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 阅读答案

一.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请说出理由
1.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
2.那就请您收下这个小家伙吧!

二.围绕贫穷父母“送”与“还”的矛盾心理,文章安排了几个场面?假如把父母送孩子的顺序换一下,你认为妥当吗?说明理由。

三.文章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是送,是否更能体现父母之心?说明理由。

1、我认为是第一句比较好,第一句中透露出父母的不舍,而第二句则侧重有恳求的语气。固第二句比较好。
2、文章安排了5个场面。不妥,这样不能很好的表现出父母一次又一次矛盾心理以致最后决定不送。
3、不能。一开始父母因为家庭贫困希望孩子过上好的生活才会送给富人,这也是父母之心啊,但分离的苦却让人难熬,才决定一个也不送。

纯属个人意见 嘿嘿自己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22
1.缘采奉羡2.①衣服破烂。②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3.略4.⑴为故事的展开、矛盾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形成了强烈的鲜明的对照,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⑵衣服的破旧表明他们生活艰难、地位低下,而改为"脏"则表明他们很懒。⑶前者:能表现舒适、惬意的心情,以描写大海的优美为主。后者:以表现焦虑,为前途家庭担心的心情,以表现大海的莫测、无边、广阔为主。5.写两口子非常痛苦地要回送出去的孩子。6.穷男人:疼爱子女,充满父爱,且能吃苦耐劳。贵妇人:有爱心与同情心,能体谅他人的心理。7.他们感觉再三调换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实在是爱子心切,内心非常痛苦,以至于又去见了财主夫人,但见了之后,一时无法也不知该如何开口。8.写出了父母真切的爱子之心和对孩子的留恋之情。9.这段文字有很深的感情包含在其中,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作者通过财主夫人的口表达了她对父母的亲情的赞颂,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只有到了危急的时刻才会使人们更加懂得父母亲情的可贵,之所以能感动财主夫人这样一个本来与他们并无关联的人,恐怕就在于此。10.B11.略12.BCD13.(1)上大学后母亲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报刊费(2)父母亲迁离北京,让"我"完全独立生活(3)像换被套之类的事,应自己设法解决。14.D15.父母心狠,不让我走读,那我周末至少能回家,可是现在父母自己搬走,连北京的这个家也不给孩子留。16.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17、略18."这样"指只能写成三五行的作文;"美丽如花"的意思是真挚感人。19.他是用真挚的童心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20.具有妈妈那样的慈祥、细心、耐心、富有爱心等特点。21.排比;作用是既写出了老师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小男孩儿的怜爱之情。22.略23.议论抒情;点明短文的主旨。24.用爱心编织25.略26.略
第2个回答  2010-02-19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日本)
轮船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当驶出懒户内海到了志摩海面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高贵夫人。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离贵夫人不远,有个四十岁左右的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
不知为什么,高贵夫人总看着这父子们。后来,她在老女佣耳边嘀咕了一阵,女佣就走到那个穷人身旁搭讪起来:“孩子多。真快乐啊!”
“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
“我倒有件事和你商量,我家主人是北海道函馆的大富翁,年过四十,可是没有孩子。夫人让我跟你商量,是否能从你的孩子当中领养一个做她家的后嗣?如果行,会给你们一笔钱作酬谢。”
“那可是求之不得啊!可我还是和孩子的母亲商量商量再决定。”
傍晚,轮船驶进相模滩时,那个男人和妻子带着大儿子来到夫人的舱房。
“请您收下这小家伙吧”夫妻俩收下了钱,流着眼泪离开了夫人舱房。
第二天清晨,当船驶过房总半岛,父亲拉着五岁的二儿子出现在贵夫人的舱房。
“昨晚,我们仔细地考虑了好久,不管家里多穷,我们也该留着大儿子继承家业,把长子送人,不管怎么说是不合适的。如果允许,我们想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
“完全可以”。 贵夫人愉快地回答。
这天傍晚,母亲又领着三岁的女儿到了贵夫人舱内,很难为情地说:“按理说我们不该再给您添麻烦了。我二儿子的长相、嗓音极像死去的婆婆。把他送给您,总觉得像是抛弃了婆婆似的,实在太对不起我丈夫了。再说,孩子五岁了,也开始记事了。他已经懂得是我们抛弃他的。这太可怜了。如果您允许,我想用女儿换回他……”
贵夫人一听是想用女孩换回男孩,稍有点不高兴,看见母亲难过的样子,也只好同意了。
第三天上午,轮船快接近北海道的时候,夫妻俩又出现在贵夫人的卧舱里,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
“你们怎么了?”贵夫人问了好几遍。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残酷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贵夫人听着流下同情的泪:“都是我不好。我虽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
第3个回答  2013-01-13
1.找出课文中对财主夫人和穷人夫妇衣着的描写,体会其作用。

明确:财主夫人是个“风度极佳、引人注目、年纪四十左右的贵夫人”,穷人是个“四十上下的男人,他衣衫褴褛”,一副“寒酸相”,他的孩子虽“聪明可爱,但是身上的衣服却相当破旧”。作者在小说开头,采用素描勾勒财主夫人和穷人一家完全不同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下文矛盾冲突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2.在文中找出穷父母每次做出决定的理由,体会这些语言描写的本质。
送的理由:对方条件优越。
换的理由:大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

二儿子和过世的婆婆一模一样。
要的理由: 女儿太小,舍不得。
明确:穷人夫妇几次三番地找借口换孩子,其本质就是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这种爱是任何优越条件都不能收买的。
3.找出穷人夫妇调换孩子时神态变化的变化,体会其复杂的心理状态。
明确:穷人夫妇调换孩子的神情“十分犹豫、眼含热泪、难割难舍、无精打采、很不好意思、失魂落魄、痛哭失声”,这反映他们极不平静的心路历程,在“优越条件”与“爱子女之心”之间经过尖锐曲折的冲突。
小结:

文章通过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都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我们从中看到了父母复杂的心理历程,在“优越条件”与“爱子女之心”之间经过尖锐曲折的冲突,最后“爱子女之心”终于战胜了“优越的条件”父母的个性也越来越明朗,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二)
深入理解父母之爱
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女之情?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的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有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小结:送与不送都是爱,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贫穷父母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无一不体现出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爱。
第4个回答  2019-10-08
1.文章写了贫穷的父母想送掉孩子可最后一个都舍不得的事
2.第一句采用了把字句,一方面突出了“这个小家伙”,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父母内心的不舍,希望财主夫人以后能够关心照顾好“这个小家伙”。
3.文章安排了四个场景。分别是送大儿子、二儿子、三岁的女儿和要回女儿;这样的顺序是不能换的,大儿子年龄大了,也可能懂事了,于是这对父母就先把他送过去了,以此类推,这样的顺序更能体现父母的心。
4.作者还是让这对贫穷的父母选择了送,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体现父母爱子之心。唯有如此,才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