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评价

对墨子的合理评价

墨子,(约前468~前376)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相传收藏图书甚多,有图书达三车。《墨子》称“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梁启超在研究私人藏书的起源时:“苏秦发书,陈箧数十;墨子南游,无书甚多。可见书籍已经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当。”现存《墨子》53篇,记载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行。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是宋国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想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 、 《书》 、 《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 、《韩非子》 、《庄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全文

墨子,姓墨,名翟,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楚国鲁阳(今鲁山县)人。墨子的主要著述是《墨经》一书,现存53篇。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并称显学。

墨子天资聪慧,见天上鹰飞鸟翔,制成了木鸢,即现代风筝与飞机的雏形;看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墨子还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学的思维高度,这就是后来他写的名篇《所染》。

墨子在学习中,常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对照,写出了《非儒》、《非乐》、《节葬》、《节用》等名篇。许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门下,墨家学派开始形成。墨子对其门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论,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墨子在军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战制战、以术制术、以器制器。为此,他写了《非攻》、《备城门》等一系列军事名篇。

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

由于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

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http://www.daqindiguo.com/zimulu/jdxs/2-2-1/zzml.htm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被集成一书,便是《墨子》。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第》、《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
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比如《亲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错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语。“修身”一词,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疑是出于名家之性说。“法仪”一词,疑是法家之言,纯出伪托,而后四篇是墨家记墨学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学的提纲挈领。
第二类:《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节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乐》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
这一类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认为是墨子门弟所记的墨子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这一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此六篇难通难译,古字词较多,辩理深奥,加上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实在难以理解。这一类是《墨子》的精华部分。梁启超认为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孙怡让则认为是后墨学者所著。孙怡让所据的理由之一是:公孙龙与墨子时代不同,而且公孙龙在墨子之后,因此不可能有坚白石之论。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这五篇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亦算是对墨子的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第五类是守城各篇。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一篇。
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十一篇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词颇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不少,很少通译。
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丘之后的第二个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一开始是以孔丘和儒家的反对派的姿态出现的,儒墨两家相互驳难,揭开了先秦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序幕。到了西汉中期,墨家由战国时的“显学”地位,逐渐湮没不闻,成为绝学。
《墨子》一书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亦有丰富的政治、伦理、逻辑思想。它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衡量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墨子》书说:“当(尝)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弃相恶则乱。”(《兼爱》上)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假如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那天下就太平了。《墨子》认为儒家的“爱有差等”是不对的,因而大力提倡“爱人犹己”,但这只能是一种幻想。因为在阶级社会,阶级利益的不一致性导致了阶级之间的敌对,墨子不了解这种阶级之间不可能相爱的社会根源,而提倡不分任何阶级的“天下兼相爱”,是不现实的,只能是一种口号,一种幻想。
政治思想占《墨子》思想的绝大部分。其政治思想,主要的是所谓“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这里面也包含着宗教、伦理的思想。
《墨子》书载:“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则)语之兼爱、非攻。”
其大意是,贵族阶级昏庸腐朽,就需要提拔贤才治国;国家贫困,就要节省浪费,禁止厚葬;贵族阶级淫乱享乐,就要反对音乐酒色,反对迷信天命;贵族阶级暴虐无道,就要以天、鬼来加以警示;贵族阶级穷兵黩武,就要提倡互爱、反对攻伐。
墨家的“十论”,以“尚贤”、“尚同”为首。“尚贤”直接反对西周以来的宗法礼治传统,主张改变“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度,让那此出身微贱,但有才华智慧的人参与政治。这样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尚贤》上),使那些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墨子》的言论,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参加政权的愿望。
“尚同”就是统一政权。《墨子》提出百姓要“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尚同》上)。在人间“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所以“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尚同》上)这个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割据的局面下,起了巩固封建国家的作用。这种民上同于天子,天子上同于天的逐层上同的思想,也是《墨子》的宗教思想的表现。《墨子》认识论的观点是唯物的经验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墨子》肯定了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的客观实际。《墨子》写到:“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无)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明鬼》下)《墨子》的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的感觉论。其反对主张认识可以不通过感性的看法,是唯物主义的,但《墨子》的经验论仅仅从现象上来看事物,它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是《墨子》以唯物主义认识论论证了“名”与“实”的关系。《墨子》说:“瞽者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贵义》)。正确的认识不在于是否能说出黑或白的名词,而要看他选取黑白之物之时是否选对了。
三是《墨子》提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以“三表”(又称“三法”)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墨子》书说:“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厚之者,有用之者。”(《非命》上)《墨子》认为判断事物的真假是非,第一要“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非命》上),第二要根据“百姓耳目之实”(《非命》上),第三要“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墨子》认为鉴别是非,就要使言论见之于行动,验其功利,观其功效,这是对我国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墨学在秦统一之前是与儒学相抗衡的“显学”,相当强盛。这是由当时社会历史发展条件所决定的。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阶级的有识之志纷纷发表政治主张,要求参与政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的墨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占了优势,所以能成为与儒家对等的学派。
但在秦统一六国以后,墨学开始走入低潮。无论是儒家的孟子、荀子,还是法家的韩非、李斯,都要求统一思想,以便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因此,秦统一后,墨家学说是当时最突出的“私学”,在统一思想的政策下,它自然是首先被禁止的对象。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儒家的一套逐渐被整个封建地主阶级所接受,成为支配的思想形态。特别是西汉武帝时,采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墨家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墨子》一书自然成为禁毁之书。墨学的中绝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适合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地主政权的需要。从清初开始,墨学开始复兴。主要是由于《墨子》中的自然科学和逻辑学引起了开禁后的清朝学者们的注意。
《墨子》的思想有其局限,但他的中心思想,如“兼爱”、“尚贤”、“非命”、“节用”和“宽”、“惠”等,都反映了进步阶级的时代要求。《墨子》中的墨辩独具一格,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墨子》提出的“三表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墨子名翟。鲁国(今山东西南部,都城曲阜)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春秋末、
战国初(约公元前490—约前405年)。物理学、数学、机械制造、哲学。

