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的印巴战争,为什么印度获胜达到了战略目的?

如题所述

二战结束后,欧洲英法等国家无法阻止各处殖民地的独立运动,纷纷败退,但临走也不忘给这些国家挖一个大坑。1947年英国人分割印度,巴基斯坦从印度独立出来,克什米尔争端等问题成为三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索。

当时的巴基斯坦比今天要大,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国。1947年10月,印巴两国因克什米尔问题开打,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克什米尔原本也是英国殖民期间搞出来的“独立”地区,印巴两国自然要争抢该地区的主权。

印巴分治后的地图

第一次印巴战争打了一年多,在联合国调停下,1949年1月停火,双方总共有大约1500人阵亡。印度拿到了克什米尔地区40%的地盘,巴基斯坦拿到了60%,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比较富饶。双方基本打个平手。

1965年,因库奇兰恩边境地区争端,印巴两国再次爆发战争。这次规模较大,双方出动数百辆装甲车和大量飞机,发生激烈空战。巴方军机较为先进,配合地面力量击败了印度。英国和前苏联出面协调,战事结束。第二回合巴方小胜,还夺取了印度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印度综合国力远超巴国。1966年,印度女强人英迪拉·甘地夫人上台(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的女儿),她与国内强硬派一样,对二次印巴战争失利耿耿于怀,开始谋划将东巴基斯坦独立出去。东巴与西巴相距遥远,而且因为巴基斯坦的民生、政策等问题,东巴人对西巴强烈不满,这给了印度可乘之机。

印度第二任总理英迪拉·甘地

经过长时间的的战争准备,1971年11月,印度在东、西巴两个方向同时出击。顺便说一句,那时候亚洲形势复杂,中苏早已闹崩,中美关系走近。印度背后的靠山是苏俄。

西巴方向,印度投入大军30万人 ,300架飞机,20余艘舰艇;东巴方向投入17万人,战机200架,舰艇20多艘。真正的大军云集。选择在冬季开战,也是印度的聪明之处。因为1951年中巴建交,印度有点担心中国介入,就趁着大雪封锁喜马拉雅山口的季节,发动大规模突击战。

巴基斯坦方面看到印军阵容空前强大,只得竭力应战。总计投入30多万兵力,两百多架战机。在西巴方向投入兵力更多,稍弱于印军,在东巴方向则完全处于劣势。

第三次印巴战争旧照

从双方的兵力部署来看,巴基斯坦一开始就有了“丢车保帅”的打算,主力部队用来拱卫首都所在地西巴,东巴如果保不住还有根据地。这正合印军的战略企图。印军的兵力部署就是西边以牵制防守为主,东边全力猛攻。

战斗过程不用多说,局面的确按着印军的节奏发展。印军总体力量强大,巴方在西部甚至都抵抗不住,印军见好就收,没有继续深入巴国境内而已。东巴方向就不同了,印军三面包抄发动猛攻,巴军节节败退,东巴中心城市达卡很快被拿下。

1971年12月16日,东巴方向的巴国军队向印军投降,战事宣告结束,历时不到一个月。此战印军阵亡一万多人,巴方没有公开伤亡数字,但光被俘的军人就有9万。

大军一交手,便知有没有,相较而言前两次印巴战争都是小打小闹,一旦以倾国之力比拼,强弱立现。女强人英迪拉甘地实现了她的目标,东巴地区独立,成立孟加拉国,实际是印度的附庸国。

第三次印巴战争地图

我们分析一下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为什么能顺利获胜,分裂巴基斯坦,达到战略目的。这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虽然东巴地区人民对西巴不满,印军力量又强于巴国,但这只是前提条件。还有两个背后原因。

第一,前苏联在背后支持印度

七十年代前苏联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不弱于美国。1958年中苏闹崩后,苏联转头支持印度,牵制中国,同时抗衡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力量。当时印度的许多武器装备以及兵员训练都得到了前苏联的援助。这是印度获胜的一个原因。

第二,美国、中国均未出面干涉

中国不出面好理解,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只要不牵涉到国家安全等核心问题,中国从来不干涉他国。

对美国来说,虽然不愿意看到当时最强大的对手前苏联支持印度,攻城掠地,但东巴问题同样不是美国的重大利益所在。何况美国自身当时还深陷越战泥潭,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美国也没有必要在这种局面下强出头与苏俄、印度对着干。

综上所述,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获胜,不是简单的大国击败了小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9
因为当时的印度,统治者的能力十分的强大,所以在印巴战争之中,印度的军队完美的执行了战术,最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也相应的得到了他们的战略目的。
第2个回答  2021-03-29
我认为这是因为印度得到了前苏联的支持,武器装备充足,所以印度才能在印巴战争中获胜。
第3个回答  2021-03-16
印度综合国力远超巴国。而且因为巴基斯坦的民生、政策等问题,东巴人对西巴强烈不满,这给了印度可乘之机。前苏联在背后支持印度,美国、中国均未出面干涉。
相似回答