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事情是用脑子,却叫"心想"呢?

如题所述

不是吗?不但你会用心想,而且你心里想的和脑子想的往往不是一回事。
现代社会科技日益发达,我们每天要处理的信息也大量增加。生活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可是我们并没有办法长出第二个脑袋来,人们往往觉得一个脑子不够用,可是你知道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第二个大脑,那就是你的心脏。
国外很多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很多接受了心脏手术的人性格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那些做了心脏移植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的人,变得和原来不一样了,他们的家人朋友都觉得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行为举止都变得和过去不一样了。问题其实就出在心上。
人的大脑就象一台复杂的高级计算机,它每天都在高速的运转,为你将要做的每件事情做出判断,它基本上在控制着你的行为举止,而你心里想的事情,在经过你的大脑的思考之后往往面目全非,可你的大脑告诉你:生活必须这样。
可是,当你心里想的和大脑想的不一致的时候,痛苦便产生了。人一生下来的时候,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这时的你基本上是受心控制的,心里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哭笑都由你,你可以不分场合的做任何事情,只要觉得快乐就行。当你慢慢长大,你的大脑越来越成熟,渐渐的你心里的想法都要经过它的过滤,并且常常否定你心里的想法,于是我们觉得长大后越来越不快乐了。
在人的一生当中,大脑控制了相当长的时间,可是也有失控的时候。除了儿时,当你爱上某个人的时候,你的心也会越过大脑直接控制你的行为,这也是你最快乐的时候。你心里总想着那个你爱上的人,这就叫痴心。还有就是你老了的时候,你的大脑渐渐衰竭,你的心又重新占据主动,你又会变得快乐了。当然,也许那时有人会说你是老年痴呆。可那时你才不会去和他计较什么的,因为你觉得很快乐啊。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心和大脑反复较量的过程,当你心里想的和大脑想的一致的时候,那就是你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所以,朋友,当有人说你是白痴,神经病的时候,你千万别生气,
恭喜你:你快乐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0
首先声明,这只是自己的见解。如有如有异议,欢迎留言。
作为一个非常非常努力客观分析问题的科研人员,我先说“心想”的诞生。(抱歉,我经常写论文,文字很学术,可能看着会很费劲)
很可观的说,客观地看问题受限于客观实际存在的科学技术与理论,主观唯心地看问题貌似只需要你的脑子。然而古代的科学技术与理论基本上没有发展。所以古代人看问题会很唯心,其强唯心主义者得到的结果被一堆弱唯心主义者(也就是大多数人)接受。几千年以后诞生了一位强唯物主义者要改的时候,已经被所有人接受,其中`心想'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另外还可以看出,错误与正确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在极限条件下可以互换,其典型的极限条件就是上述情况。
那么心脏真的能思考吗?
思考是从本质上说是神经信号的变换,需要神经,脑与心脏都有神经,脑部的神经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神经,心脏神经只有属于周围神经系统的传输神经。脑神经可以进行神经信号的变换。大脑通过传输神经行心脏传递运动信号,心脏通过传输神经向大脑传递心脏状态信号。就是这样有来有往,十分协调。所以无论从原理还是实际心脏都无法思考。
接下来解释换心换人现象
病人在换心后,从外界得知自己换了心,从内部免疫系统发现此时的心脏不是原来的心脏。两个信息由内而外,里应外合共同传递给大脑,大脑处理之后得出来一个结果并存储于潜意识中:“我的一部分不是自己的”,加之另一种想法“心乃人之根本”,该结果演变成“我不是原来的我了”,最后变为“我变了”。然后病人就会拥有不同于之前的三观,从而表现出换了个人。所以,换人的一种方法是换心脏,但原因不是换心脏,是变换自我认知的意识。
再说`感性`与`理性`。
人,有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类。人的身体是属于动物类的。不同种动物与植物之间构成食物链,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构成生态系统。从整个生物圈来看,动物往往是作为消费者,换言之就是促进自然界碳循环,保证生物圈活力旺盛。促进碳循环,也就是吃与被吃,这是自然界要求动物并需要动物做的事情。如何保证动物能高效地发挥上述职能呢?除了尽可能发挥该功能的身体结构外,还需要往潜意识里写一些程序,这些程序是“食欲(保证个体生存与碳循环存在)”,“性欲(保证种族生存)”,“种间冲突(保证碳循环高效进行)”,“种内冲突(保证种族基因优越性,提升种族竞争力)”以及剩下的“拉撒睡欲(保证个体生存)”这些程序按照一定(会随情况而变)的优先级进行排列执行。现在看,人的潜意识中有了“食欲”,“性欲”,“拉撒睡欲”,因为人已经主宰了地球,所以“种间冲突”淡化,那么“种内冲突”怎么了?“种内冲突”在文明(人类特别发明自爽的东西)作用下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上进欲,攀比欲,虚荣心”既然不能干掉别人就使劲台高自己,这也就是“社会认可欲”。
另外还有一个“追求幸福欲”。什么是快乐?从物质上说,快乐是人的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激素作用于自身而产生的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至于是什么激素我没查(可能跟下丘脑有关)。从非物质上,我就不用说了,你们都知道。快乐是满足之前所说的潜意识里的各种欲望而分泌的激素产生的神经信号,这种神经信号的总和我们叫做“幸福”,有产生就有需求,所以有“追求幸福欲”。
还有最后一种“奉献欲(劳动最光荣啊有没有)”,帮助他人啊,为社会做贡献,是欲望吗?是的,当你奉献(发爱)时,无论对象是个体还是集体,你的脑海中一直想像,对方感激你的想法与情形,对方感激你,你在此时就比对方优越,你在此时对对方是有用的。这就是变向的“社会认可欲”。如果你在奉献时脑海无法产生上述的东西,有回报,说明你在工作,无回报,说明你正在被奴役,这跟欲望没关系。
扯远了,太远了,收回来,这几大欲望按照一定优先级排列“食欲”第一,“奉献欲”最后,其他欲望优先级随情况儿变,而且这几个欲望有一个共性,自私。自私不是错误的,因为自然界需要你自私,需要你促进碳循环,在文明中,把自私化为最后一终欲望为高尚,伟大等(各种耀眼的词汇)。自私与利他,就像矛盾对立而统一。
真的太远了,赶紧说“理性与感性”。
“感性”自然界需要并要求人努力满足欲望。自然界怎么才能鞭策人去满足欲望呢?不满足时,分泌一种激素,痛苦(若坐视不管的话会折寿哦);满足时分秘另一种激素,舒服。从痛苦到舒服的变化过程产生快乐,只有痛苦或只有舒服是不快乐的(这个设定是脑袋中无意识里的一段程序),痛苦与舒服,矛盾相互依存,不能割裂。自然界就通过人体不可自控的激素分泌来鞭策人满足欲望,以此来发挥人在自然界中的职能(好像驯兽师驯练动物的过程)。这个就叫“感性”。“理性”,很简单了一句话,达成目标分各种先后步骤,按时间表先后执行并随情况变换计划。这就是“感性与理性”。
看来真的可以计算机模拟情绪啊。不说了,写程序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