公元前5世纪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隶
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当时的工匠是世袭的,因此墨子从小就
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由于他的聪明巧思,使他成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
出的机械制造家,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墨子的生长地山东,是当时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墨子从小就在齐鲁文化的
熏陶下,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他对于求取知识非常重视,他认为,人之所以
为人,是由于具有认识能力,能够获取知识。他在《墨子》“经上篇”(下凡引
用《墨子》一书时,仅注篇名)中说,“生,刑(形)与知处也”,“知,材也”。
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在于形体与知识的统一,求取知识是人的本能。离开了知
识的单纯形体,在墨子看来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他一生也
正是以此自励,始终孜孜不倦追求知识。他曾致力于诗、书和百国春秋的学习,
对已有的知识博采广收。这使他拥有广博的学识,并把他造就成一代学术大师。
对于知识的追求,即使在他成名之后也从未中断过。据“贵义篇”记载,有一次
他南游到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去,所乘的车中载了许多书籍,他的弟子弦唐子
见了感到很奇怪,问载这么多书作什么用,墨子回答说:“昔者周公旦朝读百篇,
夕见漆(七)十七,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
之难,吾安敢废此?”由此可见墨子勤奋好学之一斑。

墨子的为学之道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和继承方面,而更重要
的是体现在他富于批判和创新的精神方面。他努力地汲取前人的知识,又不被前
人的思想所桎梏。他能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亲身的社会实践,提
出自己的见解,创立自己的学说,建立自己的学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连他的
论敌庄子也称赞他,在《庄子·天下篇》中说他“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
同”。

墨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当时,旧的社会秩序已日
渐瓦解,而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形成。这时期,一部分手工业者挣脱了“工商食
官”的隶属地位,又还没有受到新的专制制度的束缚,形成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
的一个独立的阶层。他们试图跻身于“士”的行列,力争参与政治,改变自身低
下的社会地位,因而成为社会上一股活动的政治势力。墨子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
下成长起来的,并成为这股社会力量的政治代表和领袖。

墨子本身就是一个工匠,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因此他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和
要求。他从亲身的经历中,深切地体验到统治者的奢靡浪费、以强凌弱以及兼并
战争带给人民大众的苦难。他立志要改变这种不平的社会状态,盼望建立一个政
治贤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尚同”社会。为此,他把自己创立的墨家
学派不但建设成为一个宣扬自己学说的学术派别,而且建设成为一个为实现自己
的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
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春秋战国之际,私人讲学的风气非常盛行。孔子兴学在前,墨子讲学在后。
他以“遍从人而说之”为宗旨,随时随地无条件设教,以宣扬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墨子对于教学,首重德行,其次为言谈,再次为道术。他特别重视义,并以
义为道德和行为的标准。他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义,天下之良宝也”。
因此,他教学时坚持“有道相教”,“隐匿良道,不以相教”的原则,即首先要
学生学义守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的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墨子很重视因人施教,因才施教。他认为社会是有分工的,
各人的资质也有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学也
一样,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各人的特长,而分别进行,使学生发展个性,各有
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共同谋求天下之大利。他说,这好比筑墙一样,
能筑的筑,能运土的运土,能掀土的掀土,这样才能把墙筑成。为义谋利也是这
样,能运用哲学的运用哲学,能运用文字的运用文字,能运用科学技术的运用科
学技术,各人都“量其力所至而从事”,如此方能达到天下之大义。

墨子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导学生要学用结合。他反对孔子“君子述而不作”
的主张,坚持传述与创作并重。他认为,如果大家都述而不作,就不能有所创造,
人类社会也就不会有文明进步。他指出,如果按照孔子和儒家的君子只述,小人
方作的主张来看问题,那么古时发明弓、甲、车、船的人就都成了小人,而现在
根据这些发明制做弓、甲、车、船的人反而都是君子。凡有所述,必是有人作出
的,则其所述,岂不都是小人之道。可见孔儒的主张是荒谬的。因此,他极力主
张和提倡“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他要求学生述作并重,言行一致,
身体力行,反对那种只说不做,只讲空话的学风和作风,指出“口言而身不行”,
即为“荡口”。

由于墨子的主张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其教学思想和方法也深受学生的欢
迎,因此从其学者很多,墨家也因此成为当时与儒家并称的显学。正如《吕氏春
秋·当染篇》所说:“此二士(指孔子和墨子)者,无爵位以显人,无赏禄以利人。
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士也。皆死久矣,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也正因为墨子教学的成功,使其弟子都成了他的政治主张的忠实信徒和执行者,
墨家也因此成为一个纪律严明的团体。

墨子的政治主张是兴利除害,建立一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07
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逻辑学家。墨子的管理思想也非常丰富。挖掘墨子的管理思想对于弘扬东方管理文化、对于促进当分管理科学
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对于当今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亦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一.以人为本

《墨子·修身》篇认为,君子作战虽然有阵法,但是勇敢是其根本所在;治丧虽然有丧礼,但是哀悼是其根本;士人虽然有学问,但是品行是其根本。所以栽树时根基立得不安稳,就不要求得枝叶繁茂;连左右的人都不亲近,就不要求远方的人了;连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谈外交了;办事没有终与始,就不要求成就多种事业;列举事物却不明确.就不要求广见博
闻了。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徕远方贤人。君子明察左右人,因此左右人的行为就修好了;看见不修行或毁誉的人就反躬自问,因此用怨恨反省自身,行为就可
以修正了。谗言恶语不去听它,攻击斥责他人的言论,不要去说;杀伤人家孩子的念头,心中不能产生。这样即使有低毁的人,也将没有所依赖的。

