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书评

如题所述

第一个

我们的民族到底有什么样的魂?谁知道呢?也许鲁迅也不知道。

先生只是痛苦,眼看国衰民残,世人却只知苟延残喘,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什么民族自尊心,甚至于,哪里还有国民意识。

先生对于国人小民的讽刺可谓深入骨髓,因他自己痛入骨髓。年轻时报国无望,他选择逃避,在日本幽居,抄录碑文。后又萌发希望,以笔报国。

然则一个痛苦的灵魂就没有安逸的时刻么?

《朝花夕拾》便是先生的悠闲时光。

在这小集子中,静静品味鲁迅的生活,先生淡淡的笔触,淡淡的幽默,淡淡的哀伤与思怀。

痛苦的灵魂也需要安逸的时光。莫要过于苛求,鲁迅也该有自己的生活。

第二个

《朝花夕拾》傍晚采撷清晨的花,成年怀念童年的乐,他淡淡地、温和地,娓娓道出真挚温暖的故事。“朝”与“夕”的距离,诠释出的大概就是每个人都回不去的美好童年和懵懂青春。

就算是富有战斗力的鲁迅先生也会暂时脱下战士的甲胄,如一位温柔又睿智的中年大叔,噙着一丝感慨微笑,回忆过往韶华的温柔与快乐,虽偶尔露出战士的尖锐棱角和刀刃之气,也是一闪而过、然后隐逸于情。

第三个

朱光潜先生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鲁迅先生在看清无数黑暗现实,长时间愤慨疾呼后,可能更加意识到那些人,那些回忆的弥足珍贵。如果他没有生在那个时代,或许他会做个拾花者,拾起自己和世人们遗漏的落花,记录下来,交付给每一个细腻、真切人。

第四个

其实我们小时候所记诵的鲁迅文章,他的用词风格,或多或少镌刻于肌肉记忆中,不自觉会涌出。

多年后再读鲁迅,依旧觉得先生实在有趣得紧,活得也是极为认真。民国时期文人之间你来我往的笔战甚是激烈,不由感慨文人们的博闻强记,各种暗讽、冷嘲,好不热闹!

《朝花夕拾》集中,《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等篇皆有多处暗讽或回击陈西滢对鲁迅自己的“攻击”,文人间的“打架”着实有趣,倘在当时,看文者不是文化人,是万万无法了然其中之意的。时至今日,若不是注释,更是无从体会先生暗指之深意。

比起他们的骂架,当下一是鲜少争执,二是即使有争执,也没这么激烈和果敢,公然“对骂”“互嘲”,更没有这么高超的“骂架”水平。从这个角度说,似乎有那么点羡慕。

第五个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千人千面、比较多面性的散文集。喜欢的人会觉得他写的散文妙趣横生,不喜欢的人则会觉得鲁迅是一个对生活与事物充满恶意的人。首先,我很喜欢其中的一些篇幅,例如《父亲的病》以及《〈二十四孝图〉》。

这几篇有的痛斥了以前社会的迂腐以及封建的社会习俗,也有强烈反对以前封建迷信的孝道。我认为他写的条条是道,同时也展现了他拥有领先于时代的眼光与大局观,也难怪他会弃医从文,试图以笔为刀,解刨社会黑暗的现实。这些也将是我会重点分析的篇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