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红楼梦的文章,名人名篇

做摘抄用,500—1000字
谢谢!
什么啊?我要得是 名人评价红楼梦的文章 ,书我已经读过了

红楼梦赏析 细微之处见执酌 红楼千古一梦,曹先生满腹辛酸泪,几纸荒唐言,博得几许文人墨客之感叹,赢得多少人之心酸!气势宏大,结构严紧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最引人入胜的还是其细微之处。这就如同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虽令人感叹不已,可最令人回味的还是那些千回百转、妩媚宜人的涓涓细流一样。红楼梦之所以不朽,就在于其在细微之处见执酌,读起来令人如饮陈年老酒,回味无穷。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段就十分精彩,先是凤姐的开场白——“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人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也只有凤辣子才可能、才敢如此放肆,其性格可见一斑。而后她的一番说词更是可圈可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黛玉初进贾府就赢得贾母如此欢心,凤姐自是要大拍马屁,但当时迎春、探春、惜春等嫡系孙女都在座也不好后此薄彼,所以只是’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而不是其他,凤姐的七窍玲珑刻画的淋漓尽致。而对宝玉的描写更令人叫绝:”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九个字,一个不满封建礼教、满是叛逆精神的公子形象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黛玉的第一次出场,曹公更是煞费苦心。‘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先声夺人,将林妹妹的性格定位,而后的一问一答中则字字玑玉。先是‘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而后却是‘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何前后如此矛盾?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原因是因为‘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摆明了信奉封建礼教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初入贾府的黛玉自是不敢”只刚念了<<四书>>“。其实要是直说也无所谓,贾母也不过是做做样子,后几回里元春省亲时各姐妹都吟诗助兴,后又有什么诗社之类的活动,贾母的兴致还颇高。黛玉的多疑及初入贾府的处处小心由此可见。 红楼一书主要是影射封建体制的没落,而全文没有一句是提到此处的,或是借小厮之口,或是借警幻仙子之言。‘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这贾府已到了如此地步,真恐怕只有门口的石狮子是干净的。而宝玉挨打那回里的老姆姆更令人叫绝。‘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 “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一条人命竟如此的不值钱,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就没什么不了的事。这种话若是从一个少不更事的丫鬟或是小厮口中说出来也就罢了,偏偏是从一个在贾府待了一辈子的老姆姆口中说了出来,这恐怕不是老糊涂了,而是司空见惯而已。纠其原因,宝玉挨打是因为结交戏子,使四大家族与另一集团忠顺亲王有了冲突,还有以前的大闹学堂等等。而不是逼淫母婢,贾母都说了”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贾府的腐败,也就是封建体制的没落从此可见一斑。 读罢红楼一书,悲宝玉的生不逢时,叹黛玉的身世飘零,气宝玉的移情别恋,恨高鄂的狗尾续貂,更佩服曹先生的大气,他的见执酌于细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1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有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是把《红楼梦》放在中国小说创作的历史长河作出高度 评 价的。

毛泽东对《红楼梦》很有研究,他的评价就很不一般。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毛泽东视野开阔,他 从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在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中,独独提出《红楼梦》 。在他看来,中国有“很多地方不如人家”,但《红楼梦》可以胜过人家。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毕生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证》等二百多字的红学著作。他对《红楼梦》更是推崇备至。他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 有 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

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用一句诗来概括:“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这么说古往今,五洲四海的人都是《红楼梦》中人。

著名的作家王蒙不仅非常喜欢《红楼梦》,还写过《红楼启示录》,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
“《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
“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
“《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
“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
“《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可以吗??
第2个回答  2010-03-01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 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 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 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 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 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 ><<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 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 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 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 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め枪头.'"宝玉听了,笑道: " 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 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 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 ,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 ,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第3个回答  2010-03-01
《红楼梦》的文学研究

我主张研究《红楼梦》以文学的方法为主,文学的方法中又以现实主义的方法为主,但别的研究方法也应当保留。
一九四九年以后现实主义的研究在中国大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成绩,对此不应该抹杀。首先它注意到《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如社会矛盾、社会结构背景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是注意到小说的典型人物、典型性格。贾政、王熙凤、袭人等人是正统的角色,封建统治的角色;而贾宝玉、林黛玉、晴雯、芳官等人则是反传统的角色。这几乎成为不移之论。于是出现了人物分析两极化的模式,甚至为此不惜为贤者讳。如晴雯对地位比她更低下的丫环实在是残酷极了,她是使用了肉刑的。林黛玉对待刘姥姥的态度是根本不把她当人看的。这些都不是马列主义所能肯定的,是违反普罗文学志趣的,而我们有意无意地做了回避,以维护她们代表的革命和反叛的人物形象。这其实也是一种走火入魔,是一种极端化。
这种现实主义的研究大致是把《红楼梦》当做对生活的再现来分析的,是用“再现说”来研究的。我觉得也可以用“表现说”来研究,对于作家来说,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再现”与“表现”之争,很像瞎子摸象之争。不错,《红楼梦》是对生活的再现,但它同样是作家心灵的产物,是通过作家的眼光和心灵来表现生活的。用表现说来解读《红楼梦》,我觉得可以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合起来看。合起来看是什么意思?不是说她们俩是一个人,而是说她们本身体现着统一的人性的两个方面。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画一个太极图——阴阳鱼,如果黑的是林黛玉,那么白的就是薛宝钗。她们代表了人性最基本的“吊诡(悖论)”,人性可以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表现为林黛玉;同时,人又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表现为薛宝钗。
一九四九年以后大陆上基本是拥黛抑钗之说占上风。从性灵的角度来说,我也非常喜欢林黛玉。林黛玉的情是一种为之可以生,为之可以死的情。而薛宝钗有她十分深沉的一面,我甚至感到她做到了大雅若俗,我不能笼统地认为薛宝钗“媚俗”。她保持了自己的清醒,有所不为,有所不言,她所达到的境界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这样的一个矛盾是人性的基本矛盾。安娜·卡列尼娜为什么喜欢渥伦斯基,而不喜欢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也没有太大的毛病,是相当规矩的、做事按部就班的一个沙皇的大臣。她喜欢渥伦斯基,结果并没有得到幸福。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放映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有人写信给电视台,认为播放这个电影是恶毒攻击我们的老干部。我们的老干部都忙于工作,而电影等于鼓励他们的妻子另觅新欢。
在钗黛问题上,共产党有一种悖论,作为革命党它应该支持林黛玉,作为执政党它应该支持薛宝钗。薛宝钗是社会和群体中一个稳定的因素。在文学的评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对《红楼梦》进行表现主义的研究,我们就能感觉到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的初衷,作者并没有简单化地要肯定哪一个,否定哪一个,许多对这两个人物的特殊处理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一篇是《王蒙活说<红楼梦>》的一篇,应该够了吧。
第4个回答  2010-03-02
这是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
出自《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先生在讲授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时说这句话,但《中国小说史略》上并无这句话。

《绛洞花主》小引

《红楼梦》〔2〕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3〕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

现在,陈君梦韶〔4〕以此书作社会家庭问题剧,自然也无所不可的。先前虽有几篇剧本,却都是为了演者而作,并非为了剧本而作。又都是片段,不足统观全局。《红楼梦散套》具有首尾,然而陈旧了。此本最后出,销熔一切,铸入十四幕中,百余回的一部大书,一览可尽,而神情依然具在;如果排演,当然会更可观。我不知道剧本的作法,但深佩服作者的熟于情节,妙于剪裁。灯下读完,僭为短引云尔。
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四日,鲁迅记于厦
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