墨子的意思是说,大凡做事都要有其根本。对于土人来说,品行是其根本。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鉴,看见品行较差的人即反省自己,因此自己的品行就可以修正。不听谗言,不说恶语,不存害人之心,虽有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墨子之意在于君子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修身。这是在讲修身的必要性。《修身》篇义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其意为意志不坚强的人智力就不会发达,出言不守信用的人行事就不会成功。拥有钱财不能分给他人者,不值得与其交友;不能忠实坚持为人之道、不能广博认识事物、不能明察是非者,不值得与其同游。《修身》篇还说:"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故其文意为,"源头混浊,水流不能清澈;行为无信,名声必然败坏。"墨子在此着力强调君子修身的重要性。人在社会上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从修身做起,必须要铸就高尚的品行。这才是一切事业的起点。此外,墨子还在《所染》篇中强调朋友的优劣对人的影响。

《兼爱中》云:"于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其意为,仁义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兴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
害,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就也是说,君子要兴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经上八》又云:"义,利也。"可见,墨子所言的"兴天下之利",就是要兴天下之正义或公义。为此,仁人君子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正义感。这也是君了为人的根本
原则之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谓这一含义的延伸。

面对当时社会上"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兼爱下》)的弱肉强食的丑恶现象,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爱中》)其意思是,
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墨子认为"做有利他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利于他人,其实利益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他人的事情。牺牲他
人利益的同时亦将损害自己。……只有人们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并把两者糅和在一起,才能实现富国安民之愿望。"墨子将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
益之中这一思想是非常卓越的,因为离开了整体的利益,个人利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整体利益至上,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社会利益至上。

《兼爱中》二:"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其意即"兼相爱交相利"如何做呢?那就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好象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别人的家族就象看自己的家族,看别人的身体就象看自己的身体一样。墨子在此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一换位原则,"视人若己",就是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误解、消除冲突。

实现"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诸侯相爱则下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
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兼爱中》)就是说,诸侯因相爱不再恶战了,家主因为相爱不再相篡夺,
人人相爱不再相残害;君臣因相爱而仁惠忠诚,父子因相爱而慈爱孝顺,兄弟因相爱而和谐协调。大下人都相爱,强者就不会控制弱者,人众就不会掠夺人少的,富裕的就不会欺侮贫
穷的,尊贵的就不会傲视低贱的,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昧的。天一所有的祸害、篡夺、埋怨、愤恨等可以使其不再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出现了,因此仁人之士赞誉它。

可见,只有"兼爱交利",社会上的一切祸患之源才得以消除;只有"兼爱交利",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协调的群体组织。中国人注重维持和谐的局面,维护整体的利益,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墨子晚一百年的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是强调了民本与人
和的重要性,无疑也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影响。"交相利"就是互相给予对方利益,就是利他人、为他人。在墨子那里,"'为人'是'人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人为'所考虑的角度、所瞄准的方向、所遵循的规范。"其深刻含义就是人的行为要利于人民、利于国家。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之实质,"是一种柔性管理,它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日本的池田大作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所推崇的日
本企业文化,正是墨子这一思想的再现与复活,这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无疑具有较大的作用。所以企业可以根据墨子思想塑造成功的企业文化。"兼相爱交相利"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
要原则--一尊重、互惠的体现。

通常,将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学说称为"人本主义",而在哲学上,通常指抽去人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把人仅仅看作一种生物的人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费尔巴哈。所
谓人本管理,就是通过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一切活动。正因为墨子要求管理者爱护部下,为其着想,所以能充分调动
部下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墨子从修身,到爱他人、利他人、为他人。终究其实质,是提出了管理学的"人本管理"思想。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梅奥(Mayor)等人的霍桑(Hawthrone)
实验后,才开始注重人的感情,尊重的需要,重视人的价值等。这已经比墨子晚了约二千多年了。

《论语·里仁》中说:"君了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说,君子对于"义"很明白并且看重,而小人对于"利"很明白并且看重。墨子的义利相统一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扬弃,
克服了君子只讲"义"不讲"利"的虚伪性,从而勇敢地正规"利",使"义"、"利"二者从对立走向了和谐统一。墨子的义利相统一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这对于当代的管理实践极富借鉴意义。管理者对下属应该讲究"义利统一",不能只空有口头上的表彰与承诺;上司对下属的嘉奖也应该精神与物质两者并重齐举。

二、尚贤使能

墨子对于贤能人才的价值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亲土》篇云:"入国而不存其土,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
未曾有也。"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主政却不能蓄纳贤土,那就要亡国了。发现贤人却不急于举用,贤人就会怠慢其国君。没有贤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贤才就不能与之谋虑国事。 怠慢贤才、忘记良土,而能使其国家保存的事,从未有过。贤人对于国家是如此重要,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企业,又何尝个是这样呢?《尚贤上》篇云:"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已。"意思是说,若国家拥有众多贤良人土,那么国家的治理就厚实、稳固;若国家拥有的贤良人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薄弱、动荡。因此人人的首要任务,是使贤良人士增多。墨子在此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必须由贤良人士来治理。接着,墨子通过列举"善射御之士"之例,说明了国家获得贤良人士的方法,"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平,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土,亦将可得而众也。"就是说,欲使其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增多,就必定要使其富裕、高贵、受尊敬、受赞誉,然后国内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将可以获得并且增多。况且又有贤良人士,德行厚重,言谈思辨,道术广博,这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辅佐,也必将使其变得富裕、升得高贵,受到尊敬、获到赞誉。然后国内的贤良之土也将可以得到并且会增多。

