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劳动起到什么作用?

有知道的请告诉我网址或具体内容,文字图片皆可!

3.劳动的含义。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②。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363页。
②同上书,第3卷,第508页。

所谓劳动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的祖先猿,是经过长期劳动才变成为能制造工具的人。劳动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所谓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一切被加工的东西的总称。它可以是自然界原来有的,例如树木、矿石。也可以是加工过的原材料,例如棉花,钢材。劳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体力劳动,一种是脑力劳动。但是任何一种劳动都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它们共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系统辩证论这样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然界在变化发展中孕育着人类;人类在制造石器中诞生;人类在学会使用火的过程中脱离了动物界。所以说劳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范畴的中介环节。

(二) 自然界——劳动——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
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劳动而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劳动过程而相互联系着。一方面,自然界经过长期的运动变化,出现了生命,出现了人和人类社会。自然界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永久和必要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是自然界提供的,或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取得的;生产工具也是用自然界的材料制作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茂密的森林、大量的动植物、丰富的海货,以及各种矿藏、水源及风力等天然资源。这些天然资源通过人类劳动,来满足人类社会的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因此,没有自然界就不会有人和人类社会。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这表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不是被动地依附于自然界,而是能动地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在劳动生产中去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使它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这表现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例如,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它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与其相互作用的气候、水、土、光和热等周围无机环境所构成的整体,如河流、湖泊、海洋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汇成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地表大自然的总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维持着一定的相对平衡。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一旦使环境遭到污染,势必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酿成公害,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始终处于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不断运动中,表现为不断地被吸收、固定、转化和循环。这就说明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同时还说明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能动性,是受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制约的,违背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森林的毁坏,水土的流失,大地的沙化,良田的盐碱化等足以使人们引以深思的了。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劳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性质区别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一方面,自然界在运动发展中,产生出微生物、植物、动物,动物又由低级发展到高级,发展到人和人的意识,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发展变化的不同形式。从狭义上来讲,人类社会是由自然界发展变化来的,人是自然界物质转化的特殊部分。另一方面,人类社会除了自身属于自然界外,它还能动地将自身的功能施加到自然界,即能动的作用于自然界,使自然界释放出更多合乎人类需要的能量来。在劳动的条件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始终不停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循环和转化,这个过程永远不能完结,否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消亡。

(三)自然界—一劳动——人类社会范畴的意义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劳动把它们连接为一个范畴链,这是系统辩证论对社会历史系统研究的结果。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上,即人类社会与劳动的关系上,唯物辩证法已有过深刻的论述。但是,没有突出地把自然界、劳动和人类社会看作是有机的社会范畴综合起来研究。因此,认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劳动生产这个中介环节,就可以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系统整体。这同传统观念上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劳动这些局部的概念来比较,更具有统一性、有机性。联系性。这一范畴链对于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也是个丰富与发展。
首先自然界—一劳动——人类社会这一范畴链,反映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的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则。恩格斯曾对客观事物普遍联系作过论述,力图“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①。当代科技发展进一步说明了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人类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劳动生产与创造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们彼此之间又组成更大的系统,并且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系统辩证论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劳动这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实践活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循环和转化,它们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成系统、分层次、有结构地联系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循环与转化是系统联系的具体方式,而这种联系又是有规律地进行着,并且首要的是自然界的规律。其次才是人类社会各种规律。在系统联系中,要注意规律所允许的度的临界点。人类社会如果对自然规律都不遵守,只讲人类社会自身的规律,势必要犯错误。例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乱砍乱伐森林”、“围湖造田”等等,都是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而受到规律的惩罚。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约2页。

其次,自然界——劳动——人类社会范畴反映了现代科学认识论的重要原则。
自然界、劳动、人类社会这一范畴链,使人们的认识对象发生了变化。人们由孤立单纯的“自然实物中心论”和历史观,转向了“系统中心论”;使认识自然界、劳动和人类社会的一元思维、二元思维,转向三元思维和多元思维。这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大转化,标志着人们在认识结构上的变革。用系统辩证论的方法来看待客观世界,这个新世界展现出丰富的内容:自然界的整体性、复杂性和有机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劳动这个中介,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因此,系统辩证史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某些原则定量化和精确化,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自然界——劳动——人类社会这一范畴链,在方法论上赋予了传统的自然与社会范畴以新的内容和含义,把传统范畴推向了新阶段。在思维方式上,它强调从自然界这个大系统出发考虑问题,并作为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使那种就人类社会考虑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要使人类社会发展,就要考虑整个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之间的数量比例应当是一种协调、和谐、适应的关系,以维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稳定,促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向组
织优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二 劳动力——生产力——社会发展力
劳动力、生产力与社会发展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这个社会动力系统所推动的。运用系统辩证论基本原理,研究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对干科学地研究社会、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http://www.wujie.org/wenku/2/4.asp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07
首先:由猿到人
劳动让双手更灵活,终于能够把石块打制成石器
在劳动中,简单的呼叫不能满足互相交流的需要,语言产生了
长期劳动中,大脑获得的信息日益增多,促进了人脑的形成。
而且只有通过劳动才可以获取食物
劳动中,人们探索到一些东西,比如:制作磨制石器、钻孔技术、农业及畜牧业的产生,定居的实现、陶器的发明、金属制品的产生
然后:
社会各方面(物质、精神)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所以人们就要学会合理分工,在学会物质交换,到现在,使用货币

人类社会是通过生产劳动产生的。生产劳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活动创造了物质条件。其次,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基本面貌,决定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再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最终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劳动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通过劳动战胜大自然,获取食物,满足了自己生存的基本需要。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劳动的能力和技巧也不能得到提高,这个时候人类劳动作用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当人类的劳动足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的时候,人类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了,这个时候劳动就帮助人类积累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这些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人类劳动的能力和技巧也不断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也发生着变化: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变化着,最终人类还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中,法律赋予了劳动新的含义:劳动是一个人的权利也是一个的义务。法治社会中的人有权利通过劳动取得报酬以获得生存权,作为社会的一员,公民也有义务参加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