古城)人,西蜀名将。东汉末年起兵投奔公孙瓒,后跟随刘备,在曹操围攻刘备战役中,赵云长坂坡救阿斗,成为刘备创建西蜀的重要将领。随着《三国演义》小说的流传,赵云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胜将军。

4.刘琨(271—318),无极人,西晋将领。晋惠帝时,封广武侯。后任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他忠于晋王朝,长期坚守并州。他经常枕戈待旦,与好友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收复失地。同时他还是一个文学家,在西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5.魏收(505—572),晋州人,北齐著名史学家。北魏时为太学博士。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诏册皆出自魏收之手,奉诏专撰《魏书》。卒于开封中书监任上,谥文贞,有文集《魏特进集》。

6.魏征(580-643),晋州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隋末投奔农民起义军。唐初主动归唐,为唐太子李建成的僚属。玄武门事变后,受到李世民重用。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提出许多诤言。主持编纂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书。被李世民奉为为人的一面镜子。

7.李峤(644-713),赞皇人,大唐名相。出身赵郡李氏名门士族,唐高宗时任监察御史,平息岭南叛乱有功。武则天时任凤阁舍人,专门负责起草诏命,后拜相兼修国史,以敢于直言闻名。后几经贬谪,几次复职。一生诗文众多,有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

8.李绛(762—829),字深之,赞皇人,唐代政治家。为官刚直清正,多次向皇帝奏谏宦官横肆及削藩等事,拜相,封高邑男。历数国内忧患,进言直谏。累封赵郡公。宝历四年(829年)被乱兵杀害。有《李相国论事集》传。

9.刘禹锡(772—842),祖籍无极,唐代著名诗人。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贞元进士,多次因作诗讥讽权贵被贬谪。出任苏州刺史,政绩显著。晚年与白居易交往密切,多有唱合诗作,人称“刘白”。诗存800余首,被称为“诗豪”,著作有《天论》三篇,以《陋室铭》最著名,有《刘梦得文集》40卷。

10.李德裕(787—850),赞皇人,唐大臣。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等,两次入相。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力主削藩,打击寺院地主势力,支持唐武宗在全国拆除寺院。著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11.曹彬(931—999),宋代灵寿人,北宋开国功臣。曾经率军大败契丹兵,在伐蜀过程中任监军。制止将士屠城,所到之处都心悦诚服。后率军灭南唐,因功拜相。雍熙三年(986年)率军伐辽,数战获胜,后攻涿州兵败。自请治罪,真宗即位,诏拜枢密使。

12.怀丙(生卒年月不详),真定僧人,北宋高僧、著名科学家。精于建筑工程技术。《宋史·方伎》记载他的科学成就有三:一是修复真定凌霄塔;二是修复即将倾覆的赵州安济桥;三是利用浮力原理,在河中府(今陕西永济县西)把重万斤的铁牛打捞上来。其中两尊铁牛,目前摆放在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内。

13.李杲(1180—1251),真定人,金代著名医学家。倡导辨证施治,敢于创新,被后世尊为“补土(脾胃)派(亦称温补派)”鼻祖,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用药法象》、《脉诀指掌病式图说》等书。

14.史天泽(1202—1275),原籍永清,后居获鹿岳村(今属新华区),元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左丞相。蒙古太宗受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伐金、伐宋有战功。向元世祖提出安抚汉民的建议,拜中书右丞相,执掌政务,后改左丞相,卒后赠太尉,谥忠武,葬于获鹿县太保庄。

15.李冶(1192—1279),栾城人,金元之际杰出数学家、教育家。其《测圆海镜》,是天元术的代表作,其解析高次方程的数学,比欧洲早300年。他在封龙山下建“封龙书院”,收徒教学,培养出大批人才。忽必烈曾向其征询治理天下之道。

16.白朴(1226—1307),字仁甫,著名元曲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等并称“元曲四大家”。祖籍山西河曲,少年时代随元好问居住真定府获鹿。博览群书。声誉卓著。著有词集《天籁集》2卷,作杂剧16种。代表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