可见,墨子重视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实这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命运。一些发达国家及其企业重视贤能人才,不惜重金吸引与聘请贤人,为国家注入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为经
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在美国微软公司,发现和选聘最优秀的人才是其首要任务。比尔·盖茨认为微软公司的成功是"聘用了一批精明强干的人。"其实,这不过是充分证实了墨子的尚贤思想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罢了。

《尚贤上》又云:"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宫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其意思是,所以古代圣贤帝王施政,安排位置给品德高尚的人,崇尚贤能的人,即使在农民、工匠或商人之中,有能力的就举荐,给予其高爵位,重赐其厚俸禄,任用其以政事,断定给其政令。并且说,爵位不较高,则百姓不敬重,俸禄不丰厚,则百姓不信任,政令不专断,则百姓不畏惧。将此三者授予贤能人士,不是为了赏赐贤能,而是要其事业成功。所以在这时,按德行列位次,以官职为国家服务,按劳动绩效确定奖赏,按照功勋分给俸禄。因此做官的不会经常富贵,而百姓也不会终身贫贱,有才能的就举荐之,没有能力的就撤下之,举荐要讲公义,回避私人恩怨。这就是墨子所说的意思。其实,墨子所说的"爵"、"令"、"禄"用当今之通俗语言讲就是职、权、利三者,若要重用贤人,却又不赐此三者,即使是再贤的人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墨子还说:"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人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上》)意即为官者得意时, 贤士不可不举用;不得意时,贤士不可不举用;崇尚贤人,是施政治理的根本所在。可见,墨子所崇尚的是精英开明治理。虽然"儒家也主张选贤举能,但他们的贤能范围只限于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 不包括'小人'或'野人',而墨子则把贤能的范围扩入到'贱人'阶级。"可见, 墨子的选贤是没有范围限制的。墨子在论及选贤时还强调要做到三个注意点,即:"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尚贤中》)但是,如果管理者不肖,就应当"仰而废之, 费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这些对于当今人事管理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用人时重裙带关系,职务只能升而不能降,腐败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只有打破这些陈旧的思想,大胆地选拔任用贤能之人,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才能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墨子对起用贤人还提出了任前试用、任上监督、任后评论制。 其一,墨子强调"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这些都是"慎予官"的体现,其实就是任前的考察与试用;其二,《亲上》篇云:"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之下。"意思是说,君主必须要有敢于谏停的大臣,上司必须要有敢于提出反论的部下。《尚同上》云:"闻喜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意即,听到好的与不好的,都要报告上司。上司有过错就要规劝他,下面有好的(人、事、卞意等)就要接近上司推荐之。如果任上不得力,或管理出现严重失误,就应当"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其实,这是一种严格的任上监督制度。其三,《尚贤中》云:"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万民从而誉之曰'圣土',至今不已。……若音者三代暴王纣、幽、厉者是也。……万民从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
已。"这其实就是任后评论制。

墨子还强调因人之才、合理分工,以争取效益的最大化。《节用中》云:"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耕柱》篇云:"警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合理分工,各尽所能,将每个人都置于最适合的岗位工作, 这样才能使整体利益最大化。此外,《杂守》篇还说:"有谗人,有利人,有恶人,有善人,有长人,有谋土,有勇士,有巧士,有使土……守必察其所以然者,应名乃内之。""内之",即"纳之"。就是说,为了守城,应该容纳所有这些人。这完全符合现代用人原则,即"用最合适的人,而
不是用最完美的人。"

著名学者苏东水先生将中国管理文化之精华概括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墨子重视修身,注重德行,强调为人、利他、利国,可以说,墨子是将中国管理思想之要义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所以,对于墨子的管理思想不能不予以高度的重视。

三、尚同控制

《尚同上》云:"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墨子之意是,首先选择天下最贤能且可胜任的人为天子, 次而选择天下之贤能之人为三公,进而选择天下贤能之人为诸侯国国君,最后选择诸侯国之贤能人士为政长。墨子是让最贤能的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次而复择其贤担任次一级的职务,再次再择其贤担任其下的职务。这对于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来说,同样是值得借鉴的。对于企业来说,其领导人如果是企业内部最贤能的人担任,所有员工必将心服口服,大力支持其领导工作,企业也将获得效益最大化。

《尚同上》云:"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思是说,上司所认为是正确的,必须都要认为是正确的;上司所以认为是错误的,必须都要认为是错误的;……与上司保持高度同一,而不与下面朋比结党,这是上司所要奖赏的,而且也是下面所要赞誉的。这其实就是行政管理的原则。墨子的"尚同"思想与孙子的"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由君王来统一天下的义,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社会不致发生混乱,国家就得到治理。"古立克提出了几条基本上为美国历届行政改革委员会所接受的行政组织原则。他进而还指出:

"一、使组织成员具有同样理想。自动配合组织行动;二、通过层级控制系统实现行政组织的全面协调。"这与墨子的"尚同"思想类同。这充分说明尚同思想至今仍然具有较大的生命力。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领导必须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等反复向员工传播,使全体员工高度认同,从而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客观地说,所谓企业文化也就是通过传播文化的方式加强对员工思想的同化与控制,从而使员工在认同企业目标的前提下,激发巨大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尚同中》云:"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是以数千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有为不善者……天子得而罚之。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人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已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已思虑,使人之股助己动作。'助之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助之思虑者众,则其
谈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即举其事速成矣。"

