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前景很惨淡吗?

如题所述

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5年前,只是现在大约可以将物理学博士后(最低一级别)的薪资中的美元换成英镑(至少欧洲是这么多钱),大约是1.7倍左右。下面我就我所了解的情况给几个例子,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些科研现状。例子主要集中于理论物理中的弦论方向。硕士的时候教微分流形的老师是一个博后,按照国内的说法,可以叫资深博后。他从拿到剑桥的phd到正式固定教职大约用了11年,而且最后接收他的学校并非顶尖。他的水平不差,从第一篇论文开始,到现在引用率超过了4k,在弦论中属于中等水平,特别是在他的子领域,基本上属于佼佼者。可为什么拿不到正式教职呢?我分析大约有四点:一是他的导师并非极有影响力以及他的研究领域并非弦论的主流,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弦论年会上有关于他的领域的演讲,他被引用的文章通常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做的东西是某个方向解决某些问题,但从未正视他做的研究;二是这个人是英格兰人,从来没有在英格兰外读过任何一个博后,也从来没有打算去其他国家,甚至是苏格兰,谋求教职;三是极少有学校会有他要研究的方向。 四是他的薪资还是比较多,不亚于一个副教授,并且有一笔客观的研究经费。后来认识一个博后,也是剑桥的phd,毕业有5年,论文加一起不过10篇(要知道美国与剑桥同等地位的高能理论组的phd新晋毕业生中的佼佼者都会有10篇论文),影响力微乎其微,总引用超过100我都觉得是个事儿。大约人们通常见到读了很多年博后的恐怕就是我认识的这位从剑桥本科一直读过来的却没有很多论文的人。我的领域基本上是弦论中女教授比例最高的,其中有一个女教授在千禧年拿到phd后5年拿到教职,第六年成为正教授;另外一个姑娘在哈佛读了3年博后之后在法国拿到助理教授职位。这里面的水不浅,自行理解。在我们领域,通常通往顶尖学校拿到教职,并且极大受到关注的必经之路是:某名校phd,某校博后,某名校博后,普林斯顿IAS博后,教职。其中博后那三个中必须有最后一个,前面可以部分省略。这里面的原因在于IAS的博后平均水平已经超越部分学校的正教授,他们之间合作的机会较多,出的成果通常也较好,并且IAS的大佬多,周边学校如MIT,H大也交流频繁,更容易推广自己的理论。在此不得不说做科研(这里似乎并不包括纯数学,纯数学是极其奇葩的一个专业,傲娇程度令人发指。),能力是主要部分,依附大佬,有效地推销自己的理论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次一个从美国过来的名校phd博后做演讲,估计是想找这边的教职。整场演讲就在那宣扬他的物理哲学观,吹牛逼,讲4维共形场论的未来多么多么光明,结果还是无果而终,演讲都没有讲完他想要说明的问题。就这样还想找到教职?!再说说国内的情况,有个从伯克利毕业的美国人先是去了清华读博后,后来辗转到我们学校,牛逼吹得很响,实际上却没做什么有意义的工作,这种phd是大量存在的。很多看起来写了很多文章的phd,实际上都是充当弱合作者的身份,真的找教职的时候遇到了针锋相对,恐怕马脚还是得露出来。读phd是件苦差事,且行且珍惜。怎样不去学语言学 - 听雨庭院工作室谢喵图书馆 - 知乎专栏 这篇看文章把语言学换用纸笔书电脑的学科是普适的。再看这个在语言学专业读书是什么感受? 感动得一塌糊涂。人生那么多年,谁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不如趁年轻学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黄河流域,有人189x年出生,196x年去世。同样活了六、七十岁,这与197x年后出生的人体验的是不一样的宏观人生。我们又何必去在乎现在这种国际趋势,学术前景呢?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弦论因为共形场论的极大发展以及紧化的实验前景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随后呢,是长达5-8年的学术停滞,领头军把目光撒向了凝聚态物理。其中我知道的比较出名的有N=2 Landau-Ginzberg model的elliptic genus(某种程度上可看作配分函数的模形式)的研究,共形场论研究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的非阿贝尔情形(我不是很了解,仅仅看过这篇论文的引用),除此之外,共形场论专家发展了杨振宁年轻时候做的非相对论形式的Bethe Ansatz,创造了相对论性Thermodynamical Bethe Ansatz在torus上的形式。这是第一次弦论物理学家与凝聚态理论物理学家的交叉研究。说实话,如果不是Witten提出了M理论,凝聚态理论物理恐怕会是另外一番天地。当然言重了,毕竟思路不太一样,弦论学家太重视共形场论的思想,比如现在的holographic entanglement entropy的研究。现在恐怕是弦论第三个停滞期,人们把目光又集中在凝聚态理论物理中,谁知道未来会是做凝聚态的没了饭碗,还是做弦论的没了饭碗。历史告诉我们,是后者。可是在科学研究的历史中,又有哪些历史是重复发生的呢?用易中天教授的话讲,我有很棒的史观,我有很棒的史感!如果做凝聚态理论的人不学些弦论是可惜的话,那他们不学holographic就是可悲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1

