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是什么?

如题所述

血友病(Haemophilia)是一种遗传病,病人先天缺乏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并非血小板数不足),不易止血。绝大部分患者为男性。

致病机率

    正常的血液凝结是血液中血小板,与部分血浆蛋白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与凝血功能相关的血浆蛋白,即是凝血因子。由於凝血因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具有加速以及加强反应的效果,缺乏凝血因子的协助,就可能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时间延长。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因子比正常人要少,因此血管破裂後,血液不容易凝固,导致出血难止。

    按照患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类型,可将最常见的血友病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三种(或是A型、B型、C型)。缺乏其他凝血因子的血友病,则无特殊分类,以缺乏的凝血因子来确认。

遗传

    甲型和乙型血友病均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女性一般不发病,但可以携带致病基因。携带致病基因的女性与正常男性的後代中,男性有50%的机率发病,女性有50%的机率携带致病基因。患病男性与正常女性的後代中,男性全部正常,女性全部携带致病基因。因此,这两种血友病表现可能为隔代遗传。但患病男性与携带致病基因女性的後代,有可能为患病女性,不过由於女性有月经,所以一般来说患病女性青春期後的存活率很低。

    丙型血友病为体染色体(即常染色体)不存隐性遗传。

    1万人中大约会有1名甲型血友病患者,5万人中大约会有1名乙型血友病患者。在美国,大约1.8万人患有血友病,每年约有400名新生儿患血友病。血友病多发於男性。据估计,在加拿大,约有2500人患甲型血友病,约有500人患乙型血友病。

症状

    由於患者血浆中缺乏某种凝血因子,所以患者的血管破裂後,血液较难凝结,因而流失更多的血。体表的伤口所引起的出血通常并不严重,而内出血则严重得多。内出血一般发生在关节、组织和肌肉内部。当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发生时,常常危及生命。

    关节出血在血友病患者中是很常见的,最常出血的是膝关节、肘关节和踝关节。血液淤积到患者的关节腔後,会使关节活动受限,使其功能暂时丧失,例如膝关节出血後患者常常不能正常站立行走。淤积到关节腔中的血液常常需要数周时间才能逐渐被吸收,从而逐渐恢复功能,但如果关节反覆出血则可导致滑膜炎和关节炎,造成关节畸形,使关节的功能很难回复正常,因此很多血友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由於每个凝血因子的基因都是一串脱氧核醣核酸(DNA)形成的复杂序列,不同类型的凝血因子缺乏,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凝血因子发生变异,因为变异发生的位置不同、方式不同,导致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也不同。所以,同一类型的血友病患者,严重度皆有所不同。据此可将血友病患者分为重型、中型和轻型。

    重度血友病患者:血浆中所缺乏的凝血因子的活性程度低於正常人的1%,一个月内可数次出血,出血常常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发生,称为自发出血。关节出血普遍。

    中度血友病患者:因子活性程度为正常人的1%至5%,他们的出血常常由小创伤导致,例如运动损伤。关节出血一般在外伤後发生。

    轻度血友病患者:因子活性程度为正常人的5%至30%,一般只在外科手术、拔牙或严重外伤後出血不止。关节出血较少。

治疗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疾病,必须针对基因进行治疗,才有可能根治。基因治疗仍然处在研究阶段,而且目前的成果,还谈不上根治。目前传统治疗,仍停留在补充凝血因子的替代,来预防或是治疗血友病的出血症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2

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的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

分类

1.血友病A(血友病甲),即因子Ⅷ促凝成分(Ⅷ:C)缺乏症,也称AGH缺乏症,是一种性联隐性遗传疾病,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2.血友病B(血友病乙),即因子Ⅸ缺乏症,又称PTC缺乏症、凝血活酶成分缺乏症,亦为性联隐性遗传,其发病数量较血友病A少。但本型中有出血症状的女性传递者比血友病A多见。

3.血友病C(血友病丙),即因子Ⅺ(FⅪ)缺乏症,又称PTA缺乏症、凝血活酶前质缺乏症。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是一种罕见的血友病。

临床表现

(一)血友病A

1.出血

为本病主要的表现。终身有轻微损伤或手术后长时间出血的倾向。出血程度及发病的早晚与患者血浆中FⅧ活性水平有关。根据出血轻重与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的水平,将本病分为4型:

(1)重型 血浆中FⅧ活性<1%,常在2岁以前就出血,在婴儿开始学爬、学走后出现出血症状,甚至结扎脐带时出血不止。患者出血部位多且严重,常有皮下、肌肉及关节等部位的反复出血,关节内血肿畸形多见。此外,还可见肾脏出血导致血尿、胃肠道出血、腹腔内出血,肺、胸腔、颅内出血少见。

