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如题所述

1.学会沉默,选择去倾听别人的话语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个性格毛糙,言不由衷的人,那么就从第一条开始做起:学会沉默!这是最为简单实用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严重性,那就从沉默开始学起,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语,想说的话就放在嘴边,咽下去。
自己不说不意味着冷场,你可以倾听别人的说话,让别人表达观点,然后自己附和,不提反对意见与其他观点,自己分析对方的话语要表达的意思。
为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你还可以有意识地在酒桌上少说话,多倾听,即便是喝了酒也记住这条铁律。久而久之,自己的性格会发生一些变化,能沉住气,憋住话,是养成城府的好习惯。
2.遇事多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遇到事情和问题,很多人都喜欢去询问别人,如果自己有问题或者疑惑,不思考,就开始不停地求助别人,那,实际上这样长此以往,就慢慢地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3.多看历史,看看先人们如何应对困境,磨炼心性
性格急躁、急于表达,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是人际关系的大碍。所以,提高自己需要更多的知识与理论修养,比如读史。毛泽东就喜欢看《二十四史》,并且对历史上的人物进行点评,分析是非得失,对提高自身看待事物十分有裨益。
多读读历史看看,那些人物是如何处理事物的,不但长心眼,而且还长见识。读的书多了,就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遇事会多一些思考,少一些焦躁,自然也就城府深了。
4.遇到事情后多提问
遇到事情后思考说明你在有意识锻炼脑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还要善于发现问题,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说明你本身就有独立性思考能力,提问题,只不过说明你还没有完全掌握某类知识,在发现中你会慢慢提高直到没有疑问。在问与被问中,你多了与别人交流沟通的机会,能开拓你的视野。
5.三思后行,遇到意外事学会等一等
俗话说,宜三思而后行。生活中,工作中,遇到意外的事情是难免的。这也是考验一个人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如果,一遇到事情,就表现的十分急躁,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容易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三思而后行,就是遇事一定分析利弊,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再做决定。如果,你知道自己是个有些优柔寡断的人,拿不定不注意,那一定要等心平气和后再做决定。
最忌讳的是,酒后做决定,喝了酒头脑一热,就做了决定或说了平时不会说的话,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里分享了对自己的思考训练法:

我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入麦肯锡的,所以我比别人加倍努力。其中一项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当时我是从横滨出发去公司上班的,所以每天早上就利用从横滨到东京车站的28分钟通勤时间,给自己一个题目,然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例如,一眼看到垂吊式的车厢广告,就以这个广告为题目,思考:“如果这家广告公司的社长要我协助他们公司提高业绩,我怎么做?”当脑子习惯思考之后,思考速度自然会加快,于是我就从每天一个题目,进步到每隔一个车站都可以思考一个新的题目。看到一个不同的广告,马上就提出“如果这么做一定热卖”,然后思索该搜集什么资料、该怎么做分析等等,也就是说我在训练自己的脑子,可以立即将解决问题的所有过程组合起来。由于每天反复做这项训练,所以面对大部分问题时,我大概只要三分钟,就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步骤、过程全部都组合起来。现在客户只要将一句话,我的脑海中瞬间就会浮现一条通往解决对策的具体思路。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是想要像大前研一那样坚持下去并不容易。这时,就需要我们把这件事变成一种习惯。

