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国时,开国功臣的后代们都在干嘛呢?

如题所述

大明王朝不是一天建成的。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贫民发家,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力摧豪强,驱逐胡虏,平定天下。

这一切,离不开其手下众多能人志士、精兵强将的辅佐。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两次大封功臣,一次是洪武三年(1370年),徐达、李文忠等名将征西、征北凯旋而归,朱元璋封徐达等六人为公,汤和等二十八人为侯,刘基为诚意伯。

另一次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平西番功”封沐英为西平侯,留滇镇守,两年后再封蓝玉等十三人为侯。

起初,朱元璋表现出对老部下们优待有加的诚恳态度,明确了爵位承袭制度,许诺公侯皆世世承袭,赐诰命与铁券,又与部分功臣联姻,甚至将一些功臣之子带到身边培养。

郑国公常茂是常遇春长子,年纪尚幼,朱元璋为表关爱,特许他若以后无子,爵位兄终弟及,并让他与皇子们共同读书、饮食。

此时的朱元璋可谓相当仗义,跟着老朱干革命,荣华富贵享不尽。

可是,政治风云变幻,在明朝200多年的历程中,这些功臣家族的命运和表现又都如何呢?

伴君如伴虎,开国功臣家族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到头,遭到了朱元璋和朱棣的打压。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事发,牵连者多达上万,开国功臣家族的鼎盛时代宣告结束。许多勋臣彻底退出政治舞台,家族就此衰落。

靖难之役,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长兴侯耿炳文父子、诚意伯刘基之子刘璟等为代表的开国功臣家族又在政治站队上选择了建文帝,名字都让朱棣记在小本子上,就等着秋后算账。

朱棣夺位后,这些家族勋臣大多遭到清洗,被削夺爵位,甚至沦为平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6
明朝亡国时,除了刘伯温的后代刘孔昭和常遇春的后代还有心报国,但也都心灰意冷带着家人退隐以外,其他的开国功臣后代大多都已经纨绔得不像样,要么醉生梦死,要么庸碌五维,而徐达的后代魏国公徐文爵和灵璧侯汤国祚,甚至还主动打开城门投降了清军。
第2个回答  2020-11-26
开国功臣们的后代退出了历史政治舞台,家族从此衰落。有的还会遭到侵袭,被囚禁夺爵。总之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第3个回答  2020-11-26
从小便是锦衣玉食的长大,不知民间哀苦,只知道仗势作威作福,贪污百姓的公款,笼络朝中的重权,弹劾敌对的官员,怂恿皇帝炼丹,加快了明朝的灭亡。
第4个回答  2020-12-13
明朝灭亡时已经没有开国功臣的后代,因为朱元璋已经杀光了功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