这里的意思是说,上级有隐微的事或被遗忘的事,下级知道后就会去办妥从而有利于上级。下边有积蓄起来的怨恨与祸患,上级知道后就会去排解与消 除。所以数千里之外,有行善的人,他的家人与家乡人还未完全知道,天子得知就会嘉奖他。……有做坏事的人,……天子得知就惩罚他。因此,天下人都恐惧、颤慑与谨慎,不敢做淫荡、暴乱的事,都说天子的视与听如同神灵。先王说,并不神啊,只有使别人的耳目助已闻见,使别人的嘴巴助已讲话,使别人的心灵助己思考,使别人的手脚助己动作。助已视听的人多了,那么闻见就广远;助已谈论的人多了,那么其善言安抚的范围就博大;助己思考的人多了,那么他的谋略、计划就会迅速获得;助己行动的人
多了,那么他办事就会迅速成功。

墨子在此建立了一个兼容信息收集、宣传、智囊与行动的网络,而各级政长则是这一网络的网站。境内人的所见、所闻能很快传递到天子,因此,天子便能据此及时奖惩;境内人都助大子讲话、宣传,有利于臣民的思想统一,从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境内人为天子的事业谋划,高超的谋略、最佳的方案等都可快速传递到天子,这充分提高了天子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严密性,如此也达到政府首脑决策的最优化,大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极大地利用了众多宝贵的政治资源;境内人都助天子办事与活动,天子所要做的事可以短时间内完成。

墨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企业管理来说是最可贵的思想财富。其一,企业在境内外设立一些市场调研与信息收集的办事处,无疑将会使企业能及时把 握市场的动态,以利于企业的决策、生产与经营;其二,企业领导对员工传播企业的核心理念,无疑将会使员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其三,智囊库又称为智囊团、思想库、发展研究中心等。它是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不竭的源泉,是企业领导人大脑智力的延伸,众多成功企业背后都有智囊库的强有力支持,这也是科学决策所必须的;其四,企业员工都大力协助企业领导从事,则企业的目标就能较快地达到,企业的效率因此而得到提高。

在墨子看来,天子、臣民间上下情是互相畅通的。这也完全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层级"扁平化"的趋势要求。在发达国家的杰出企业中,企业员工可以随便进出老总的办公室,这也是便于上下情沟通。可见,墨子具有非凡的先见之明与高超的远见卓识,这是值得任何一位管理会所学习与借鉴的。

四、察其志功

墨子认为人们从事必须要有正确的动机,《经说上》云:"志行,为也。"又云:"行,所为不善名。行也,所为善名。巧也,若为盗。"意即动机与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一番事业。做事的动机不应求名声;苦求名声,就是投机取巧,象盗贼一样。《经上35》云:"功,利民也。"就是说,行为的效果只要对于人们有利就行。《经说上》云:"功,不待时,若衣裘。"大凡要成就事业一定要预先酝酿,而不要等到冬天才做衣裘一样。

《鲁问》篇云:"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 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末可知也, 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诗人序》云: "在心为志。"故"志"为"志向、动机"之意。《孟子.公孙丑上》云:"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功"意为"功效、成就、效果。"故原文意思是,鲁君问墨子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好学,一个喜欢分给人钱财,谁可立太子呢?墨子说,还不能知道,也许是为了奖赏与名声吧。钓鱼者的恭敬,并不是为对鱼恩赐;以虫为诱饵捕鼠,不是爱鼠;我希望君主将其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考察。;墨子对于人员的考察评估综合动机与效果两者来进行,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对于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墨子在考察下臣使时,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反对唯命是从的奴才,器重有正义感的忠臣,这也是从动机出发考虑的,体现了墨子匡扶正义的凛然正气,也体现了墨子助人利民的爱国精神。《鲁问》将云:"鲁阳文君谓子墨子曰:'有语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处则静,呼则应,可谓忠臣乎?'子墨子曰:'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是似景也。处则静,呼则应,是似响也。君将何得於景与响哉?若以翟之所谓忠臣者,上有过则微之以谏,已有善,则访之上,而无敢以告外。匡其邪,而如其善,尚同而无下比,是以美善在上,而怨仇在下,安乐在上,而忧戚在臣。此翟之谓忠臣者也。"'墨子认为领导考核与评价下属,不应该看其俯首听命, 就认为是忠臣。而应该是上司有过错就微微劝谏,自己有好的谋略就告诉上司;纠正其不正,输送其善念, 与上司同一而不与下朋比,有美誉归为上司,有怨仇下属承担,安乐在上司, 忧戚在下属。墨子所言的下臣就是现代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中所需要的管理者,这也是很好的管理人才之标准。

在现代管理学中,从管理绩效的评价方面的观点看,有四个重要的指标,即"一、目标与手段;二、时间;三、硬指标与软指标(如利润等财务指标等); 四、价值判断。"关于其一,无论是个人的目标还是组织的目标,其实就是相当于墨子所言的动机;关于其二,墨子也强调要预先酝酿;关于企业的利润等其实相当于墨子所言的效果。关于价值判断,在上文考察下臣时墨子也已经论及了。

此外,《耕柱》篇又云:"子墨子曰:'今使子有二臣於此,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不从事;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从事,子谁贵於此二人?'巫马子曰:'我贵其见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可见,墨子重视对人员考核的长期性、完整性、全面性。这无疑有助于对他人的整体把握与了解,俗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这个意思。这无疑也要求大家做人要始终一贯,要坚持原则性,不要当面一副面孔,背后一副面孔。

很多著名的成功企业都深信,要造就一流的品牌,必须先造就一流的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确是国家的财富、企业的资源。
第2个回答  2006-10-07
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逻辑学家。墨子的管理思想也非常丰富。挖掘墨子的管理思想对于弘扬东方管理文化、对于促进当分管理科学
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对于当今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亦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一.以人为本