17.韩山童(?—1351),栾城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他揭露蒙古贵族的残暴剥削,鼓励治河农民起义,在家乡杀白马黑牛,以红巾为号,宣誓起义,他被推奉为明王,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不久被捕牺牲。

18.梁梦龙(?—1592),真定(今正定)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任顺天府丞、河南副使。治理黄河决口有功。隆庆时巡抚山东,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明神宗初为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坚持抗清,加兵部尚书,后遭弹劾,去官,在真定家居19年卒。崇祯末年,追谥贞敏。著有《史要编》、《海运新考》。

19.赵南星(1550—1627),明代高邑人,明朝东林党领袖。清廉刚正,多次考核京官,遭到权贵陷害被贬。天启时考察京官,任吏部尚书。权奸魏忠贤欲结交遭其拒绝,便进行诬陷,终下狱受辱,发配代州,其子及外孙亦受株连。崇祯登基,下诏召还,但未见诏而卒。

20.梁清标(1620—1691),梁梦龙曾孙,号苍岩,清代著名鉴赏家、收藏家。清顺治初授编修官,累迁侍讲学士,兵、礼、刑、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一生著作颇丰。喜收藏典籍字画,积书多至数十万卷,所藏历代书法、名画尤为珍贵。
第2个回答  2010-02-25
中国文联出版社《与时文存》,袁学骏著,2002年11月第一版
石家庄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习俗在原始社会就形成了它的萌芽。我们这一带,在历史上曾属于夏禹时九州之一的冀州,是商族的发祥地;后来曾属中山国,为燕南赵北。历朝历代的民间风俗在这里形成了很厚的文化积淀,许多习俗还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风俗也在不断产生。当今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风新俗和老风旧俗,共同形成了今天城乡风俗的文化生态。
石家庄辖区内的民俗文化属于中原文化类型,在世界上属于黄河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类型。它与荆楚、吴越文化相比较,在内涵上具有鲜明的中国北方特色: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有道家、佛家和北方农民中间自生的地方文化,几者长期共生共存。当今风俗中,含有夏朝时就已经产生的民本主义,秦朝以来不断强化的农本思想(重农轻商思想),忠孝节义观念,善恶观念,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崇文尚武精神;也有十九世纪以来,被逐渐强化的民族革命精神和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观念。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以来,自然又多了一些市场经济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生态,其存在是客观的,但有些已经与时代脱节了,比如重农轻商思想,封建忠君观念等。
我们看到,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在民间存在着,一些恶风陋俗也依然存在着。特别是农村,求神拜佛等封建迷信活动曾经有过泛滥;婚丧嫁娶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大操大办现象;有人望子成龙,也有人不让儿女读书,只为眼前生计着想,不免形成新的文盲、半文盲等等。我们应当大力发展两个文明,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利用和改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使之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下面将我们调查得到的一些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具有北方特色的民间习俗
(一)民间饮食文化
石家庄一带的饮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但主要是面食文化和酒文化。
(1)面食方面
东北有三大宝,保定有三大宝,石家庄也有三大宝。有的说,石家庄三大宝是修鞋、烧饼、烤山药(红薯),也有的说是烧饼、扒糕、烤山药。烧饼主要是长方形钢炉白面烧饼,在晋州、深泽一带也有圆形锅烙烧饼。在赵县有一种历史悠久的驴油小烧饼。这都是人民群众很喜欢的烤烙面食。扒糕则是荞麦面为主要原料做成的糕状食品,切碎拌蒜可凉食。烤山药,则是未经加工的烤制食品,在石家庄一带也已经历史悠久。