(2)中间型 FⅧ活性为1%~5%,起病在童年时期以后,以皮下及肌肉出血居多,亦有关节出血,但反复次数较少,严重程度也轻于重型。

(3)轻型 FⅧ活性为5%~25%,出血多在青年期,由于运动、拔牙或外科手术后出血不止而被发现,出血轻微,可以正常生活,参加运动,偶尔发生关节血肿。

(4)亚临床型 只有大手术后才发生出血,实验室检查可以证实为本病,FⅧ活性为25%~40%。
一般而言,凡出血症状出现越早,病情越重,随年龄的增长,出血症状可逐渐减轻,有时可出现无出血症状的缓解期。出血可在创伤后数小时或数天后发生,也可在创伤或手术后即渗血不止。

2.出血所导致的压迫症及并发症

出血形成血肿后可导致压迫症状:

(1)周围神经受累 发生率为5%~15%,病人有麻木、剧痛、肌肉萎缩。

(2)上呼吸道梗阻 口腔底部、喉、舌、扁桃体、后咽壁或颈部的严重出血甚为危险可引起窒息。

(3)压迫附近血管 可发生组织坏死。

(二)血友病B

血友病B也可出现类似于血友病A的典型症状。不同点在于:①血友病B重型患者(FⅨ活性小于2%)较血友病A少,而轻型较多,因此临床表现较血友病A为轻;②女性传递者也可出血;③发生抗FⅨ抗体者较少,仅占1%。

(三)血友病C

因子Ⅺ(FⅪ)缺乏症症状轻,有时仅在手术、拔牙或损伤后出血;其传递者一般无临床症状,但拔牙后,较正常人容易出血;FⅪ缺乏症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如合并FV、Ⅶ缺乏症。

第2个回答  2018-01-29

    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的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

    临床表现

    (一)血友病A

    1.出血

    为本病主要的表现。终身有轻微损伤或手术后长时间出血的倾向。出血程度及发病的早晚与患者血浆中FⅧ活性水平有关。根据出血轻重与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的水平,将本病分为4型:

    (1)重型 血浆中FⅧ活性<1%,常在2岁以前就出血,在婴儿开始学爬、学走后出现出血症状,甚至结扎脐带时出血不止。患者出血部位多且严重,常有皮下、肌肉及关节等部位的反复出血,关节内血肿畸形多见。此外,还可见肾脏出血导致血尿、胃肠道出血、腹腔内出血,肺、胸腔、颅内出血少见。

    (2)中间型 FⅧ活性为1%~5%,起病在童年时期以后,以皮下及肌肉出血居多,亦有关节出血,但反复次数较少,严重程度也轻于重型。

    (3)轻型 FⅧ活性为5%~25%,出血多在青年期,由于运动、拔牙或外科手术后出血不止而被发现,出血轻微,可以正常生活,参加运动,偶尔发生关节血肿。

    (4)亚临床型 只有大手术后才发生出血,实验室检查可以证实为本病,FⅧ活性为25%~40%。
    一般而言,凡出血症状出现越早,病情越重,随年龄的增长,出血症状可逐渐减轻,有时可出现无出血症状的缓解期。出血可在创伤后数小时或数天后发生,也可在创伤或手术后即渗血不止。

    2.出血所导致的压迫症及并发症

    出血形成血肿后可导致压迫症状:

    (1)周围神经受累 发生率为5%~15%,病人有麻木、剧痛、肌肉萎缩。

    (2)上呼吸道梗阻 口腔底部、喉、舌、扁桃体、后咽壁或颈部的严重出血甚为危险可引起窒息。

    (3)压迫附近血管 可发生组织坏死。

    (二)血友病B

    血友病B也可出现类似于血友病A的典型症状。不同点在于:①血友病B重型患者(FⅨ活性小于2%)较血友病A少,而轻型较多,因此临床表现较血友病A为轻;②女性传递者也可出血;③发生抗FⅨ抗体者较少,仅占1%。

    (三)血友病C

    因子Ⅺ(FⅪ)缺乏症症状轻,有时仅在手术、拔牙或损伤后出血;其传递者一般无临床症状,但拔牙后,较正常人容易出血;FⅪ缺乏症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如合并FV、Ⅶ缺乏症。

