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剖面的野外施测

如题所述

(一)剖面的野外测量方法

(二)记录表格的记录方法

此两项内容与沉积岩区相同,参见本章第一节。

(三)地质观察内容及记录方法

目前,一般把变质岩划分为成层有序变质岩系和层状无序中深变质岩两大类(见表3-3)。下面概略地介绍这两类变质岩区在剖面测制中的地质观察内容与记录方法。

1.成层有序的浅变质岩系地质观察内容与记录方法

(1)原生沉积构造的观察,确定地(岩)层层序

在成层有序的浅变质岩系普遍发育各种性质的层状构造(包括条带状构造),其中既有原生层状构造(S)0,又有后期改造的层状构造(S1或S2),它们的产状大体上往往向同一个方向倾斜,貌似“单斜”,但它们的构造变形却非常复杂,广泛发育紧密同斜褶皱。这就要求我们在野外剖面测制过程中,极力将它们加以区分,缜密观察分析那些作为示顶标志的原生沉积构造,如:沉积韵律、沉积构造(层理、层面特征)、沉积旋回、变火山岩和生物标志等,就可以确定岩层层序,进而恢复构造形态(表3-4,3-5)。

(2)寻找观察褶皱转折端

寻找褶皱转折端对确定剖面上的地(岩)层的构造型式至关重要。若发现劈理(S1)与层理(S0)相交切,则肯定有紧密同斜褶皱存在。这时要认真观察地(岩)层岩性的对称性,追索找寻褶皱转折端,因为平面转折端的地层层序总是正常的。

(3)认真观察岩石组合特征进行分层,确定标志层等。

(4)认真观察次生构造标志,如:劈理降向(图3-5)、轴面倒向(图3-6)、构造面向(图3-7)等,并注意对动力变质岩的观察研究。

劈理降向 是指垂直于组构面交线的平面内,晚期组构面为了平行于早期组构面,其旋转的上部分量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图3-5)。

轴面倒向 是指与小褶皱轴面倾向相反的方向。

一般地,同期形成的不对称小褶皱,在背斜中小褶皱表现为Z→M→S形,其轴面倒向呈正扇形,而在向斜中则为S→W→Z,其轴面倒向呈反扇形(图3-6)。

构造面向 是指在轴面上垂直褶皱轴并指向年轻岩层的方向(图3-7)。

对以上各种地质内容及产状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下来。对岩石的描述及记录与沉积岩描述方法相似,但对其准确地定名要以薄片鉴定为准。

2.层状无序变质岩带的地质观察内容及记录

这类变质岩大部分在中深变质和一些层状有序变质岩系的强变形带中,对它们的地质观察主要采用构造-岩石方法,剖面上研究应以变质岩构造学作先导和以变质岩石学研究为基础,二者密切结合。所以,对层状无序变质岩带的剖面地质观察内容,要抓住以上这两个要点,大力开展露头上的构造解析与薄片的鉴定相结合,加上同位素测年、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测试、物探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建立本区地质事件序列和地质事件表。

表3-5 原生沉(堆)积构造

(据房立民等,1991,有修改)

图3-5 劈理降向示意图

图3-6 运用层间小褶皱轴面的倒向确定大褶皱类型

a—背斜Z→M→S; b—向斜S→W→Z

图3-7 在轴面劈理上确定构造面向的方法

具体的观察内容如下:

(1)查明变质岩石(变质构造岩)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特征;

(2)研究变质岩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与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

(3)查明不同变质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

(4)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的类型、划分变质带、变质相,变质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

(5)划分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相应建立地(岩)层序列和变质岩构造置换、叠置序列(构造样式),确立填图单位;

其记录方法按记录构造要素的方法记录,对岩石的描述要以岩矿鉴定报告为准。

(四)标本样品的采集与编录

在变质岩区测制剖面要采集大量的标本、分析样品,如:陈列标本、岩石薄片标本、组构标本,定量光谱样品、半定量光谱样品、硅酸盐样品、孢粉鉴定样品、包体测温样品和同位素测年样等。

采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室内观测、研究或各种测试鉴定分析,从而解决剖面和图幅内的重大问题,提高剖面和图幅质量。

需要强调:对采集的标本,样品要及时贴上胶布编号并登记在剖面记录表中。

(五)地质剖面草图的勾绘

实测剖面时,观测员须画实测剖面草图。此图要求形象地反映地形、地质的细节面貌,为室内正式绘制剖面图提供参考。这一工作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剖面图的质量,要尽量做好。

绘制剖面草图一般在记录簿左页。按一定的比例尺,将地形、地质现象、导线号、地质点、方位变化、接触界面产状、产状要素、标本号等表示出来即可,对重要的地质现象,可将比例尺放大表示。这项工作必须在野外实地进行并完成,在室内只对其着墨,不允许任意修改和补充(具体作图方法参见本章第一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