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种梨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聊斋志异种梨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巧于车前。 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巧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日:“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峻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钱,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士。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津,道士接浸坎处。

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钱伐树,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众中,引 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否适所表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桑然。

异史氏曰:"乡人愤愤,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封者,良朋乞米,则佛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载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然,也。”

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错铢。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译文:

有个乡下人,在集市上卖梨。梨的味道非常香甜,但价钱很贵。有个道士,戴着破道士帽,穿着破烂道袍,在车前伸手向乡下人乞讨。乡下人呵斥他,他也不走。乡下人生气了,大声地辱骂起来。

道士说:"你这一车梨有好几百个,贫道只讨你一个,对你来说没多大损失,为什么还要发这么大的脾气呢?"观看的人劝乡下人拿一个不好的梨给老道士,打发他走算了,乡下人坚决不肯。路旁店铺里的个伙计,见他们吵得不成样子,就拿出钱买了一个梨,给了道士。

道士拜谢,然后对着众人说:“出家人不知道吝惜东西。我有好梨,请大家品尝。"有人问:"你既然有梨,为什么不吃自己的?“道士说:"我是需要这个梨核做种子。"于是捧着梨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道士吃完梨,把核放在手里,取下背在肩上的小铁铲,在地上挖了个几寸深的坑,然后放进梨核,盖上土,向旁边的人要点热水浇灌。有好事的人便到路边店铺中提来一壶滚开的水,道士接过开水浇进了坑里。

大家都瞪着眼看着,见棵嫩芽儿冒了出来,并渐渐长大,一会儿就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转眼间开花、结果,又大又香的梨子挂满了枝头。道士从树上摘下梨子,分给围观的人吃,一会儿功夫就吃光了。

然后,道士就用铁铲砍树,叮叮当当地砍了好长时间方才砍断。道士把满带枝叶的梨树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走

开始,道士做戏法时,那个乡下人也杂在人群中,伸着脖子瞪着眼看,竟忘记了自己的营生道士走了以后,他才回来去看顾他车上的梨,却已经一个也没有了。他这才恍然大悟,道士刚才分的梨子都是他的;再细细一看,一根车把没有了,碴口是新砍断的。

乡下人心里非常气愤,急忙去追赶道士。转过一个墙角,见砍断的车把扔在墙角下,这才知道道士刚才砍的那棵梨树,就是他的车把,而道士却已经不知去向了。满集市上的人都笑得合不上嘴。

异史氏评论:“乡人烦闷昏庸的样子,憨状可掬,十分痴傻,他受市人嘲笑,也是有道理的。我每每见到乡中富人,至亲好友向他乞米求助,就表现出一副气愤的样子,就计较说:这是好几天的物资开支了。

如果劝他救济危难的人,给孤独无靠的人饭吃,则又忿然,又计较说:“这是十个人、五个人的饭量。”甚至连父子兄弟,也极微细的钱财也要彻底计较。 (但是)一旦关乎荒淫烂赌,则整个囊袋家产也不吝音;(就算)刀锯架在头颈上,连赎命也来不及。

诸如此类的事,正是说之不尽;而(相对而言)愚蠢的乡下人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