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还要考取功名?

如题所述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因为古代书生为考取功名,成日埋头书山,肩不能担,臂不能抬,手无缚鸡之力。尽管如此,无数学子仍然选择皓首穷经,因为一但中举,就有可能改写整个家族的命运。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普通人跨越阶层,从“寒门”走向“高门”的唯一通天大道。一个人一旦考取了功名,不光自已能当大官,甚至封侯拜相,全家全族都风跟着沾光。

从中国唐代以后,国家的制度决定了,除非皇帝特别关照。一般情况下的官吏任命,都必须经过正式的考核。每三年一次全国的会试,为国家储备人才。将来无分中央或者地方需要官员,都得从以前考试过关的人员中挑选。

另外,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门弟与人际关系的国度。在古代,很多官吏供职时,尤其喜欢挑选自已的同族、乡党充当下手。比如清代的曾国藩就公开讲过:举贤为什么要避亲?他的湘军,他的部卒,全部都是他的同乡同党。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想要当官,想要挤进他们的圈子,唯了读书出头,受吏部和皇帝指派,别无它途。


过去,我们在很多民间故事中都会看到,一个人如果中了状元,立即就有丞相要把女儿嫁给他。尽管这都是古代的普通人对中举的美好幻想。但事实上,很多人的确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了统治阶层。

因为上述这些原因,寒门都希望自已家出一个能考上状元的天才。好改变自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另一方面,由于想“鲤跃龙门”的学子太多,国家的录取名额十分有限。很多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考取功名都非常艰难。比如明代的归有光,六十多岁才考出头,又比如蒲松龄这样的文学家,科举考试还名落孙山。

因此,古时如果一户人家中有人要读书,要科考,他可能会十几二十年完全脱产。这样死读书,苦读书。最后要是没考上,你说他还有什么用呢?因此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9
古代的书生只会死读书,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原因,他们只能考取功名,才能为自己和家人争光。
第2个回答  2020-01-19
虽然都这么说,但是去考取功名是唯一能够让自己成功的途径,在古代穷苦百姓想要做官只能靠考取功名这一种方式。
第3个回答  2020-01-19
无论在哪个朝代,人们提倡的都是要多读书,因为考取功名只是一个平台,提供给人们更广阔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4个回答  2020-01-19
因为书生在科举之路非常艰难,如果科举不中就可能这辈子一事无成,并且在战争时期,不能上阵杀敌,但是科举是唯一一个可以转变社会阶层的机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