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台风名字是因为台风破坏力大而被除名的?

如题所述

到目前为止历史上被除名的台风有:
2013年
  1301清松(确定除名):
  清松本默默无闻,被除名的原因却是“名字太吓人”,因其英文发音“Sonamu”酷似海啸的发音”Tsunami”而引起了马来西亚沿海民众的恐慌,故由马来西亚当局提议申请将其除名,成为继欣欣、婷婷之后第三个“纯技术性除名”的热带气旋。其替代名字将在今年的会议上宣布。
  1311尤特(未确定是否除名):
  尤特是近年来对广东造成最大破坏的热带气旋之一。在西南季风的支援下,尤特登陆后从广西掉头回到广东,并徘徊四日之久,期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结构,从而为粤西到粤东的广东全境带来创纪录的强降水,惠州局地过程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潮汕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京广线中断,至少52人在尤特造成的灾害中死亡或失踪。
  1323菲特(未确定是否除名):
  菲特是1949年以来10月登陆中国大陆的最强热带气旋。由于登陆时强度强,加上深秋背景气压较高,气压梯度大,登陆点附近出现令人瞠目的风速,浙江几项风速记录均被其打破。而真正令菲特载入史册的是其北侧倒槽在浙江北部制造的破纪录的特大暴雨,浙江全境有多个国家级站点的日降水量记录被打破,浙江的日面雨量纪录由1962年9月6日的109mm刷新至2013年10月7日的149mm,而过程面雨量亦位列历史第三位。作为浙北降水中心的余姚被大水围城数日,城市完全瘫痪。仅宁波一市的经济损失就超过270亿元,成为有史以来浙江经济损失最为惨重的热带气旋。
  1330海燕(确定除名):
  还是菲律宾。不过,这回的主角是海燕自己。全世界气象工作者、气象爱好者都在2013年11月8日这一天目睹了这个星球上最不可思议的神迹。亚太各大气象机构均给出了封顶最高或有史以来最高强度。事实上,以下任一一项都能成为海燕被除名的理由——有纪录以来全球最强的热带气旋之一、卫星分析(德沃夏克分析法)广泛应用以来全球最强的热带气旋、有纪录以来全球登陆时最强的热带气旋、菲律宾死亡失踪近万人、西北太平洋1975年以来致死人数最多的热带气旋
2012年
  1224宝霞:
  又是菲律宾。只是这次不是“水台”,而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顶级台风——五级台风(美国联合警报中心定强为145kt,远超17级,强于桑美)。同时,宝霞还是有史以来纬度最低的五级台风。菲律宾历史上不乏五级台风侵袭,但多数登陆北部人口稀少的吕宋沿海,且吕宋高山对台风强度削减作用明显,破坏相对较小。而棉兰老岛纬度低,五级台风少见,人口相对密集,宝霞为登陆点附近带来了巨大破坏,既有中心附近荡然无存的风毁,也有星罗棋布的山洪泥石流灾害。菲律宾全国共1067人死亡,834人失踪,多数集中在棉兰老岛。这是菲律宾连续两年因台风灾害死亡超过1000人,也是七年来的第四次。宝霞的替代名字将在今年的会议上宣布。
  有意思的是,宝霞的“前两世”(2000年、2006年)都是一个孱弱的热带气旋,最大风力均不足12级,且均与“两世”桑美同时存在,均因藤原效应而被两世桑美“摧残致死”。桑美被除名后,宝霞第三世一跃成为当年最强台风之一,颇有咸鱼翻身之意。
2011年
  1121天鹰:
  天鹰的强度非常弱,按中央气象台的数据仅有10级风力,然而制造降水的能力却出奇地强。其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登陆后,山洪、泥石流、崩塌接踵而至,导致1257人死亡,85人失踪。天鹰因其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而被除名,由“天鸽”代替。
2010年
  1011凡亚比:
  凡亚比是04年云娜退役后的替补名字,因此这是第一个替补台风名字被除名的案例。凡亚比在广东省引发了近年来罕见的短时间强降水,9月21日多个站点的12小时降水量超百年一遇,强降水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广东全省100人死亡,61人失踪,为近年来所罕见。此外,凡亚比在台湾也造成了一定灾害。凡亚比退役后,由“雷伊”替代。
2009年
  0908莫拉克:
