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作业,求大佬帮忙

传输层作业
H1和H2之间的RTT是30ms,在某一时刻开始计时,闽值为16,(30ms~ 60ms) 间传送11个数据段(没有超时)。 (90ms~120ms)传输的数据段预期有多少 (假设在此阶段没有数据段丢失)?
如果传送完11个数据段时出现超时,并采用慢开始算法,同样求(90ms~120ms) 有多少个预期报文段(注意轮次,慢开始算法)

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1. 根据RTT为30ms,得出数据段的往返时间为RTT/2 = 30ms/2 = 15ms。

2. 计算在时间窗口(30ms~60ms)内传输的数据段数量:
传输时间窗口为60ms-30ms = 30ms,每个数据段的传输时间为15ms,因此在该时间窗口内可以传输的数据段数量为:30ms / 15ms = 2个。

3. 计算在时间窗口(90ms~120ms)内传输的数据段数量:
同样地,传输时间窗口为120ms-90ms = 30ms,每个数据段的传输时间为15ms。由于在之前的时间窗口已经传输了2个数据段,所以在该时间窗口内还可以传输的数据段数量为:30ms / 15ms - 2个 = 2个。

4. 如果在传输完11个数据段时出现超时,并采用慢开始算法:
初始阈值为16,即在达到16个数据段时将进入拥塞避免阶段。由于超时发生,将触发拥塞避免机制,阈值将被设置为当前拥塞窗口的一半,即8个数据段。而每个轮次中的拥塞窗口大小为阈值的两倍,即16个数据段。因此,在时间窗口(90ms~120ms)内预期传输的数据段数量为:16个。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计算均基于题目提供的信息,并采用了标准的TCP拥塞控制算法。实际情况可能受到网络条件和具体实现的影响,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02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

- H1和H2之间的RTT为30ms
- 闽值为16
- 在(30ms~60ms)时间段中传送了11个数据段

则:

- 在第一个RTT时间内,发送了11个数据段,这些数据段均被确认。
- 在第二个RTT时间内,发送了11个数据段,这些数据段在发送后均被确认,因此传输的数据段预期有11个。

如果传送完11个数据段时出现超时,并采用慢开始算法,则:

- 当第一个RTT时间内传输完11个数据段,闽值为16,因此可以继续发送16个数据段。
- 在第二个RTT时间内,如果所有16个数据段均被确认,则传输的数据段预期有16个。
- 如果在发送完11个数据段后出现了超时,则慢开始算法会将闽值设置为8,此时只能发送8个数据段。
- 在第二个RTT时间内,可以发送8个数据段,因此传输的数据段预期有8个。

因此,根据情况不同,(90ms~120ms)时间段中预期传输的数据段数量可能是11个、16个或8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