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书籍是哪一本?为什么?

我最喜欢的书是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我觉得这本书的用词很考究,而且对人性和欲望进行了解读。你最喜欢的书籍是哪一本?为什么喜欢呢?

一、《平凡的世界》对人心的抚慰

喜欢路遥的读者与他的小说有很深的情感连结,这种情感连接在《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上体现地最分明显。新版电视剧上映时,遭到了这些读者的疯狂吐槽。从这一点来看,喜欢路遥的读者很像是追星的粉丝。

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写过一部中篇小说《人生》,很多文学批评家现在依然认为《人生》的文学价值要高一些。但更多的人喜爱的是《平凡的世界》,而不是《人生》,在分析这种现象时,有一个词非常地贴切地说出了《平凡的世界》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这个词就是抚慰。安抚的抚,安慰的慰,抚慰。

1、爱情故事

我们先通过小说里的爱情故事来聊聊《平凡的世界》给读者的第一层抚慰。

孙少安的爱情故事里,许向前非常喜欢田润叶,可是田润叶却对孙少安情有独钟。从社会身份上看,放向前的干部子弟身份更能彰显世俗上的成功。而孙少安的农民身份并没有阻断田润叶的爱情欲念。

最有意思的是孙少平,路遥给他设置了三段爱情,并且还都是三角的。

第一段爱情故事里有郝红梅和顾养民,这段爱情故事,以孙少平的失败告终。

接下来的爱情故事在孙少平、田晓霞、高朗之间展开。我们还是从三个人的社会身份分析这个故事吧。孙少平是个居无定所的揽工汉。高朗是省报记者,高郞的父亲是省委常委,爷爷是中纪委常委。田晓霞是大学生、省报记者,父亲是地委书记。巨大的身份差异、悬殊的社会地位并没有阻隔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爱意。

第三段爱情故事里有金秀和顾养民。这段故事里,金秀是大学生,顾养民是医学院研究生。但就因为顾养民太优秀了,反而使金秀觉得遗憾,爱情的天平向孙少平倾斜了。

这样的故事设置,应该能使读者,特别是男读者得到很大的快感和满足。

身处社会底层的孙少平频频得到爱神的眷顾。路遥为什么要这样架构故事呢?我们梳理一下路遥的过往经历,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贾平凹说路遥是伟大的政治家。这话从何说起呢?文革其间,年青的路遥凭借出众的演讲和组织能力,一跃成为其中一派的头头。19岁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做革委会副主任时,和插队知青林红相爱了,林红来自北京,当时在延川县战备文艺宣传队。1970年春天,县上决定送路遥去当工人,但是路遥把机会让给了林红。

林红当了工人后的第一个月,写信对路遥说,要把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路遥,并嘱托说让他自己买香烟抽。第二个月,路遥收到了林红寄来的一条宝城牌香烟。此后,林红的来信越来越少。后来,路遥一年也收不到一封信了。就在路遥因为爱情苦闷的时候,路遥的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被革除,并对路遥进行隔离审查。

屋漏偏逢连阴雨,当天中午,路遥收到了一封断交信。原来,林红当了工人以后,对路遥的农民身份有了顾虑。她将自己的情感困惑,写信告诉了内蒙古插队的女友,这位女友热心过头,没有经过林红的同意,便替林红给路遥写了一封断交信。

小说里郝红梅对孙少平的冷漠和叛离,和现实里的故事情节很相似。两人遭受的爱情打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卑微的身份是他们受伤的根源。

路遥在孙少平的后两段的爱情故事里,均得到了女主角的爱慕。路遥这样安排,大概是想对自己失意的爱情进行补偿。

2、底层青年的蜕变

《平凡的世界》写的是底层青年成长的故事,孙少安孙少平身处底层、心怀理想,他们有昂扬的精神,相信勤劳能致富,相信好人有好报。

眼下的文学作品,会怎样表现人物成长的主题?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网络小说吧,里面的人物要想逆转人生,靠的是突然获得的超能力,或者是穿越。《致青春》里的陈孝正是怎样逆转人生的?如果看过小说或者电影,都应该不陌生。

在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社会现实也确如小说里描述的那样,许多人走出穷乡僻壤,超越自身的局限,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这是路遥的小说最使人心激荡的地方

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读者看来,孙少安孙少平就是他们的代言人,读者在孙少平孙少安身上得到慰籍,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到了90年代,商品经济的大潮席卷了每一个人,人们渴望成功。《平凡的世界》里张扬的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精神,迎合了许多人对未来的期待。

