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党卫队为什么是单肩章?

如题所述

党卫队(简称SS)是在1925年由纳粹党另外一个武装组织冲锋队分离出来的武装组织。在最初党卫队只是负责高层的安全工作,相当于护卫,后来开始从事情报搜集和政风纠察。希特勒掌权之后,党卫队则成了德国事实上的治安勤治部队,开始负责镇压、监督和逮捕进步人士。在二战前党卫队德国国防军认可下筹组训练的准军事部门称为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缩写:SSVT)后改编为武装党卫队(Die Waffen Schutzstaffel,缩写:Waffen-SS)

关于党卫队所谓的单肩章问题,那其实本身并不是肩章,确切得说应该是肩带,或者称为“肩绳”、“肩绊”。这主要是装配在1932年推出的M32制服上。这套衣服由这套黑制服的设计者是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卡尔·迪比奇教授,他是德国著名的平面设计艺术家,也是希姆莱的私人艺术顾问。由于在那时党卫队 本身还不是正规的军队,所以“肩带”本身并不能说是具有军衔性质,但是根据党卫队内部级别高低,设计出了“希姆莱专用”和对应将官、校官、尉官、军士/士兵(分为两种但是区别不大)等五种编制的剑穂花纹以示区别。

这种单肩肩带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匈帝国旧军队的军服。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固定胸前一侧的剑穂,在一战以前的很多欧洲国家军队中都有存在。不过对于党卫队而言,这还兼有展示“军衔”的作用,不过当时其实党卫队看“军衔”级别,主要还是看领章上不同,其有着很明显的区别。这种肩带和M32黑衣配上这一比较复古的肩带,显得庄重、神秘,其给自己人带来一种使命感,给对手带来一种压迫感。

不过随着党卫队特勤、军事训练和作战任务增多,M32制服本身已经不再适应,所以在1936年之后开始党卫队开始陆续换装,配发当时德军的原野灰军服。新的军服不再配单肩带,而是配发了双肩章,不过肩带本身的剑穂花纹却保留了下来,缝制在硬板肩章上,还加入了星级点缀以具体区分级别。这时候的党卫队大多已经改编成了武装党卫军,实力很强大,装备一流,给盟军和苏军带来很大伤亡。

党卫队和武装党卫军由于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犯下了累累罪行,不是在战争中成了炮灰,就是遭到了审判,很多人最终被送上绞刑架。他们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9

二战时期德国军队主要分为党卫军和国防军两个体系,党卫军是希特勒的私人部队,直接忠于希特勒本人。而国防军是德国的传统部队,国防军的将领大部分都是职业军人,他们世世代代为德国军队服务,忠于的是整个德国政府,而并非只忠于希特勒一个人。虽然希特勒没有让党卫军取代国防军的地位,但是为了体现出党卫军独一无二的地位,希特勒为党卫军配备了非常精良的武器,还为党卫军设计了帅气的军装。

希特勒是一个很好的画家,他插手了德国党卫军军装的设计过程,对党卫军的军装进行了一些个性化的改进。其中党卫军军装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党卫军军装采用了单肩章的设计,而其他军队的肩章都是双肩章的设计。希特勒将党卫军的肩章设计为单肩章,同希特勒的出生地,以及希特勒早年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为希特勒领导德国发动了二战,很多人都会感觉希特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德国人。其实希特勒并不是德国人,而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奥地利人,他的老家就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附近。在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一度十分的强大,希特勒从小在维也纳附近长大,见到过很多奥匈帝国的士兵。一个人在幼年时期见到的东西,往往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审美观,因此在希特勒的审美观里面,奥匈帝国的军装是一种非常好看的军装。

而希特勒在给党卫军设计军装的时候,就借鉴了奥匈帝国军装的很多设计理念。其中奥匈帝国的军装就是采用了单肩章的设计,受到奥匈帝国肩章的影响,希特勒在设计党卫军肩章的时候,也采用了单肩章的设计。因为希特勒是一个奥地利人,党卫军采用单肩章,也能够说明党卫军忠于不是德国人的希特勒,其中存在一定的内涵意义。

第2个回答  2020-08-29

二战德国党卫军军服是单肩章的。这个是借鉴了奥地利传统军服的设计。单个肩章应该是为了固定绶带或武装带,主要供正装使用。时至今日,奥地利军队正装仍然保留了左肩绳结,作用是固定绶带。

第3个回答  2020-09-11
党卫队是在1925年从"冲锋队"里独立出来的,开始只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另外负责情报收集和党纪监察。因为冲锋队原来的褐色服装就是单肩章,所以后来成立的党卫队的着装和自然地延续了单肩章。
第4个回答  2020-09-10
不全是单肩章,是有些影视导演拍的电影不够严谨误导了观众。1939年单肩章渐渐淘汰,称为历史,后面装备了新式军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