《墨子·修身》篇认为,君子作战虽然有阵法,但是勇敢是其根本所在;治丧虽然有丧礼,但是哀悼是其根本;士人虽然有学问,但是品行是其根本。所以栽树时根基立得不安稳,就不要求得枝叶繁茂;连左右的人都不亲近,就不要求远方的人了;连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谈外交了;办事没有终与始,就不要求成就多种事业;列举事物却不明确.就不要求广见博
闻了。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徕远方贤人。君子明察左右人,因此左右人的行为就修好了;看见不修行或毁誉的人就反躬自问,因此用怨恨反省自身,行为就可
以修正了。谗言恶语不去听它,攻击斥责他人的言论,不要去说;杀伤人家孩子的念头,心中不能产生。这样即使有低毁的人,也将没有所依赖的。

墨子的意思是说,大凡做事都要有其根本。对于土人来说,品行是其根本。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鉴,看见品行较差的人即反省自己,因此自己的品行就可以修正。不听谗言,不说恶语,不存害人之心,虽有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墨子之意在于君子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修身。这是在讲修身的必要性。《修身》篇义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其意为意志不坚强的人智力就不会发达,出言不守信用的人行事就不会成功。拥有钱财不能分给他人者,不值得与其交友;不能忠实坚持为人之道、不能广博认识事物、不能明察是非者,不值得与其同游。《修身》篇还说:"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故其文意为,"源头混浊,水流不能清澈;行为无信,名声必然败坏。"墨子在此着力强调君子修身的重要性。人在社会上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从修身做起,必须要铸就高尚的品行。这才是一切事业的起点。此外,墨子还在《所染》篇中强调朋友的优劣对人的影响。

《兼爱中》云:"于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其意为,仁义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兴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
害,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就也是说,君子要兴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经上八》又云:"义,利也。"可见,墨子所言的"兴天下之利",就是要兴天下之正义或公义。为此,仁人君子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正义感。这也是君了为人的根本
原则之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谓这一含义的延伸。

面对当时社会上"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兼爱下》)的弱肉强食的丑恶现象,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爱中》)其意思是,
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墨子认为"做有利他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利于他人,其实利益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他人的事情。牺牲他
人利益的同时亦将损害自己。……只有人们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并把两者糅和在一起,才能实现富国安民之愿望。"墨子将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
益之中这一思想是非常卓越的,因为离开了整体的利益,个人利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整体利益至上,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社会利益至上。

《兼爱中》二:"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其意即"兼相爱交相利"如何做呢?那就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好象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别人的家族就象看自己的家族,看别人的身体就象看自己的身体一样。墨子在此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一换位原则,"视人若己",就是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误解、消除冲突。

实现"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诸侯相爱则下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
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兼爱中》)就是说,诸侯因相爱不再恶战了,家主因为相爱不再相篡夺,
人人相爱不再相残害;君臣因相爱而仁惠忠诚,父子因相爱而慈爱孝顺,兄弟因相爱而和谐协调。大下人都相爱,强者就不会控制弱者,人众就不会掠夺人少的,富裕的就不会欺侮贫
穷的,尊贵的就不会傲视低贱的,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昧的。天一所有的祸害、篡夺、埋怨、愤恨等可以使其不再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出现了,因此仁人之士赞誉它。

可见,只有"兼爱交利",社会上的一切祸患之源才得以消除;只有"兼爱交利",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协调的群体组织。中国人注重维持和谐的局面,维护整体的利益,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墨子晚一百年的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是强调了民本与人
和的重要性,无疑也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影响。"交相利"就是互相给予对方利益,就是利他人、为他人。在墨子那里,"'为人'是'人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人为'所考虑的角度、所瞄准的方向、所遵循的规范。"其深刻含义就是人的行为要利于人民、利于国家。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之实质,"是一种柔性管理,它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日本的池田大作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所推崇的日
本企业文化,正是墨子这一思想的再现与复活,这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无疑具有较大的作用。所以企业可以根据墨子思想塑造成功的企业文化。"兼相爱交相利"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
要原则--一尊重、互惠的体现。

通常,将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学说称为"人本主义",而在哲学上,通常指抽去人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把人仅仅看作一种生物的人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费尔巴哈。所
谓人本管理,就是通过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一切活动。正因为墨子要求管理者爱护部下,为其着想,所以能充分调动
部下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墨子从修身,到爱他人、利他人、为他人。终究其实质,是提出了管理学的"人本管理"思想。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梅奥(Mayor)等人的霍桑(Hawthrone)
实验后,才开始注重人的感情,尊重的需要,重视人的价值等。这已经比墨子晚了约二千多年了。

《论语·里仁》中说:"君了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说,君子对于"义"很明白并且看重,而小人对于"利"很明白并且看重。墨子的义利相统一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扬弃,
克服了君子只讲"义"不讲"利"的虚伪性,从而勇敢地正规"利",使"义"、"利"二者从对立走向了和谐统一。墨子的义利相统一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这对于当代的管理实践极富借鉴意义。管理者对下属应该讲究"义利统一",不能只空有口头上的表彰与承诺;上司对下属的嘉奖也应该精神与物质两者并重齐举。

二、尚贤使能

墨子对于贤能人才的价值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亲土》篇云:"入国而不存其土,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
未曾有也。"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主政却不能蓄纳贤土,那就要亡国了。发现贤人却不急于举用,贤人就会怠慢其国君。没有贤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贤才就不能与之谋虑国事。 怠慢贤才、忘记良土,而能使其国家保存的事,从未有过。贤人对于国家是如此重要,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企业,又何尝个是这样呢?《尚贤上》篇云:"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已。"意思是说,若国家拥有众多贤良人土,那么国家的治理就厚实、稳固;若国家拥有的贤良人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薄弱、动荡。因此人人的首要任务,是使贤良人士增多。墨子在此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必须由贤良人士来治理。接着,墨子通过列举"善射御之士"之例,说明了国家获得贤良人士的方法,"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平,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土,亦将可得而众也。"就是说,欲使其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增多,就必定要使其富裕、高贵、受尊敬、受赞誉,然后国内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将可以获得并且增多。况且又有贤良人士,德行厚重,言谈思辨,道术广博,这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辅佐,也必将使其变得富裕、升得高贵,受到尊敬、获到赞誉。然后国内的贤良之土也将可以得到并且会增多。