  相对而言,台湾防灾体系较为完备,防台经验丰富,且因地形庇佑,风灾、潮灾相对较小(北台湾除外),但降雨量往往能令人瞠目结舌,故而雨灾频发。而2009年的莫拉克则将雨灾的恐怖表现到了极致——全台多个站点雨量破百年记录,其中屏东县尾寮山单日雨量竟达1403毫米,阿里山两日雨量超2300毫米!(作为对照,大陆江南地区城市的一年总降水量也不过1300~2000毫米左右。而大陆日降水量的历史记录是1975年河南驻马店沁阳林庄的1005.4毫米,强降水导致石漫滩水库等六十余个水库溃决,超10万人死亡)远超历史记录的降水量引发了台湾现代史上最为惨痛的八八水灾——全台699人死亡失踪,其中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遭泥石流灭村,474人惨遭活埋。人员伤亡之惨重,为台湾百年来风灾史所未有。八八水灾还间接导致台湾当局刘兆玄内阁的总辞。莫拉克退役后,由“艾莎尼”代替。
  0916凯萨娜:
  2009年于菲律宾而言又是一个灾年。凯萨娜以并不出众的强度登陆吕宋后为首都地区带来了强降水。马尼拉6小时降雨量达341毫米(特大暴雨级),为1967年以来之最。强降水导致菲律宾500多人死亡失踪。凯萨娜离开菲律宾后在南海重新增强并登陆中南半岛,越南、柬埔寨也有上百人死亡。凯萨娜除名后,由“蔷琵”代替
  0917芭玛:
  凯萨娜过后仅一周,芭玛又接踵而至,且由于藤原效应,芭玛路径曲折复杂,三次登陆吕宋、折回、打转,最后西行登陆海南岛与越南。而芭玛的反复折腾也给菲律宾本已十分脆弱的防灾体系雪上加霜,全国共有480多人因暴雨洪涝丧生。芭玛被除名后,由“烟花”代替
2006年被除名台风:
1、2006年的1号强台风"珍珠"(Chanchu),在菲律宾、中国东南部、台湾总共造成104人死亡以及12亿美元的损失。
2、2006年的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Bilis),在菲律宾、台湾、中国东南部总共造成672人死亡以及44亿美元的损失。
3、2006年的8号超强台风"桑美"(Saomai),在马利安那群岛、菲律宾、中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省总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4、2006年的16号超强台风"象神"(Xangsane),在菲律宾、海南、越南、柬埔寨、泰国总共造成279人死亡以及7.47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5、2006年的22号超强台风"榴莲"(Durian),在菲律宾、越南、泰国总共造成于819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法估计。
2005年被除名台风:
2005年的9号强台风"麦莎"(Metsa),给我国华东地区造成重大损失。40万人被撤离,上海地铁停运。仅浙江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元(其中宁波损失27亿元)。江苏发生狂风暴雨天气,并且造成经济损失达12亿元。
2005年的14号超强台风"彩蝶"(Nabi),在日本造成21人死亡。
2005年的19号超强台风"龙王"(Longwang),给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江西等地造成大风大雨,并造成一定人员伤亡。
2004年被除名台风:
2004年的1号台风"苏特",给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带来一定自然灾害和经济损失。(韩国命名)
2004年的8号台风"婷婷"(Tingting),造成日本南鸟岛4人死亡,多人受伤,并造成一定自然灾害。
2004年的14号强台风"云娜"(Rainne),"云娜"台风登陆中国东南沿海。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81.28亿元。
2003年被除名台风:
2003年的1号台风"欣欣",给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造成一定灾害。(中国香港命名)
2003年的7号超强台风"伊布都"(Imouto),造成菲律宾、我国华南地区重大人员伤亡。仅在中国广西就造成12人死亡,损失超过5亿元。
2003年的14号超强台风"鸣蝉"(Mamei),造成韩国150多人丧生。损失无法计算。
2002年被除名台风:
2002年的6号强台风"查特安"(Chataan),登陆日本关东平原,造成多人丧生和严重的财产损失。
2002年的15号台风"鹿莎",袭击韩国西部。(马来西亚命名)
2002年的26号台风"凤仙"(Pongsona),造成关岛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2001年被除名台风:
2001年的26号热带风暴"画眉"(Vamei),虽然不是很强,但它是有史以来最靠近赤道的台风,所以被除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