文科科研的研究过程与理科不同,文科学科搞科研,往往都能够按照研究者的个人兴趣走,并且,兴趣在文科研究者的研究过程中可以说是最大的助动力。由于文科导师和学生之间不像理科有类似于老板和雇员的关系,金钱利益纠葛少,所以师徒间的情谊更纯粹一些。这并不是说不存在导师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事情,得看学风,例如浙江某高校的确普遍存在这种风气,而其他学校则鲜有这种情况。更纯粹的师徒情谊会让导师相对更尊重学生的研究方向选择,且文科科研和理科科研那种实验结果出来就能有论文(水平高低不论)的研究方式不一样,需要研究者本人研究大量大量的文献并思考提炼,这是一个全靠自己(的脑洞)的过程,所以如果没有兴趣做助动力,很难继续下去。所以如果你真的对某文科的某方向有巨大的兴趣又不差钱,那就来吧~下面是成为教职之后的事情职业压力,得看学校和地区例如某著名TOP5惨绝人寰的20%淘汰政策,即所有硕博和教师,不论成绩和科研成果如何,只要学期评分在末尾的20%以下的,走人。(也不知道他们学校行政人员适不适用这个政策。再例如你在某985211云集的地区能够评上副教授的条件,可能在一些教育资源不那么集中的地方足够你评上正教授了。所以高校教师学生每年跳楼的也有,浑浑噩噩混口饭吃的也有。(这里跑题教大家一个分辨大学渣教师的标准:男、副教授及以下、学历硕士及以下、年龄45+、无任何行政职务,这几条全部满足的必渣渣,绝无例外。收入因为文科不来钱,所以很少有人会去干涉一个教师的研究方向。所以,高校文科教师的科研气氛是相当自由的。讨好资助者?拜托我们根本没有资助者好吗_(:з」∠)_#下面的部分略有跑题,但我不吐不快#文科教师的科研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各种级别的国家项目,既然是吃公家饭的,那就有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报bao销xiao前段时间北方某大学老师带女儿去买数码产品,因为要求店方开具单位抬头的发票,被某网友认为是公费私用的贪污,拍照上传并惨遭人肉。这件事是典型不了解实情的外行人对行内事情做的误判,因为:中国的科研经费制度,是完全不承认科研者的人力劳动的!科研人员所获取的经费,必须以实物发票的形式上报再拨款,科研人员自身所付出的的劳动,不能获得任何形式的补偿。这就好比请袁隆平做杂交水稻研究,但却只肯拨给他买种子的钱……所以中国的科研经费中的确存在着公费私用的情况,可如果连这点儿钱都被卡死了……1.科研人员饱和,无法取得教职答:分专业,基础专业饱和,准入门槛高的专业缺人。2.成为正式教职之前无法从事感兴趣的研究答:个人不太理解非要挑选和自己研究方向不一致的教授做导师的行为,你痛苦导师也痛苦。但文科类导师一般不会过多干涉学生的个人研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