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显示的社会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充分显示了社会制度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受到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的影响,打上阶级的烙印。比如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经济剥削制度。

这句话到了封建社会变成了因人论罪,礼成了尊上卑下、刑变为宥贵残贫的封建特权阶层的私器。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制度。

扩展资料:

封建社会,官僚地主阶级又通过政治权力或暴力兼并土地,残酷剥削农民,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非常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影响社会正常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一直处于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压迫之下。所谓重压之下必有反抗。所以历朝历代总会有农民起义涌现。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农民起义曾经屡次拨动涟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是成功的很少,究其原因,跟农民思想上的狭隘性是不无关联的。

参考资料:人民网-人的阶级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08
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充分显示了社会制度的阶级性。
社会制度的特征主要有:
(一)普遍性
从人类现在能够看到的社会或能够发掘到的古代人类社会遗迹中,可以发现,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些社会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家庭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等,普遍地存在于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中。婚姻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在人类的史前时期就形成了。政治的、教育的、宗教的制度等也贯穿于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这些制度对所管辖范围内的人们均无例外地发生着制约作用。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考察,社会制度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普遍性,是由人类的基本需要大体相同决定的。因为没有社会制度指导的社会生活是混乱的,人们为了使共同生活具有稳定性和秩序性,才创造了各种制度,从经济活动到政治选举、从教育活动到科学研究、从邻里互助到婚丧嫁娶、社会制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调节着相互之间的关系,满足着人们长时间共同生活的需要。
(二)特殊性
社会制度虽然普遍存在,但其内容与形式又各不相同。从纵向上来说,不同的时代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同是经济制度,农业社会的经济制度与工业社会的经济制度就有很大差别。从横向上看,同一时代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也有不同的内容与表现形态。同是家庭制度,西方国家的家庭制度与中国社会的家庭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社会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下的产物,它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那么社会制度变化的条件究竟是什么呢?从宏观上说,它首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变化和提高,必然引起以生产关系为主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转变。其次是某种社会制度在实际生活中不适合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失掉了它原来存在的功能,从而发生改变。如中国20世纪50年代确立的人民公社制度、计划经济制度随着80年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阶级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以及社会各阶级发展状况的不同也对社会制度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三)相对稳定性
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产物,除非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平衡受到破坏,产生失衡,或社会大系统有了变化,要求它的各个组成要素也相应起变化,否则一般社会制度是不会轻易变动的。稳定性既是社会制度的优点,也是它的弱点。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人类社会秩序才得到有力保障。如果制度是朝令夕改的,就不可能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但同时,也正因为社会制度有稳定性,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惰性,落后于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而成为社会的保守力量与社会发展的阻力,成为社会改革的对象。社会制度的稳定性总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一定要发生变化。
(四)强制性
社会制度作为制约人们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的一种规范体系,对社会成员的作用具有强制性。首先,社会制度不是随意的,而是一套必须遵守的规范体系,一旦推行就不允许有例外。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等一旦确立下来,就会在现实生活中被强制执行并发挥作用。其次,社会制度决定着社会生活的一般形式,它可以强制性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如宗教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社会救济制度等对人的生活所造成的强制性影响。最后,社会制度是以强力作为后盾的,如军队、警察、监狱以及各类执法部门,是社会制度得以推行和维护的强制性的工具。如果有人不遵守或违反某种制度必定要受到一定的谴责和惩罚。
(五)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受到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的影响,打上阶级的烙印。比如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经济剥削制度,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充分显示了社会制度的阶级性。
第2个回答  2015-07-08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这为根据、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首先,从先秦人的字句上看,“上”“下”二字,意作鄙视、重视.如“以高下下,以男下女”,其高下之之间的“下”与男女之间的“下”,均为卑贱意.《论语》的“惟上智下愚不移”,其“上”与“下”也作重轻意解.《礼记》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上”“下”二字取义,与上列句式相同,意为尊卑之意.其次,从血缘宗亲社会的刑礼观上看,远古时代,社会的所有成员,为了本血缘宗亲的兴旺发达,子孙繁衍,都要严守人所共循的礼制刑法,谁也不能特珠.尧舜时,舜让鲧治理水患,鲧没有治好,鲧就受到了死刑处分.舜让位于禹后,禹对于执法刑父的皋陶不但重用,而且友情胜旧.当时刑礼保持公正与威严,即便是首领也不例外.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当然,这句话到了封建社会变成了因人论罪,礼成了尊上卑下、刑变为宥贵残贫的封建特权阶层的私器.但这句话是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
第3个回答  2015-07-08
专制主义 政治制度
第4个回答  2015-07-08
不对百姓苛求完备的礼节。出自《孔子家语·卷七·五刑解第三十》。亦见于《礼记·曲礼》。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本意是说:对于被统治阶层,应该以刑法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对于统治阶层则应依靠礼来使他们自律,这里的礼不仅是指礼貌,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意识。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这为根据、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

当然,这句话到了封建社会变成了因人论罪,礼成了尊上卑下、刑变为宥贵残贫的封建特权阶层的私器。但这句话是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