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上完全健康的人吗?

如题所述

在我们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判定心理健康有三条原则分别是: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要说把心理问题完全化,绝对化是不正确的。

心理学家许又新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三个心理健康判定标准 ,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

这三个标准,也要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不会完全化。

1、体验标准 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评价很适当,不过高的高估自己,也不过分的贬低自己,自己对自己有一个稳定而客观的评价标准,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不会过分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2、操作标准 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

就是做事情比如工作学习是否可以正常进行,是否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人际关系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可以很融洽地跟别人相处,从而能够顺利的完成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目的。

3、发展标准 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现状)。

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行动措施。 就是是否有理想有目标,并且可以把这些理想和目标实现。让自身得以发展。

根据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不同,平时我们遇到一些情绪的困扰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不可能像温室的花朵一样完全生活在保温箱中,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快速的去适应当今不段变化的世界,从心理接受这个世界,正确的看待自己,学会与这个世界相和谐相处。

我理解所谓完全认为心理健康只是个人看待个人的一个侧面,这个人很积极很阳光很果断等等,我觉得他心理很健康,积极正能量的部分是社会倡导的,我们也应该有,事实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都会觉的这些难以达成,这个观点也会千差万别。

要知道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一生都在修行的路上,不用去羡慕嫉妒他人。

找到属于自己心中的好,放弃心中的完美。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21

中国全民健心网首席专家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可以发现,参照标准发生变化,最终的结论也会随之而发生改变。如果按照肖教授的观点来说,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心理绝对健康之人。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连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只不过个人的生命长度有限,所以才经历了绝对真理。

而换算到心理上面,所谓完美的性格,其存在概率几乎为零。不说现代人身处的现代社会的缺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身处其中的人类,绝对无法培养出完美的性格。孔圣人都说“人无完人”,这无疑才是人类的真实写照。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处在心理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并没有心理疾病,没有达到需要看心理医生,甚至于进精神病院的程度,但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心理出现危机的时候。这既是这个时代加之于我们身上的,也是人类的劣根性所决定的。

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追求完美。当然也不讳疾忌医,心理出现问题,在自己调适无果的情况下,还是求助专业的医生比较靠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