白面馍馍是民间最普通的食品。它由巧妇做成小猪、小羊、小牛、小狗、小猴、小鸡、小鸭以及小刺猬、莲花等各种形状,可以做为民间供品、观赏品,也可食用。有的用木头刻成馒头模,用它做成的馍馍就会有各种图案,也很受大人孩子喜爱。各种馍馍,还可以在结婚、丧葬礼仪中亮相。
藁城宫面已经很有影响。面条、烙饼、油条(炸麻糖)等食品也是民间极为常见的。其中,藁城耿村的麻糖、饸饹、油酥饼是很有影响的。每逢集日,它们是赶集人的主要食物。有的去耿村赶集,就是为了去解一解馋。
(2)酒文化
石家庄一带,在商代时就有了酒的酿造。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遗址出土的酒就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现在,石家庄市有自己的酒厂,藁城、无极、晋州、元氏等仍有烧酒的习俗,而且有宫酒、耿王酒、龙图醉、魏征酒、宋曹大曲等较有特点和影响的品种。在无极,现在仍有200多个民间家庭经营烧锅。魏征酒,是晋州人根据魏征传说造成的白酒。宫酒和耿王酒,是藁城人和耿村人根据耿村关于清代乾隆的传说、元末明初耿王试造的白酒新品种。宫酒已经打开市场,销路尚好。栾城县自古就有羊羔酒,现在仍在酿造销售。
饮酒之风自古有之,今天在各县市仍普遍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古时更盛。一是企业界在业务往来中酒席不断,二是民间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中摆酒很多,三是乡镇和村干部之间吃饭饮酒也很多。在我市城乡,几乎家家户户都存有一些白酒、啤酒和色酒。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各种招待服务设施也多了,酒品成为日常生活中送往迎来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在人们的心理上,稍有一个场合,如果没有酒则会显得有些寒酸。
除此之外,还有锅贴饼子、大锅菜和饮茶习俗等。过去曾经认为十分粗俗的饮食,现在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中高档饭店的必备之品。作为一种饮食传统,粗粮细做,受到了现代人欢迎,可以让人一饱口福。南北大菜,现在已经在市区和各县城屡见不鲜,但真正在人们心目中有根基的还是地方风俗饮食。
(二)民间服饰文化
穿着打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服饰出现,有时会形成一股社会风尚。我们这一带的服饰文化,主要是女性服饰和儿童服饰值得介绍。
(1)女性服装
早在清末民初,妇女穿扮主要是受满族影响的旗袍、裤褂和三寸金莲小鞋。但在农村,穿旗袍的一直很少,因为生产劳动极不方便。后来演变为较为肥大的裤褂,多为大红大绿和蓝黑色,根据年龄不同而有所变化。皆有头饰,多为簪、卡和纂网,未出嫁时和结婚时要戴绢花、绒花等。后渐渐略去,或被新的简洁头饰所取代。“文革”以来曾时兴绿军装,青年女子也不爱红装爱武装。八十年代以来,服装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各种面料、款式服装每年都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男人在民国以后流行过中山服,现在整个中国普遍流行西服、夹克,而且长盛不衰,这是中国服装的一场革命。穿用西服或在西服基础上进行款式改革已经是市场化的商业现象。九十年代以来,女性衣饰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喜新厌旧、常换常新,追求个性,追求时尚,追求简洁,不再本色化,穿牛仔装已经很习惯,秋冬穿裙的也在增多。男人的服装相对变化较慢,很多中老年人的穿扮仍然是三年一贯制,甚至是十年一贯制。
(2)儿童服装
大概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孩子的衣服、装饰进行过绞尽脑汁的研究和探索,成为服饰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过程。我们这一带的儿童服装,在清末民初是满族化的,主要是小袍子、小帽壳,同时也出现过很多具有地方特点的传统样式。一是婴儿过满月或百日,亲戚长辈要为孩子挂长命锁。有的是铜制品,刻有龙凤虎狮等吉祥图案,大量的是用铜钱和彩线编成长串为长命锁,现在有的用镍币编织而成。二是凤头虎尾帽,绣制极为精美,成为母亲和奶奶针线手艺的一大展示。三是颈上袼拉、胸前护巾,用以防止孩子吃饭弄脏衣裳,其绣制也比较精美,多有各种花鸟图案。四是红兜肚,一般都要绣有蛇、蝎等“五毒”动物形象,相传以此解除五毒,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五是虎头鞋,现在仍然可见。现在服装商品化了,许多儿童服饰有了更多的款式,但部分农村和市民仍然用很传统的服饰打扮自己的孩子,也很有文化味道。
第3个回答  2010-02-22
缔音寺欧运公园旁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2-26
韩通战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