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晚餐中原来有一把刀 || 自我陶醉的危机

如题所述

在我们的教堂饭厅的墙上,挂了一幅相当大幅的《最后晚餐》。这幅画是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据说他也是在教堂的饭厅上画了这幅壁画。虽然,它非常的著名,但我从来没有细细看过。直到有一次,带着孩子在教堂饭厅玩耍时,我才发现原来在这幅画中,有一个门徒手上拿着一把刀。

原来,当达·芬奇在画这幅壁画时,不忘将当年最后晚餐中的其中一个元素加入。那就是当耶稣讲起:“但如今有钱囊的可以带着,有口袋的也可以带着,没有刀的要卖衣服买刀”(路22:36)时,门徒立刻拿起桌上的两把刀回应耶稣。这个小发现或许并不惊人,却促使我重新翻开这段在我看来常见的经文段落。但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何耶稣要门徒这么做。

为什么耶稣要吩咐他们买刀?首先,耶稣肯定不是要门徒预备好跟他一同奋战,将以色列政权从罗马政府手中夺过来(这是当时门徒们,甚至是犹太人热切期待的)。从接下来的事件中,我们可以明显知道,这不是耶稣的意思。当敌人来抓拿耶稣时,他反而医好了那位被彼得削掉耳朵的敌人(彼得大概是误会耶稣的话,以为当下就是用刀的时刻)。耶稣进一步警告,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马太福音 26:52-53)。可见,主耶稣要门徒买刀,不是为了预备争战之故。他不是为了战争而来,而是为了和平而来。

那么,这把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刀是当时代旅人常常带在身上的物件之一,正如鞋和钱囊一样,其主要是用以防身或捕猎。然而,耶稣的这段话之所以特别,在于“要卖衣服买刀”。衣服作为日常需用品,其重要性要胜于刀。但如今,为什么要卖衣买刀呢?

前一次,耶稣差遣门徒两个两个出去,他们没有带钱囊,口袋和鞋,却没有缺乏。但如今,局势不同了。耶稣离开他们的时候到了。耶稣很可能是要提醒他们,如今要面对的危机(买刀) 将会威胁他们日常的生活需要(卖衣)。“卖衣买刀”表示门徒要预备,为信仰迎接任何的挑战,以及付上代价来跟随基督。门徒们需要警醒,并且有胆量地去面对前面的挑战,甚至要预备好为信仰做出任何的牺牲。虽然,我们肯定在耶稣基督里有出人意外的平安,且是世界不能夺去的。但也不否认,跟随耶稣的人会面对许多外在的威胁。这也是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1章中提到的。作为使徒,他面对许多外在的危险,这些危险都威胁着他们的“衣服”。

可惜,这是当下的门徒无法参透的意思。那几天,他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事奉高峰,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当主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受到了众民的拥戴,使他们更加确定自己正在朝着复国大计前进。他们梦想着,自己将要在以色列大国中高居何位,他们为此争论不休(路22:24)。虽然,耶稣三番四次地告诉他们人子要受害并复活,但因着心中的高傲,使他们无法明白耶稣的本意。他们自以为当下的局势有利于自己,“人民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王,正在等着他们发号施令”。

在自我陶醉的环境中,他们早已无法客观的听耶稣所告诉他们的话。以致于,当耶稣说:“没有刀的要卖衣服买刀”(路22:36)时,门徒认定就是这个时刻,发动政变的时候到了。门徒立刻拿起桌面上的两把刀,响应道:“主啊,请看!这里有两把刀”。耶稣看见他们心中的傲气,惟有阻止他们,说: “够了,结束这个话题吧!”

我们是否也活在自我陶醉中,看似一切都没有什么大问题呢?当教堂人数仍然保持,各项事工都有一些的成果,个人的生活也挺顺利时,这些美好的环境让人误以为问题没有这么糟糕。进而当有人严厉地警戒时,我们可能就会开始评价“今天的信息把我的心情弄得很糟糕”、“讲员太过严肃了,轻松点吧!”、“为什么你这么说,我感觉很好呀!”。周遭的社会风气也在不断地告诉我们“好好享受,别想这么多,灾难离我们还远着呢!”

其实,这也是当年处在安逸时期的以色列人,包括处在耶路撒冷的门徒当下的心境。无论是先知,甚或是主耶稣的警戒,都没有唤醒在自我陶醉中的人们。耶稣提醒我们,跟随他的路是一条窄路(太7:13-14),而世界将会恨我们(约15:19)。当我们活在安逸中,仿佛不需要为信仰付上任何代价时,或许也是时候退一步反省,是否是因为我们妥协了,随波逐流了?

2020年的开端是一个充满灾祸的季节,在一定的程度上也点醒了人类的自我陶醉。我们赫然发现,原来人不能掌控什么。未来的日子会发生什么事,我们无从知道。或许,基督徒都要随时预备为信仰“卖衣买刀”了, 将要面对的危机(买刀)可能会威胁我们日常的生活需要(卖衣)。到时,我们会否愿意为基督付上代价,放胆跟随到底呢?还是我们仍在自我陶醉中,掩耳不听基督的警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