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登山节历史渊源

如题所述

巴中登高节-----据年长者讲,源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将章怀太子李贤(一称李显)贬到偏远大巴山的巴中为庶人。他常常独自站在望王山上面对长安方向祈祷国泰民安,从此太子年年正月十六都要登临南龛山、望王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但终未实现。年年百姓相邀尾随陪行登山。章怀太子李贤死后葬于巴州区南龛坡北脚,现有章怀太子墓。民间传说章怀太子在巴中深爱百姓,也深受百姓爱戴,章怀太子所作的《黄台瓜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为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可为,四摘抱蔓归”,至今为巴中人传诵。巴中百姓为了纪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把每年正月十六定为登高节,并意在新年登鼎步步高,大人小孩们在胸前和发端插上柏丫枝就意味着百命长寿驱逐病魔,久之成俗,历代不衰。1300余年后的今天,巴中百姓仍然呼朋结友去登高,巴中人登高的传统令人回味,从唐朝的历史传说到新巴中人,也为此传说赋予了新的寓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通江、南江、巴中、平昌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巴中系川陕革命根据地重镇,红军北上抗日临行时留下话:“我们会回来的”。于是,巴中人民在逢年过节时特别思红,相沿正月十六的传统,不约而同地登上巴城四周的山峰,盼望红军早日归来,盼望革命早日成功。这足见巴中人民忠厚善良、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矢志追求、永攀高峰的精神风貌。[1-2]
农历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源于巴人正月十六游山走百病的习俗。《帝京岁时记胜》中写到“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据载,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大巴山的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王望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
另巴州志《风俗》篇有载,清时“新正月九日群集望王山烧香,十六日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谐南龛寺设大醮会,礼佛请佛。山前有圆洞二穴,妇人无子者以物掷之,视其中否以祈嗣,谓之打儿洞”。由此说明巴中人十六登高习俗沿袭已有千年历史了。
巴中登高节
正月十六登高包含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对研究巴中的民俗历史、民俗信仰、民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加之多年来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偏见,有的传统习俗已经濒临绝迹,如“打儿洞求子”等民俗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存在濒临绝迹的危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