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5章属灵意义

如题所述

属灵意义。

七个节期,第一个是逾越节,第二个是无酵节,第三个是初熟节,第四是五旬节,七七节也是收割节,第五个是什么?一年的收割结束了,吹角!吹角节。那个时候是我们主耶稣基督来。接下来是赎罪日,就是赎罪的,换衣服的那个日子。然后住棚节,也是收藏节,收藏我们永远的产业、冠冕住在永远的新天新地。

上帝简介

“耶和华”名词来源于希伯来语《旧约》。古希伯来人崇拜的独一真神,出于敬畏不敢直呼其名,在经卷中把它的名字写作“JHWH”,只记辅音,不记元音,无法拼读,读经或祈祷时,就用“adhonay”(阿特乃,意为“吾主”)来代替。

后来基督教神学家把“adhonay”一词中的元音嵌入“JHWH”之中,拼写成Jehovah,读作“耶和华”,约定俗成,沿用至今。近代学者认为,“JHWH”应读作“Jahve”(汉语译法很多,如雅赫维、雅威、雅畏、耶畏等)。天主教《圣经》中意译作“上主”。

上帝(神):《圣经》中的“上帝”源于希伯来文“Elohim”,作为基督教的至高神,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并对人赏善罚恶。

“上帝”本是中国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及二十四史中至上神的概念。中国典籍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是《尚书》的《虞书·舜典》。

明末清初时期,翻译者难以确定“God”对应的中文用词,便用拉丁概念“Deus(天上的)”的音译“徒斯”代替。最早把“God”翻译成“上帝”的是利玛窦,他在1595年编写的《交友论》中,开始使用“上帝”这个概念来指称造物主。

利玛窦以基督教的目光阅读和研究中国典籍时,在中国经典中发现了“天”和“上帝”的概念,认为可以用来翻译“Deus”;后来,他了解到朱熹将“天”解释为一种义理,与《圣经》中“Deus”的含义不同,故采用“天主”和“上帝”来翻译。之后马礼逊采用“神”一词进行翻译。太平天国的传教士翻译《圣经》时,“上帝”被广泛使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