导演田波有一部关于路遥的记录片,贾樟柯和潘石屹在记录片里回忆当年给他们动力的就是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有如此明显的励志作用,所以才有人评论说:

“《平凡的世界》对中国人,尤其是底层人民是一个巨大的安慰,它让人们认识到:前面的路是光明的,踏实能干就会有出路。它对广大的底层人民起到收拾人心的作用,这部文学作品抵得上任何宣传部门的宣传品,它给人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人有信心,不仿徨,任劳任怨,看到希望。”

在《平凡的世界》之前,文学作品对个人奋斗的叙述,都是怀抱琵琶半遮面,把对个人利益的诉求包裹在集体、国家的外衣下。《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第一部力直气壮的书写个人奋斗、个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作品。

二、《平凡的世界》隐匿的悲剧色彩

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孙少平的原型,也就是路遥的弟弟王天乐说起。

路遥小时候被过继给了大伯,他多年没有见过这个弟弟。路遥成名后,弟弟从乡下写信给他。路遥让弟弟在延安等他,路遥到了延安,经过一番波折,在一处工地上找到了弟弟,两人见面后,抱头痛哭。

路遥觉得这个弟弟有能力,对想法,做个庄稼人很屈才,就想帮他摆脱困境。那时路遥已经是名作家了,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经过努力,先把他弄到国营煤矿,当了工人,摆脱了农民身份。后来,路遥又通过关系把他调到《延安报》,后来又调到《陕西日报》。王天乐的确很能干,到《陕西日报》后不久就获得了韬奋新闻奖。

王天乐的人生路相当顺利、光明。小说里的孙少平却不是这样,故事结尾,深爱孙少平的田晓霞被洪水冲走。虽然金秀非常仰慕孙少平,但是孙少平主动结束了二人的关系,在煤矿当了一名工人。小说里说孙少平的选择是主动的,大家想一想,如果不这样,孙少平还会有别的出路吗?

路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孙少平的命运?这大概和路遥对当时社会的思考有关。

路遥为弟弟找工作的时候,给他的好朋友写过一封信,在信里,他分析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况。他说国家对农村是经济上扶持,文化上压制,那些有理想的农村青年很难有出路,这个情况下,农村挤压了一大批苦闷的人、愤怒的人,长远来看,这是个巨大的危机。

路遥从弟弟王天乐身上,看到了农村有志青年所面临的困境,像孙少平这样的读书人,他们的人生之路,在社会阶梯上向上攀登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路遥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小说的结尾让孙少平落草于黑暗的煤矿。

其次,我们从1985年以后的社会现实观照一下孙少平孙少安的命运。

《平凡的世界》小说里的故事结束于1985年,联系1985年以后的社会现实,确如路遥在书信里分析的相吻合。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上的重要议题。这些的问题的突出与路遥写作第二部、第三部的时间吻合,由此开始推断,从那时国家对农村的经济扶持也逐渐没有了。对像路遥这样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作家,他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状况,因而有理由相信他对农村的状况更加悲观,他想在书中给中国的农民找一条出路。

找到了吗?没有。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孙少安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的老婆得了重症。这多像一个隐喻呀。结合1985以后的社会现实去解读这部小说,可能理解地更深刻一些。

1990年代乡镇企业被迫关停,政府在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领域做得也不是很好,无数农民因为一场大病返贫,无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这些社会现实的观照下,孙少安的命运也不乐观。

小说展现了孙少安孙少平找寻人生的出口的过程,这是令我们感动莫名的地方,但是,我们不应该对他们的奋斗表达廉价的感动,而应该反思他们为什么找不到人生的出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2
莫泊桑的《漂亮朋友》。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世界名著,印象特别深刻,书中的用于并不如何华丽,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入木三分,更把主角那种为了爬上高位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写的淋漓尽致,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物欲横流的讽刺。
第2个回答  2017-10-12
想起了大学读的一本小说《草样年华》,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用词也不考究,但个人觉得很适合刚上大学的人读。在2004年左右,网络小说还很少,这本书故事很贴近大学生活。朴素。主人公的故事让人有代入感。但随后类似的小说蜂拥而起,而且各种吹xx,各种玄幻,后来就放弃看类似小说了,可能再也找不到那时候读那本书的感觉。最近看了电视剧版的《平凡的世界》,正在看这本书,所以书还是有历练的人写出来好看,值得回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0-21
平凡的世界
第4个回答  2017-10-19
言情。琼瑶。席绢。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