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习惯养成的过程。

书中核心观点是,由cue(提示)→ routine(惯常行为)→reward(奖赏回报)这三者形成的habit loop(习惯回路),成为了我们的习惯。

思考提示   →  深入思考   →  奖赏我们把上面提到的4个方向放在深入思考回路上,逐一对照一下怎样形成深入思考习惯。

第2个回答  2018-05-28
一、保持专注,自己动脑,形成自己的想法
专注,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几乎有些奢侈。
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时,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自觉不自觉被其他的事情所吸引。
手机屏幕亮了响了,忍不住看看;有什么刷爆朋友圈的娱乐八卦,忍不住打开;有什么有趣的链接,控制不住一个一个点进去。
一眨眼功夫,到了吃午饭时间,我们感觉都没做什么;又一会儿功夫,吃晚饭了,我们感觉还有很多事情没做;
到了十一二点,我们感觉很累,却记不起做了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在爆炸般的信息面前,我们有时无从筛选,只是跟着自己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任思绪游走;有什么问题,直接上网一调,什么答案都能出来,我们几乎不用思考。
我们羡慕那些头脑清晰、说话掷地有声、旁征博引的人,他们是人群中的焦点。
他们书写的文字中透露着真知灼见、耐人寻味,再看看自己,几乎丢掉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对于什么事情,几乎都没有自己的想法,大多时候只是吃瓜群众,看谁的想法有道理就觉得和自己想的一样,看到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想法就想怼回去。
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保持专注,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自己先动脑。
当遇到问题,首先给自己一个空间,沉下心来,想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背后到底是哪方面的疏漏和缺失造成的。
形成自己的想法以后,再去上网查查是否有类似或相关的情况,他们是怎么解决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你的思路和他们的思路有什么不同,你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哪些。
只要持续的刻意练习,我们便可以形成自己清晰的思路和见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5-27
在很多时候你是不是在回答某些问题的时候感觉自己只会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直觉很肤浅地给一个不温不火的具有普适性的答案?比如你去面试一个销售岗位的时候,面试官问你:“你为什么想做销售?”你充满自信地回答:“因为我觉得销售是一个很锻炼人的岗位,充满挑战性;而且我性格外向开朗,喜欢与人沟通交流,销售正好可以给我一个发挥沟通能力的机会。”这个答案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分析实际上言之无物,只不过是套上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常识。而面试官问这道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套用得了的宽泛答案,而是希望能了解到你对这方面是有过深度思考,并结合你个人的经历特点来阐述你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销售锻炼人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什么锻炼人大家理解的角度可能就各有不同。我们来试试另一个答案:“我选择销售是因为它直接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利益往来,这是最为考验人性的一个触发点,也是最有可能牵连到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雷区。因此它可以给我带来最大化的历练,同时结合我在以往的**活动或**项目中展现出来的卓越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我有信心能做好销售工作。”这个答案是不是显得比之前那个答案更有针对性,更能表现出你自己的想法的呢?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生活中我们也会进行很多这种类似的问答,很多时候你会为自己开脱说你脑子里想明白了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但其实真相是你所认为的想明白的东西只不过是道听途说来的支离破碎的信息,你并没有将这些信息消化并结合你自己个人的思考进行加工整理变成你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究其根本就是你没有进行深度思考。我们总在说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一个人独立人格的塑造有多么重要,而独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要先进行深度思考。
所以,我们该怎样开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呢?总结起来有三个步骤,
步骤一:平时下意识地收集记录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别人向我们提出的,也可以是我们自己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觉得值得去好好反思梳理答案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要养成一遇到就马上记录下来的习惯,不要以为自己能用脑子来记,刚开始可能印象很深,过后很容易就忘了,况且人总是会偏向于忘记那些需要自己去费力思考的问题。我自己一般就用手机上的印象笔记来随手记录问题,空闲的时候也可以很方便查阅思考,具体用什么软件记录因人而异,只要是可以随手记录方便查阅就行了。
步骤二:问题要具体,答案要分点细析。所记录的问题不能太宽泛,一定要具体到细节,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自己纵向深入地思考 ,毕竟我们现在探讨的不是发散性思维。比如,举个宽泛问题的例子“为什么我总是没时间看书?”,而将这个问题具体化就变成了“为什么同样一个下午的时间,朋友圈里的A同学已经看完了《皮囊》,而我却只刷了一集《快乐大本营》”。正是对这些一个个的细节问题的思考才构筑起了我们对大方向问题清晰透彻的解答。
步骤三:借助逻辑梳理工具对自己在相关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升华。想清楚了一个个的小问题,我们还要对这些问题的相似性本质进行总结提炼,可以用的逻辑梳理工具比如思维导图,它能帮我们构筑一个思维框架,让我们的思考过程一目了然并且便于记忆和回温。
坚持做好这三个步骤,相信能帮助你走出肤浅,成为一个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7-14

1、让思考有显像提示

我们很容易轻易地接受一些信息,但往往没有深入多问一句为什么。所以可以在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加入一些提示,在手机桌面、锁屏界面换成写有深入思考的图片,这样更多频次的提示出现,就会逐渐形成对事情多问为什么的一个意识和提示。

2、降低思考的执行难度

在深入思考这件事上,降低思考的难度就是尽量先选一些自己相对熟知的领域,这样难度就会低很多。选择相对熟悉的领域,更容易获得深入思考的成果,形成正向的反馈更容易坚持下来。

3、让思考有结果,结果有奖赏

深入思考的结果本身,一般并不能获得可感知的奖赏。其实,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写下来,就是一个让思考成果更容易感知的过程。比如今天对一件事有了一些思考和感悟,哪怕只是发到朋友圈,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朋友点赞,甚至有些朋友会来评论,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奖赏。我从中尝到了甜头,也就更容易让自己养成深入思考和写作的习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