可见,墨子重视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实这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命运。一些发达国家及其企业重视贤能人才,不惜重金吸引与聘请贤人,为国家注入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为经
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在美国微软公司,发现和选聘最优秀的人才是其首要任务。比尔·盖茨认为微软公司的成功是"聘用了一批精明强干的人。"其实,这不过是充分证实了墨子的尚贤思想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罢了。

《尚贤上》又云:"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宫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其意思是,所以古代圣贤帝王施政,安排位置给品德高尚的人,崇尚贤能的人,即使在农民、工匠或商人之中,有能力的就举荐,给予其高爵位,重赐其厚俸禄,任用其以政事,断定给其政令。并且说,爵位不较高,则百姓不敬重,俸禄不丰厚,则百姓不信任,政令不专断,则百姓不畏惧。将此三者授予贤能人士,不是为了赏赐贤能,而是要其事业成功。所以在这时,按德行列位次,以官职为国家服务,按劳动绩效确定奖赏,按照功勋分给俸禄。因此做官的不会经常富贵,而百姓也不会终身贫贱,有才能的就举荐之,没有能力的就撤下之,举荐要讲公义,回避私人恩怨。这就是墨子所说的意思。其实,墨子所说的"爵"、"令"、"禄"用当今之通俗语言讲就是职、权、利三者,若要重用贤人,却又不赐此三者,即使是再贤的人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墨子还说:"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人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上》)意即为官者得意时, 贤士不可不举用;不得意时,贤士不可不举用;崇尚贤人,是施政治理的根本所在。可见,墨子所崇尚的是精英开明治理。虽然"儒家也主张选贤举能,但他们的贤能范围只限于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 不包括'小人'或'野人',而墨子则把贤能的范围扩入到'贱人'阶级。"可见, 墨子的选贤是没有范围限制的。墨子在论及选贤时还强调要做到三个注意点,即:"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尚贤中》)但是,如果管理者不肖,就应当"仰而废之, 费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这些对于当今人事管理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用人时重裙带关系,职务只能升而不能降,腐败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只有打破这些陈旧的思想,大胆地选拔任用贤能之人,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才能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墨子对起用贤人还提出了任前试用、任上监督、任后评论制。 其一,墨子强调"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这些都是"慎予官"的体现,其实就是任前的考察与试用;其二,《亲上》篇云:"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之下。"意思是说,君主必须要有敢于谏停的大臣,上司必须要有敢于提出反论的部下。《尚同上》云:"闻喜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意即,听到好的与不好的,都要报告上司。上司有过错就要规劝他,下面有好的(人、事、卞意等)就要接近上司推荐之。如果任上不得力,或管理出现严重失误,就应当"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其实,这是一种严格的任上监督制度。其三,《尚贤中》云:"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万民从而誉之曰'圣土',至今不已。……若音者三代暴王纣、幽、厉者是也。……万民从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
已。"这其实就是任后评论制。

墨子还强调因人之才、合理分工,以争取效益的最大化。《节用中》云:"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耕柱》篇云:"警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合理分工,各尽所能,将每个人都置于最适合的岗位工作, 这样才能使整体利益最大化。此外,《杂守》篇还说:"有谗人,有利人,有恶人,有善人,有长人,有谋土,有勇士,有巧士,有使土……守必察其所以然者,应名乃内之。""内之",即"纳之"。就是说,为了守城,应该容纳所有这些人。这完全符合现代用人原则,即"用最合适的人,而
不是用最完美的人。"

著名学者苏东水先生将中国管理文化之精华概括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墨子重视修身,注重德行,强调为人、利他、利国,可以说,墨子是将中国管理思想之要义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所以,对于墨子的管理思想不能不予以高度的重视。

三、尚同控制

《尚同上》云:"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墨子之意是,首先选择天下最贤能且可胜任的人为天子, 次而选择天下之贤能之人为三公,进而选择天下贤能之人为诸侯国国君,最后选择诸侯国之贤能人士为政长。墨子是让最贤能的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次而复择其贤担任次一级的职务,再次再择其贤担任其下的职务。这对于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来说,同样是值得借鉴的。对于企业来说,其领导人如果是企业内部最贤能的人担任,所有员工必将心服口服,大力支持其领导工作,企业也将获得效益最大化。

《尚同上》云:"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思是说,上司所认为是正确的,必须都要认为是正确的;上司所以认为是错误的,必须都要认为是错误的;……与上司保持高度同一,而不与下面朋比结党,这是上司所要奖赏的,而且也是下面所要赞誉的。这其实就是行政管理的原则。墨子的"尚同"思想与孙子的"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由君王来统一天下的义,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社会不致发生混乱,国家就得到治理。"古立克提出了几条基本上为美国历届行政改革委员会所接受的行政组织原则。他进而还指出:

"一、使组织成员具有同样理想。自动配合组织行动;二、通过层级控制系统实现行政组织的全面协调。"这与墨子的"尚同"思想类同。这充分说明尚同思想至今仍然具有较大的生命力。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领导必须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等反复向员工传播,使全体员工高度认同,从而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客观地说,所谓企业文化也就是通过传播文化的方式加强对员工思想的同化与控制,从而使员工在认同企业目标的前提下,激发巨大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尚同中》云:"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是以数千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有为不善者……天子得而罚之。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人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已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已思虑,使人之股助己动作。'助之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助之思虑者众,则其
谈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即举其事速成矣。"

