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病句常见类型

如题所述

1、成分残缺:上课铃响了,立刻跑进教室。

一个完整的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

孩子可能不知道这三个是什么东西,那我们换一个思路,就是谁做什么?

上面的这个句子就是缺乏主语,谁跑进教室?

可以选择补充主语:“同学们”或者“我”

句子可以改成: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我立刻跑进教室。

成分残缺一般就是缺乏“主语”、“谓语”、“宾语”其中的一个,最常考的类型是缺乏“主语”。

2、搭配不当

这也是修改病句比较常见的一种题型。

(1)关联词搭配不当

因为茵苗认真学习,就成绩优异。

这种并不缺“主语”、“谓语”、“宾语”,错误的是关联词错误。

我们学过的关联词搭配有:

1、转折关系: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2. 假设关系:如果……就…… 无论……都…… 不管…也…… 要是……就……

3.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4.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5.选择关系

要么……要么……

6.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7.承接关系

先……然后……接着……最后……

8.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认真学习和成绩优异,是因果关系。

句子可以改写为:因为茵苗认真学习,所以成绩优异。

(2)动宾搭配不当

她穿着一条漂亮的裙子,一条红色的围巾。

“穿”这个动词不能和“一条红色的围巾”搭配。

句子可以改写为:她穿着一条漂亮的裙子,围着一条红色的围巾。

戴帽子、穿衣服、围围巾、戴眼镜、披红袍……都是固定搭配。

(3)前后矛盾

小青拖着沉重的脚步迅速地走进教室。

在同个句子中,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

句子可以怎么改?

“沉重的”对应的是“缓慢地”, “迅速地”可以对应“轻盈的”

句子可以修改为:小青拖着沉重的脚步缓慢地走进教室。

可以修改前面部分的吗?

可以,不过修改的时候“拖着”也要一起修改。因为“拖着”也无法对应“轻盈的”,所以选择只修改后面部分。

(4)用词不当

用错近义词:王老师和同学的感情非常深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3
一、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

例如:“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谁做了许多好事,不明确。

二、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例如:“他做事很冷静、武断。”“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三、词语搭配不当:

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包括一些关联词语的使用不当。

例如:“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听到”与“优美的舞蹈”显然不能搭配,应改为“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看到优美的舞蹈。”

四、前后矛盾:

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

例如:“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前半句估计是不够肯定的意思,而后半句又肯定他错了,便出现了矛盾,到底情况如何呢?使人不清楚。可以改为“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或“我断定他这道题做错了。”

五、词序颠倒: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六、重复罗嗦:

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

例如:“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句中“兴冲冲”和“兴高采烈”都是表示他很高兴的样子,可删去其中一个。

七、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

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八、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句子中某些词语概念不清,使用错误,或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也易造成病句。

例如:“稻子成熟了,田野上一片碧绿,一派丰收的景象。”稻子成熟时是一片金黄色,而本句中形容一片碧绿,不合事理。

九、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二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例如: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球。——应将“他经常约他去打球”改为“刘明经常约陈庆去打球”。
第2个回答  2020-11-03
小学常见9种病句类型

01“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

例如:“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谁做了许多好事,不明确。

02“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使用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例如:“他做事很冷静、武断。”“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03“前后矛盾”

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包括一些关联词语的使用不当。

例如:“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听到”与“优美的舞蹈”显然不能搭配,应改为“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看到优美的舞蹈。”

例如:“如果我们生活富裕了,就不应该浪费。” 显然关联词使用错误,应改为“即使我们生活富裕了,也不应该浪费。”

04“词语搭配不当”

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

例如:“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前半句估计是不够肯定的意思,而后半句又肯定他错了,便出现了矛盾,到底情况如何呢?使人不清楚。可以改为“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或“我断定他这道题做错了。”

05“语序颠倒”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06“重复啰嗦”

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