    治疗

    1.局部止血治疗

    伤口小者局部加压5min以上;伤口大者,用纱布或棉球蘸正常人血浆或凝血酶、肾上腺素等敷于伤口,加压包扎。国外有人配制止血剂内含冷沉淀5ml、氨基己酸750mg、凝血酶50U于生理盐水中,当口腔、皮肤、包皮损伤部位出血时,可外用止血,疗效较好。关节腔内出血时应减少活动,局部冷敷,当肿胀不再继续加重时改为热敷。

    2.替代疗法

    是治疗血友病的有效方法,目的是将患者血浆因子水平提高到止血水平。当FⅧ:C水平达正常人的3%~5%时,患者一般不会有自发性出血,外伤或手术时才出血;但重型患者,出血频繁,需替代治疗。

    (1)输血浆为轻型血友病A、B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用量过多易致血容量过大,其应用受到限制。

    (2)冷沉淀物冰冻(-20℃)冷沉淀制剂中,每袋含因子Ⅷ的活性平均为100U,可使体内因子Ⅷ的血浆浓度提高到正常的50%以上。具有效力大而容量小的优点。室温下放置1h,活性丧失50%,冷冻干燥存于-20℃以下可保存25d以上。适用于轻型和中型患者。

    (3)因子Ⅷ、Ⅸ浓缩剂为冻干制品,每单位因子Ⅷ、Ⅸ活性相当于1ml正常人新鲜血浆内平均的活性。每瓶内含200U,每千克体重注入1U的因子Ⅷ,可使体内Ⅷ因子的活性升高2%,但注入每1U因子Ⅸ仅提高活性0.5%~1%。因子Ⅷ及Ⅸ在循环中的半衰期短,必须每12h补充1次,以维持较高因子水平,控制出血。

    (4)凝血酶原复合物(PPSB)每瓶200U,相当于200ml血浆中含有因子Ⅸ,适用于血友病B。

    (5)重组FⅧ的替代治疗优点是不受病毒污染,药代动力学试验表明其与血浆FⅧ的生物半寿期极其相似,从1987年始,已试用于临床,与血浆FⅧ作用相同,亦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3.DDAVP(1-去氨基-8-右旋-精氨酸加压素)

    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衍生物,有抗利尿及增加血浆因子Ⅷ水平的作用,静脉注射后可使Ⅷ:C及ⅧR:Ag增加2~3倍。适用于轻型血友病和血友病传递者。

    4.替代治疗的不良反应

    (1)肝炎见于40%~50%经常使用血制品者,转氨酶可持续升高,肝功能异常占50%以上,尤其是儿童患者;现用干扰素γ治疗丙型肝炎300万U,3/周,共6个月。

    (2)溶血FⅧ浓缩剂制备于大量混合血浆中,不同程度上存在IgM和IgG型抗A、抗B同种凝集素,大量接受FⅧ浓缩剂治疗的患者,常发生溶血反应,程度与剂量有关;血友病患者多次输血,血清中结合珠蛋白降低,此与患者体内存在的慢性亚临床型溶血有关。

    (3)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是近年来普遍受到重视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返期死亡率40%,远期可达100%。将血浆制品加热处理可将HIV病毒杀灭,减少因输注血浆所致的AIDS病。

    5.血友病患者外科手术问题

    即使系拔牙等小手术,也应尽量避免。随着因子Ⅷ等制剂的应用,如手术过程有充分准备,危险性已大为减少。术前应充分估计凝血因子缺乏程度,手术中补充达到需要止血的浓度,替代疗法必须维持到创口完全愈合。

    6.基因治疗

    正在研究中,动物试验中取得初步成功。

第3个回答  2020-02-19
血友病(hemophilia)早期在欧洲被称为“出血病”,它还有一个尊贵的称号为“皇室病”,这是由于它曾在欧洲好多国家的皇族中长期流行之故。这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我国血友病患者约达13.6万人之多,目前可以通过致病基因鉴定明确致病基因,从而阻断该病在家族中的遗传。
第4个回答  2018-01-29
血友病是一组由于血液中单个凝血因子的缺乏,而导致严重凝血障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血友病的治疗:   1、预防出血:减少和避免外伤出血,避免肌肉注射等有创操作。   2、代替疗法:将患者所缺乏的因子提高到止血水平,以治疗或预防出血。常用有血浆(为轻型血友病的首选有效疗法);冷沉淀物;中纯度因子Ⅷ制剂;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重组人凝血因子等。   3、局部止血:包括局部压迫、放置冰袋、局部用血浆、止血粉、凝血酶或明胶海绵贴敷等。   4、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止血药物等,其疗效均不如代替疗法。   5、外科治疗:反复关节出血或关节畸形者,可行关节成型或置换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