这里的意思是说,上级有隐微的事或被遗忘的事,下级知道后就会去办妥从而有利于上级。下边有积蓄起来的怨恨与祸患,上级知道后就会去排解与消 除。所以数千里之外,有行善的人,他的家人与家乡人还未完全知道,天子得知就会嘉奖他。……有做坏事的人,……天子得知就惩罚他。因此,天下人都恐惧、颤慑与谨慎,不敢做淫荡、暴乱的事,都说天子的视与听如同神灵。先王说,并不神啊,只有使别人的耳目助已闻见,使别人的嘴巴助已讲话,使别人的心灵助己思考,使别人的手脚助己动作。助已视听的人多了,那么闻见就广远;助已谈论的人多了,那么其善言安抚的范围就博大;助己思考的人多了,那么他的谋略、计划就会迅速获得;助己行动的人
多了,那么他办事就会迅速成功。

墨子在此建立了一个兼容信息收集、宣传、智囊与行动的网络,而各级政长则是这一网络的网站。境内人的所见、所闻能很快传递到天子,因此,天子便能据此及时奖惩;境内人都助大子讲话、宣传,有利于臣民的思想统一,从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境内人为天子的事业谋划,高超的谋略、最佳的方案等都可快速传递到天子,这充分提高了天子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严密性,如此也达到政府首脑决策的最优化,大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极大地利用了众多宝贵的政治资源;境内人都助天子办事与活动,天子所要做的事可以短时间内完成。

墨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企业管理来说是最可贵的思想财富。其一,企业在境内外设立一些市场调研与信息收集的办事处,无疑将会使企业能及时把 握市场的动态,以利于企业的决策、生产与经营;其二,企业领导对员工传播企业的核心理念,无疑将会使员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其三,智囊库又称为智囊团、思想库、发展研究中心等。它是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不竭的源泉,是企业领导人大脑智力的延伸,众多成功企业背后都有智囊库的强有力支持,这也是科学决策所必须的;其四,企业员工都大力协助企业领导从事,则企业的目标就能较快地达到,企业的效率因此而得到提高。

在墨子看来,天子、臣民间上下情是互相畅通的。这也完全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层级"扁平化"的趋势要求。在发达国家的杰出企业中,企业员工可以随便进出老总的办公室,这也是便于上下情沟通。可见,墨子具有非凡的先见之明与高超的远见卓识,这是值得任何一位管理会所学习与借鉴的。

四、察其志功

墨子认为人们从事必须要有正确的动机,《经说上》云:"志行,为也。"又云:"行,所为不善名。行也,所为善名。巧也,若为盗。"意即动机与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一番事业。做事的动机不应求名声;苦求名声,就是投机取巧,象盗贼一样。《经上35》云:"功,利民也。"就是说,行为的效果只要对于人们有利就行。《经说上》云:"功,不待时,若衣裘。"大凡要成就事业一定要预先酝酿,而不要等到冬天才做衣裘一样。

《鲁问》篇云:"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 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末可知也, 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诗人序》云: "在心为志。"故"志"为"志向、动机"之意。《孟子.公孙丑上》云:"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功"意为"功效、成就、效果。"故原文意思是,鲁君问墨子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好学,一个喜欢分给人钱财,谁可立太子呢?墨子说,还不能知道,也许是为了奖赏与名声吧。钓鱼者的恭敬,并不是为对鱼恩赐;以虫为诱饵捕鼠,不是爱鼠;我希望君主将其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考察。;墨子对于人员的考察评估综合动机与效果两者来进行,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对于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墨子在考察下臣使时,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反对唯命是从的奴才,器重有正义感的忠臣,这也是从动机出发考虑的,体现了墨子匡扶正义的凛然正气,也体现了墨子助人利民的爱国精神。《鲁问》将云:"鲁阳文君谓子墨子曰:'有语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处则静,呼则应,可谓忠臣乎?'子墨子曰:'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是似景也。处则静,呼则应,是似响也。君将何得於景与响哉?若以翟之所谓忠臣者,上有过则微之以谏,已有善,则访之上,而无敢以告外。匡其邪,而如其善,尚同而无下比,是以美善在上,而怨仇在下,安乐在上,而忧戚在臣。此翟之谓忠臣者也。"'墨子认为领导考核与评价下属,不应该看其俯首听命, 就认为是忠臣。而应该是上司有过错就微微劝谏,自己有好的谋略就告诉上司;纠正其不正,输送其善念, 与上司同一而不与下朋比,有美誉归为上司,有怨仇下属承担,安乐在上司, 忧戚在下属。墨子所言的下臣就是现代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中所需要的管理者,这也是很好的管理人才之标准。

在现代管理学中,从管理绩效的评价方面的观点看,有四个重要的指标,即"一、目标与手段;二、时间;三、硬指标与软指标(如利润等财务指标等); 四、价值判断。"关于其一,无论是个人的目标还是组织的目标,其实就是相当于墨子所言的动机;关于其二,墨子也强调要预先酝酿;关于企业的利润等其实相当于墨子所言的效果。关于价值判断,在上文考察下臣时墨子也已经论及了。

此外,《耕柱》篇又云:"子墨子曰:'今使子有二臣於此,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不从事;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从事,子谁贵於此二人?'巫马子曰:'我贵其见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可见,墨子重视对人员考核的长期性、完整性、全面性。这无疑有助于对他人的整体把握与了解,俗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这个意思。这无疑也要求大家做人要始终一贯,要坚持原则性,不要当面一副面孔,背后一副面孔。

很多著名的成功企业都深信,要造就一流的品牌,必须先造就一流的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确是国家的财富、企业的资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