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示对君主的尊敬,古代大臣真的是跪着上朝的吗?

如题所述

不是跪着上朝,是跪着奏事,(上朝时首先会叩拜皇帝,然后皇上说起,就站立起来,下朝也是)

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明清时有常朝和大朝。大朝都在太和殿,纯为礼节庆贺而设。 常朝的话,为处理日常政务而设。

《大明会典》记述:君臣议政之时,“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这段话的意思表明: 只要官员(所有,不论品级)向皇上奏事,都要跪着。奏完皇帝说起,才能起来。皇帝发布圣谕时,所有官员都要跪着听。皇帝赏赐大臣,大臣必须跪着收受赏赐,然后叩头拜谢。

在非正式场合同样行跪拜礼的只有明清。朱元璋发行了两大“政策”:第一、他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在洪武年的四大案中,众多文臣武将都因熬不过锦衣卫的酷刑而屈打成招,被迫攀咬别人,以求解脱。第二,他使跪拜变得习以为常,任何场合,下官见上官要跪,官员见藩王要跪,任何人见皇帝都必须跪。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康有为遗稿》。明朝也有跪礼,但是上朝是站立着的(刚上时的叩拜不算,因为每朝都是这样的),袁宏道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令,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吴令甚苦……苦膝欲穿,腰欲断,项欲落,嗟呼,中郎一行作令,文雅都尽。 ”这就是说,不只巡抚、太守一级的官要跪,只要是上级,都要跪,否则不至于把膝盖跪穿。袁宏道虽然读书做了官,但他骨子里是个“性灵”文人,跪在地上迎接上官感到非常羞耻,所以说“文雅都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7

是的。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扩展资料:

上朝时间:

清代皇帝常在北京城外的颐和园视朝,许多官员为了准时到达,必须半夜起床。如某次上朝要三点钟出门,因为道路泥泞,抵达东安门时天已黎明,光绪帝先到中和殿看祝版,所谓看祝版就是提前看一些官员写的文件,然后再召见官员。

也就是说,从家里赶到上朝地点,中间可能要走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然后还要在朝房等候许久,如果遇到冬季雪天,道路泥泞,在车中颠沛不止,加之缺乏取暖设备,还容易染上寒气。

如果是赶去颐和园上朝,就要起得更早。在上朝和会客路途中由于时间充裕,官员可以在车中选读一些书籍,有时两天就可看完一本,可见在马车颠簸中阅读的时间不算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朝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朝官员上朝需凌晨三点出门 早朝完后可各自回家

第2个回答  2019-09-17
不是,他们进来时见到皇帝需要叩拜,等皇帝说了众卿平身后,他们就可以站起来了,一般分列两队前后站好,直到退朝时再叩拜皇帝,等皇帝走了,他们才起身退出皇宫。有些比较牛逼的大臣能享受些特殊待遇,比如明朝的张居正,他上朝时冬天脚下有暖脚的脚垫,夏天旁边有人给扇扇子,但是好像没听说他能坐着。
第3个回答  2019-09-17
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
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
第4个回答  2019-12-12
明朝沿袭了元代臣下向皇帝跪拜的制度。 《大明会典》记述:君臣议政之时,“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这段话的意思表明:百官即所有官员无论品级多高,都要向皇帝跪奏政事。奏完皇帝令起,才能站立起来。皇帝发布圣谕时,百官都要跪着听。皇帝赏赐大臣,大臣必须在御前跪受赐物,然后五拜叩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