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傅索安,叛逃到前苏联成为特工,后来的结局如何?

如题所述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掀起了一场“上山下乡运动”,当时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青年开始响应国家号召,到偏远地区的农村进行劳动教育生活。慢慢地这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知青”。今天咱们要说的就是一位女知青的故事,她的名字叫做傅索安,是第一批响应落户插队的年轻人,甚至在当时社会上还有一定的知名度。

傅索安,1949年出生于天津,熟悉她的人都夸赞她不仅人长得好看而且性格活泼十分热情。不过大大咧咧只是表面现象,真实的她内心缜密且擅长工于心计,她做什么事都能先人一步,尽出风头,成为了十里八乡的“名人”。

1966年上高中的傅索安一直试图寻找成名的机会,不只是在学校出尽风头还混在了革命队伍里受到了领导人的接见。不久“上山下乡”运动到来,她立刻响应并被安排到了东北农村做知青。因为性格使然,凡事她都喜欢争当人先,由于表现积极一度被树立为全国学习的模范,这让傅索安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在插队过程中她所在的村子与邻村由于水源问题产生了纠纷,傅索安带领本村青年与在邻村展开械斗导致多人受伤,本来的民事纠纷上升到了刑事案件。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傅索安索性逃到了中苏边境背叛了祖国。随后她被苏联特工部门收容,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后正式成为了一名女特务。

傅索安参与了著名的“东京刺杀”事件,并长期潜伏在台湾地区从事情报收集和破坏工作,穷尽一生都在为苏联效力。由于在苏联期间身心备受折磨,不久就患上了严重的肝病。由于无法继续工作她选择回到苏联养病。在病床上她一边和病魔作斗争,一边回想自己的一生经历,背弃祖国干尽坏事让傅索安万念俱灰,最终她在1974年4月13日这天选择了自杀,这一年她仅仅只有25岁。

“松下矛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题稚川山水》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极其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祖国,但是她知道自己的所谓早已不可能被原谅,于是划破动脉在墙壁上写下了一个巨大的“悔”字。可以说本来可以有所作为的傅索安,最终因一念之差让自己的一生成为了悲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6
后来她因为处事不细心,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被敌人抓去利用各种酷刑逼问她,最后惨死。
第2个回答  2021-01-26
她于1974年4月13日选择在病房中自缢身亡,年仅25岁。
第3个回答  2021-01-17
在苏联休养期间,傅索安回想起自己人生的种种经历,不由万念俱灰,最终于1974年4月13日选择在病房中自缢身亡,年仅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